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基于大數據時代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多元智能理論”、“因材施教”思想、“合理匹配說”等理論為依據,遵循基礎性、發(fā)展性、探究性原則,探索語文基礎整合型課程、延展深化型課程、云端發(fā)展型課程的教學實踐策略,以全面促進兒童綜合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語文課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6-0059-03
【作者簡介】盧梅英,江蘇省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江蘇漣水,223400)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教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指向兒童幸福發(fā)展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研究”(2019JK13-LZ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多集中在課堂教學層面,而從課程建設層面進行思考與研究的少之又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其根植現實生活,面向未來發(fā)展。大數據時代下的語文課程建構應該以學生為本,打開多元融合通道,推進學生的自主選擇和智慧創(chuàng)新,這更加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因此,教學應以“多元智能理論”、“因材施教”思想、“合理匹配說”等為依據,多角度、多層次、多樣化地展開。大數據技術也為因材施教提供了現實可能,其巨大潛力為改善課程和教學、推進個性化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現代社會所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大數據時代基于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課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基礎性原則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為根本,以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為目的,重在為學生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應該貫穿于教學始終,融入語文課程建設體系之中。大數據時代基于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課程教學體系重視大數據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形成,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信息能力,努力彰顯語文學科的特色,促進學生的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
(二)發(fā)展性原則
大數據時代基于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課程教學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等語文關鍵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取向。課程體系更注重個性化、泛在性與跨學科等特性。課程建構重視大數據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撐與服務作用,依托大數據技術從海量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中提煉學生的個性傾向與成長需求信息,從海量的課程資源中定向獲取并精準推送適合學生信息素養(yǎng)發(fā)展的課程內容,實現資源的快捷性、互動性、實用性,讓資源更好地為學生發(fā)展服務。充分利用大數據及信息技術資源開展學習活動,可以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有效融合,形成適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的優(yōu)化發(fā)展。
(三)探究性原則
小學階段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非常重要。我們倡導語文課程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現實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選擇的可能,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反饋不斷優(yōu)化課程內容設置。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基于數據的問題意識、思考習慣及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里獲取、篩選并整合信息,在搜集、梳理、分析、思考、實踐等一系列活動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究創(chuàng)新,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信息和數據轉化為有用的知識和能力。
二、大數據時代基于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課程類型及教學實踐
大數據時代基于兒童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語文課程觀視一切活動為有機整體,提倡將教育看成一個龐大的課程網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教師、學生、校園、生活、家庭、社會,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相互聯(lián)系。它強調學科間的關聯(lián)與融合,通過主題學習、項目式學習、深度學習把多樣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更全面、更科學的課程體系,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的感受力和運用力,促進知識的內化、活化,加強知識學習向能力提升、素養(yǎng)形成的遷移,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和提升關鍵能力。它強調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收集有意義的課程學習數據,有效、準確、實時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整個學習過程“看得見”,實現精確定位、精準教學。
(一)基礎整合型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變革教和學的固有模式,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必須對傳統(tǒng)的課程結構進行重構,我們可以將融跨學科性、協(xié)作性、趣味性、體驗性等特點為一體的STEM教育思想引入語文基礎整合型課程建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1]
語文基礎整合型課程屬于國家課程范疇,它以全面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習得可再生長的語文知識和技能、促進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為目標。該類課程重點關注學科不同知識之間的整合、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整合。學科不同知識間的整合主要在于使學生更全面、客觀地掌握知識,多角度地運用知識,借助不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整合,強調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習得的知識對生活的改造和促進;各種教學資源的整合,主要包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社區(qū)資源、網絡資源等開展語文學習活動。[2]這些整合一方面是通過開設主題學習活動實現基礎性課程內容的橫向、縱向聯(lián)系,另一方面是對現有資源的借用、改編、創(chuàng)新。整合不是簡單的疊加、刪減,而是與生活的關聯(lián)、對社會的融合,以改善學科邊界僵化、教學內容重復無趣、為教而教的狀況。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時,教師可通過“納米技術的優(yōu)勢有哪些”“你還會把納米技術運用到生活中哪些方面”等問題引導學生在線上線下圍繞專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撰寫研究報告。
這一教學設計充分關注語文、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間學習的整合、學科內讀寫講練的整合及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整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重在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獲取大數據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結合,將信息素養(yǎng)的培育融入教材教學以及網絡資源的利用中,讓學生熟練地檢索信息、鑒別信息、運用和表達信息。
(二)延展深化型課程
延展深化型課程基于大數據背景將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由線上延展到線下,由課內延伸向課外,從而將校園內外的課程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該課程建構立足多角度、多層級、多選擇,將信息資源融入課程內容,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網,引導學生在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中發(fā)現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提升學生相關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
語文延展深化型課程由規(guī)定性拓展課程和選擇性拓展課程組成。規(guī)定性拓展課程主要包括語文主題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學生在教師的統(tǒng)一組織下,在規(guī)定時間參加一個或一組模塊的學習;選擇性拓展課程包括語文學科課程的延伸、拓展類活動(比如參觀、訪問、考察、表演、調查、服務及各類興趣活動),學生利用專業(yè)化、高品質的在線課程資源和可視化的電子資源包自主選擇學習。比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師可組織開展“我所了解的諸葛亮”專題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線了解有關諸葛亮的精彩故事,在線游覽“武侯祠”等景點,在電子書包收聽配樂朗讀《出師表》。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收獲編印電子小報、做專題網頁、組織諸葛亮故事演講會等,加深了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云端發(fā)展型課程
云端發(fā)展型課程通過云平臺、騰訊辦公等方式開展線上課程的學習以及在線輔導答疑,為學習者提供恰當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真正實現云端共學、共享,實現學習者的語文信息素養(yǎng)、學習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小學語文云端發(fā)展型課程設計通過提煉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等關鍵能力發(fā)展的共性需求,以“樂聽”“暢說”“悅讀”“美寫”等為主題板塊,構建了“學科導學化云端課程、項目主題化云端課程、家庭個性化云端課程”。學科導學化云端課程是根據國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開發(fā)語文學科導學式“教育云+”學習內容,以同步共享微課的形式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教師則依據學情適時進行在線點撥輔導。項目主題化云端課程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尋找有價值的材料和議題并將其設計為項目主題,學生再運用云平臺上的學習工具多樣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意和學習成果。家庭個性化云端課程是根據家庭生活情況、家庭成員的專業(yè)特長和孩子的個人成長需要等因素為學生設計的一種“因人而異”的能力發(fā)展課程。
比如六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要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等經典名著,教師可借助“學樂云”平臺的“作業(yè)布置”功能發(fā)布每天的共讀內容,學生通過打卡分享自己的閱讀過程,小組成員進行線上點評、交流和討論。教師參與交流活動,根據學生交流的閱讀收獲和閱讀困惑引導學生將閱讀向更深處推進。除了在本組內交流,學生還可以跨小組開展活動,并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養(yǎng)成批注、提問、分享、交流、思考、思辨等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云端發(fā)展型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云課程基礎服務,具體包括課程管理、課程資源、在線作業(yè)、課程論壇、課程通知、課程信息設置等;要對線上學習過程中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利用,推動在線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在線課程學習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注重借助云平臺對學生進行直播即時輔導、一對一學情點評、課程學習成果在線評價等。
【參考文獻】
[1]梁敏,王海燕,張向梨.媒體技術在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8):39-42.
[2]何莉.六度教學——基于綠色指標的行動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