徐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育的主體是人,生命是人一切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貫徹“生命教育”是應然之舉,學生的精神世界需要依靠語文的人文內(nèi)涵去滋潤豐盈。
一、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與意義
在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從苦難中走出的父輩不可避免地將“出人頭地”這一期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由此誘發(fā)出一批“讀書只為發(fā)財”的私利之人。重視物質(zhì)追求而忽視精神價值,是當時教育最為可悲的一個弊病。
而“生命教育”正是在有著相同境遇的大洋彼岸應運而生的。這一概念最先由杰·唐納·華特士提出,旨在發(fā)掘?qū)W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與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角度來說,生命教育應當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認識生死,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自我實現(xiàn)。生命教育不僅要教會少年兒童認識生死,珍愛生命,更要引導少年兒童正確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在關注自我的同時,也關注他人的生命、其他物種的生命以及人與自然、宇宙、時間的關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二)小學階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從當今社會的某些現(xiàn)象來看,少年兒童對于生命依然沒有足夠的了解與正確的認知。校園霸凌、虐待動物、自殺自殘……觸目驚心的事件透露出青少年對生命的漠視和對關愛的缺失。
社會的改變本質(zhì)上在于人的改變,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依靠基礎教育。如今,生命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若仔細分解新課標的內(nèi)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的“生命教育”在新課改中已經(jīng)有了顯著的趨勢。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轉(zhuǎn)變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夠事半功倍。特別是語文教育,其獨特的文本教學和情感體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感受生命,認識生命,為孩子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教師應該抓住這一關鍵節(jié)點,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對生命教育進行滲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實踐
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寫作指導、閱讀訓練和課外實踐四大板塊進行生命教育。
(一)在課堂教學中體驗人生
語文課堂可以說是一場情感的共鳴盛宴。語文課堂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在文字中尋摸到人生的體驗,就是我們應當不斷實踐與探索的方向。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注重課堂的情境設計,避免學生將課堂與生活、文本與現(xiàn)實割裂開。以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這一單元通過《慈母情深》等三篇課文來展現(xiàn)父愛、母愛。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通過角色扮演、朗讀及心理揣摩來進行體驗。在《慈母情深》課后的小練筆中,要求學生練習說說自己“鼻子一酸”的經(jīng)歷,其實也就是一種情感的遷移。由課文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不僅能夠帶給學生更真實的體驗,也能幫助學生深化內(nèi)心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建立完整、科學的體驗、感悟、評價體系,可以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百味。一個對人生有著豐富體驗與感悟的人,更能夠塑造出良好的人生觀。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在寫作指導中表達自我
寫作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人的內(nèi)心的外顯表達行為。一個會寫作的人,往往都對自我的內(nèi)心有著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在寫作指導中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有助于學生生命意識的強化。
低年級學段的寫話訓練,其實可以算是簡短的寫作。這一學段重在幫助學生記錄下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想象,要讓孩子大膽寫、自由寫,最大程度地保留孩子世界的童真,甚至于鼓勵天馬行空的“亂講”。只有真實,而非迎合大人的表達,才能夠反映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想象。
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在記錄生活的基礎上,能夠有適量的自我情感表達了。課程標準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其實就是鼓勵教師在教學指導中關注學生的真實表達。生命教育在于教育真正的人。教師在寫作指導中鼓勵大膽表達、真實表達,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在自信的展現(xiàn)中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聯(lián)系。
(三)在閱讀訓練中認識世界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對于閱讀載體的選擇,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是人與人的認識。以楊紅櫻系列叢書、曹文軒美文等為例。在這一主題中,學生能夠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人的重要價值,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使孩子們能夠?qū)W會關愛他人、尊重他人。
二是人與地的認識。即人與環(huán)境的認識。我們可以選擇《魯濱遜漂流記》和自然社科類雜志等,幫助孩子看見自然的美好,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體會到所有生命存在的意義。
三是人與天的認識。小學階段以童話、科幻小說為主,如《小王子》《喬治的宇宙大爆炸》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宇宙、時間的關系,由此產(chǎn)生對未來的憧憬,朝著生命藍圖前進。
值得注意的是,目標性過于明確的閱讀訓練反而會觸發(fā)孩子的畏難情緒,降低閱讀興趣。“泛讀”則更有利于孩子系統(tǒng)地構建對世界的認知,從而啟發(fā)自我的生命意識。
(四)在課外實踐中實現(xiàn)價值
人是社會的人,必然要在社會中尋到自己的價值。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能夠幫助學生切實感受生命的快樂。
新課標中“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就體現(xiàn)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及社會等多方資源,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來進行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與實踐。親子互動、社區(qū)活動、實地考察、研究報告等都在教材中有所體現(xiàn)。如五下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就將語文學習延伸到了課堂之外,訓練學生合理利用課外資源的能力。在最后研究報告的撰寫過程中,學生也能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和自我收獲的成就感。
不僅如此,創(chuàng)造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也十分重要。設計廣告語、排演課本劇、詩詞朗誦、演講比賽等活動也都能搭建良好舞臺,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我能力。語文教學不僅要沉進去,同時也要冒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學而不厭,思而不倦。
語文能力貫穿人的一生,一個善于思考、樂于表達的人必定能夠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和找到自己的價值。生命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此。
在信息化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在,少年兒童尚未成熟的心智接觸過于成熟的信息,其實是有著重大隱患的。在小學各學科中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滲透生命意識的語文教學中,喚醒學生思想,實現(xiàn)學生自我價值是我們的準則與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生命教育的責任,在課堂教學、寫作指導、閱讀訓練和課外實踐等活動中將生命教育有機融入,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東渚實驗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