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一次調研中,《英語學習》發(fā)現(xiàn)背誦雖然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活動形式,但絕大部分老師都認可背誦的重要性及其在二語習得中的價值。背誦是一種基本的語言學習形式,也是一種常見的作業(yè)形式。其實,背誦也是一種生成性的活動形式。例如,在復習和鞏固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設計相應的背誦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加工??傮w來看,不同教師對背誦的理解、認識及實踐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英語學習》策劃了本期選題,旨在引導教師意識到正確教背誦的重要性,同時啟發(fā)更多的專家和教師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
2019年,我曾發(fā)表過《再議教改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一文(劉道義,2019),其中特別討論過背誦、默寫、聽寫等傳統(tǒng)的方法在當今的外語學習中是否仍然有效的問題。我當時的回答是肯定的。
最近,《英語學習》的主編向我轉達了一線教師對背誦態(tài)度的調研情況。情況顯示,部分一線教師雖然對背誦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持肯定態(tài)度,但在課改的形勢下,仍然存有一些疑慮。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和考查學業(yè)時,對是否采用此法舉棋不定,尤其在公開課上會盡量回避“背誦”二字。《英語學習》組織討論并邀我參與,我認為這是我的榮幸,也是我這個從事外語基礎教育62年老人的責任,于是欣然應允。
對于背誦在語言教學中是否仍然有效的問題,我現(xiàn)在的回答還是肯定的。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背誦可以說是我國自古以來被實踐證明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古代的文人墨客從小就靠誦讀經書、熟記于心、十年寒窗和科舉考試來求得仕途。古代著名的詩人幾乎無一不擅長背誦。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歷練了中華民族的智力,突出地表現(xiàn)為中國人具有很強的記憶力與堅韌的意志。歷史上莘莘學子苦讀的故事令人刻骨銘心,如“懸梁刺股”“積雪囊螢”等,他們均是后人勤學苦練的榜樣。可以說,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從小苦讀背誦的經歷。
第二,歷史上以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語言教學法,如視聽法、聽說法、結構法或句型法等,都強調模仿和記憶。因為外語學習的基本功是指“為了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言語熟巧而規(guī)定的比較機械的、最基本的訓練內容”,而且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具體內容,例如:發(fā)音、變格、變位、拼法、書寫、標點符號等(李賦寧,1962)。朗讀與背誦也是一種有效的強化型輸入方式,熊德輗(2002)指出,“要從閱讀中學到好的地道的英語,我們不妨細一點,甚至對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誦?!睂嵺`表明,選擇一些語言優(yōu)美、易于上口的文章進行背誦,對于提高學習者的整體英語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其實,背誦的作用遠不止如此。能夠背誦名篇名段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外語界的前輩們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劉潤清(2003)在談到他的老師們時講了這樣的故事:“許老(許國璋)能夠背誦莎士比亞劇中的一些對話,王佐良先生可以一首接一首地背誦英語詩。當我們對此表示驚奇時,許老說,‘這算什么?我們在英國上學時,老師沒有一個是念稿子的。引到什么劇本,第幾場、第幾幕都是背出來的。他還告訴我們,錢鍾書等幾位著名學者聚會時,幾個人圍著桌子坐下,一個人喊道,‘好了,現(xiàn)在開始背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The Trial一場,從你開始。于是,大家就開始背,主持人點到誰,誰就接著往下背。沒有人討價還價,也沒有人忘詞,背錯了就受罰?!?這是老一輩學者的成功學習經驗。
第三,當代的年輕英語學習者的成功學習經驗也證明了背誦、復述、聽寫等方法的有效性。2021年,我曾有幸得到全國各地教研人員和我的同事的幫助,做了一次有關中學英語學習成功者經驗的調查。我就英語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喜好、習慣、困難、解困方法、策略和經驗等方面提出了10個問題,收集到600多份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中學生的答案。他們的回答不只是簡單的是與否,而是包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此,這次調研所得到的信息量很大。此項研究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的批準,被納入了“十四五”課題,命名為《中國成功英語學習者的認知過程與成長研究》,并與北京師范大學的部分師生合作。本研究將擇期正式發(fā)表。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編碼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這些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秀,他們在英語學習中也遇到了記憶方面的困難。這里僅以詞匯為例,從圖1中不難看出,詞匯學習的最大的“攔路虎”要算“記不住”了。
就英語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而言,中國學生感到最大的困難在于詞匯,而詞匯學習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記不住”。然而,對于能在高考英語中獲得近滿分的高中畢業(yè)生來說,其詞匯量應該已超過了課標的要求。那么,他們是如何解決這一困難的呢?學習者所采用的的詞匯記憶方法如圖2所示。記憶單詞在詞匯學習中被提及最多,占單詞學習編碼的大半。其中,堅持背單詞與聯(lián)想記憶占比最大。具體而言,堅持背單詞包括反復背誦、利用零碎時間背誦或固定時間點背誦。由此可見,背記是不可或缺的方法。然而,他們并非機械地死記硬背。很多學習者根據(jù)艾賓浩斯曲線記憶規(guī)律認識到定期復習的重要性,又通過分類記憶、聯(lián)想記憶、語境記憶等方法進行詞匯學習(見圖2),進而獲得了長期記憶。
第四,背誦是訓練記憶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記憶本身是一種思維能力。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Bloom,2001)提出了六個認知維度,其中,記憶能促進學習的保持,是促進學習遷移的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的基礎。記憶是指人們對經驗反映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識記、保持、再現(xiàn)與回憶,而思維是在記憶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的分析、綜合、判斷、類比、聯(lián)想、推理、批判等認知活動(劉道義,2015)。背誦、復述、默寫、聽寫等都可加強記憶。心理學和腦神經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記憶需要經過一個細致的加工過程。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須經過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三個階段(崔剛,2021)。首先,要有外部語言材料的輸入,包括視覺和聽覺兩種形式。但是所輸入的語言材料轉化為語言的攝入,真正為學習者所吸收的前提條件在于學習者要注意到和感覺到有關的語言現(xiàn)象。因此,外語教學中的語言輸入要更多地采用強化輸入的方式,引起學生對有關語言現(xiàn)象的注意。其次,要經過工作記憶的存儲與加工。所攝入的語言材料進入工作記憶之中,并以語音編碼的形式進行短暫的存儲。而要想進入長期記憶并得到長期的儲存,則必須經過如背誦、復述、聽寫等各種方法進行精細化的加工。因此,外語教學要采取各種語言訓練活動,幫助學生順利實現(xiàn)語言知識從工作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移。再次,要保持長期記憶中的信息。語言知識進入長期記憶,并不意味著它們就一定會長期保留在長期記憶中。而長期記憶中的信息會因為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而形成一個網(wǎng)絡系統(tǒng),而且原有的知識會不斷形成各種各樣的圖式,這些圖式會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吸收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要使知識保持在長期記憶中,一方面需要引導新的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使得新學的語言知識充分融入原有的語言知識網(wǎng)絡體系之中,外語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以舊帶新。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鞏固語言知識記憶,外語教學要按照人類遺忘的規(guī)律,使學生及時地復習與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同時加強語言的使用,通過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不斷調整與鞏固語言知識網(wǎng)絡。這說明,要形成長期記憶,僅靠背誦、復述等是不夠的。D835DEFB-699A-4AC6-8C60-F3CDBD649531
現(xiàn)在,我就嘗試解答老師們提出的問題:如何讓學生運用“背誦”達成提高詞匯學習成效這一教學目標?什么情況適合讓學生“背誦”?我曾在《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評價》一書中詳細討論過我國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困難與對策(劉道義、何安平,2021)。不過,在列舉詞匯學習的策略前,我要闡明一個觀點,即當今人們對“背誦”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作用的理解已有了深刻的變化。背誦、復述、默寫等僅是加強記憶的方法,單憑這些方法不可能達到語言教學的目標。外語教學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背誦、復述等僅是達到這一目標的眾多方法之一,對其有正確的認識,方能有效地使用。
外語語言知識包括陳述性和程序性兩種。陳述性知識指的是一類靜態(tài)的知識,是能夠直接用語言說出來的,主要包括字詞、定義、人名、時間、事件、概念和觀念等,解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方面的問題。外語的語音、語法、詞匯基本上屬于陳述性的知識。學習這類知識時肯定是要背記的??墒菃斡涀∵@類知識并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生若不能學以致用,就自然會出現(xiàn)“聾啞英語”的問題,難以提高學習效果。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傳統(tǒng)教學忽視了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則是一類動態(tài)的知識,不能直接用語言描述出來,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無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習得的知識。程序性知識的重點在于“做”,解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為此,教與學的過程必須要有語言的有意義的輸入、內化和有意義的輸出,方能達到綜合運用語言的目標。顯然,僅靠背誦記憶是遠遠不夠的。我想這也是新課改反復批判知識碎片化教學的原因之一。而在這場批判中,諸如背誦、聽寫、默寫的練習形式受到了沖擊,才使得有些老師產生了困惑。
我以為,課程改革都應當遵行“立足國情、繼往開來、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我們在批判陳舊的、有礙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時,要注意保護傳統(tǒng)的但仍有效的方法。僅保護還不夠,還需要根據(jù)新形勢對其加以改革,使其與時俱進,更加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那么,我就以詞匯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課程改革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背誦等傳統(tǒng)方法,推陳出新,變“死記”為“活用”,提高教與學的實效。
1. 語境記憶
學習者要結合情境/語境來背記。聯(lián)系上下文與觀看配圖等方式既可讓學習者猜測和理解生詞詞義,又可幫助其提高對詞的用法、搭配和句法功能的認知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功效。心理語言學和神經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詞匯是按照某種語義關系儲存在大腦中的。也就是說,語義關系是心理詞庫中的重要組織原則。所以建立語義關系不僅能夠促進詞匯記憶,也能促進詞匯的提取。(羅少茜等,2016)
2. 感覺記憶
學習者要會“讀音、記形、知義”。這就要調動口、耳、眼、腦等感官刺激聽覺、視覺、觸覺,來形成感覺記憶(崔剛,2014)。學生要眼見圖片、實物與文字,耳聽錄音模仿,口頭背誦,手抄詞語并隨身攜帶筆記,時時翻看,加深記憶。
3. 檢索效應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經常復習是不可缺少的作業(yè),因為學習強調的是信息的獲取,而記憶則強調的是信息的保持。沒有復習便難以形成工作記憶,學習難以有結果。所以,背記、默寫、聽寫、用詞造句、測驗等必然會成為檢索(retrieval)的工具(Thornbury,2003)。善于使用信息技術的師生,絕不滿足于此。教師會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泛聽和泛讀,讓他們通過聽讀從大腦中檢索出熟悉的詞語并感知新的信息。
4. 聯(lián)想比較
運用聯(lián)想法教學詞匯有事半功倍之效,還能提高學習者們的思維能力。學習者要特別重視運用構詞法(熟悉前綴、后綴構成的派生詞,復合詞和轉義詞)和搭配等成串地學習和記憶詞匯,而不是單個地學生詞。例如,學了satire(諷刺;諷刺作品),就很容易理解同根詞 satiric、satirical、satirist、satirize、satirization的意義。英語的固定搭配非常多,如go after / against / ahead / all out / along / back / down / forward / home等。還可使用比較法聯(lián)想記憶,比較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多義詞等。
5. 學用結合
學了詞語就要運用。學習者可以設計情境,組詞成句,組句成篇,在口語會話和書面表達中對詞匯加以運用。親身體驗過的語言,往往更能牢記在心,容易內化為自己語言機制的一部分。因此,現(xiàn)在我們在編教科書中的詞匯練習時,非常重視設計有情境的任務型口、筆語活動,而不僅僅設計單項的詞義、詞性、詞組練習。我前面提到的幾位外語界老前輩背誦的是經典名著,不是單個的詞語。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學用結合當然不在話下,絕不是單靠背誦成為大師的。
6. 詞塊教學
主要的詞塊有六種:固定搭配,如make the bed、set the table、old and young;短語動詞,如run out of、take place、make full use of;成語,如over the moon(非常高興的)、get cold feet(膽怯);句式,如it is said that…、I wish I could…;社交用語,如have a nice weekend、sincerely yours;話語標識,如to be honest、frankly speaking、once upon a time等。詞塊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詞匯,也有助于學習語法,更有助于學生掌握英語思維。
7. 網(wǎng)絡圖示
用網(wǎng)絡圖示記憶,引導學生按詞義、詞性、發(fā)音、構詞特點(前后綴和復合)等分類,如圖3圍繞醫(yī)學medicine將詞匯分成三組,近30個詞分別表示病癥、治療和醫(yī)護人員等,這樣便于學生就有關“看病”的題材交談或寫作。同樣,把一個完整的語篇中的內容和語言要點摘出并建構網(wǎng)絡,也有助于記憶和復述。D835DEFB-699A-4AC6-8C60-F3CDBD649531
8. 使用工具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成功學習者的經驗里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不只是依賴課本和教師,也善于使用各種學習工具,如紙質或電子的詞典、詞匯手冊、閱讀器、點讀筆、語料庫、英語學習網(wǎng)站等。由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教學變革,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常態(tài)。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大提升,他們從小就能靈活地在網(wǎng)上搜索所需的各種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記的必要性,可使那些不擅長背記的孩子解決了困擾。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有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強,善于背誦記憶;有的擅長運動;有的則更善于人際和內省。也許后兩種人就會覺得背記外語是件頭疼的事??墒牵麄兛赡茉诩w做某個項目(project)時能積極參與實踐,與人交往好,甚至會產出創(chuàng)新的想法。教師在布置作業(yè)和要求背誦時,是否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呢?
9. 互動教學
在教、學、評的過程中,要組織學生成立小組,開展線上線下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加強合作互動性。詞匯游戲活動豐富多彩,例如卡片猜詞、字謎、拼詞比賽、填字母成詞、看圖寫詞、bingo、scrabble等。成都市田紀云老師還創(chuàng)造了英語魔方等教學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學生之間可以經常檢測詞匯的讀音、拼寫、翻譯、聽寫、造句等。學生自學時,也可與在線教學平臺或虛擬老師互動,從中得到快速而準確的評價。
10. 習慣養(yǎng)成
學習和積累詞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中斷就會遺忘。這又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學習者需要有強烈的動機和毅力支持自己不停地勤奮努力。所以教師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其信心。學生也要學會使用元認知、認知、交際與情感策略,克服各種困難,建立信心,提高學習成效。例如,學生可以制訂學習計劃,堅持擠時間背單詞、周期性復習,定期做練習、閱讀、聽錄音、朗讀等;開展多元互動,如師生、生生、人機互動,與英語為母語者互動等。同時,學生要做好自我情緒管理,克服消極情緒,樹立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堅持不懈,養(yǎng)成良好的高效學習習慣。一旦詞匯學習成績提高,學習的成就感會產生新的動力,使他們更樂于付出。
總之,在課程改革中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法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外語教學應以育人為本,忽視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教學就會變成模仿教學、記憶教學,也只有重視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才能促進語言水平的提高。背誦等法仍然有效,但單憑死記硬背不行,必須變其為“活記活用”,提高實效。
以上所述僅是我的一孔之見,在這次討論中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們的響應,引來“真玉白金”——真知灼見。
參考文獻
Bloom, B. S. 2001.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London: Addison-Wesley Longman Ltd.
Thornbury, S. 2003. 如何教詞匯[M].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崔剛. 2014. 中國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崔剛. 2021. 外語學習的心理與神經理論[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李賦寧. 1962. 爭取外語“過關”[J].外語教學與研究, (1): 6—8
劉道義. 2015. 啟智性英語教學之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 35(1): 80—90
劉道義. 2019. 再議教改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 英語學習, (5): 29—32
劉道義, 何安平. 2021. 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評價[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劉潤清. 2003. 漫長的學習道路[J]. 外國語, (4): 7—14
羅少茜, 趙海永, 邢加新. 2016. 英語詞匯教學[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熊德輗. 2002. Read for Pleasure[A]// 《英語學習》編輯部, 編. 英語的門檻有多高[C].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道義,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D835DEFB-699A-4AC6-8C60-F3CDBD64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