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培,李芳芳
(河南省郟縣婦幼保健院中西醫(yī)結合科,河南 郟縣 467100)
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以急性腰痛和腰椎功能受限為主要特征,因腰椎后關節(jié)的錯縫、腰椎后關節(jié)滑膜嵌頓、腰椎后關節(jié)炎等引起腰痛、腰椎功能受限,臨床上一般采用手法治療[1-2]。由于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多是在轉側或抬舉重物時突然發(fā)病,好發(fā)部位在L4~5、L5~S1之間,因腰椎后關節(jié)位置較深,周圍被棘突上方的棘上韌帶、棘突間的棘間韌帶、相鄰兩個椎體橫突之間的韌帶、小關節(jié)滑囊、肌肉、皮下組織等阻擋,從而使得單用手法復位難以徹底松解深層軟組織,療效不滿意。我院用針刺、拔罐與手法復位聯(lián)合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90例,均為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診治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95例。對照組男43例,女52例;年齡22-54歲,平均(42.3±5.7)歲;病程8~62h,平均(36.5±7.2)h。觀察組男46例,女49例,年齡23-56歲,平均(42.6±5.9)歲;病程7~67h,平均(36.9±7.4)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診斷標準。②年齡18~59歲。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志清醒,能自由表達意愿,完成相關調查。④發(fā)病3天內入院治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肺部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疾病。②合并腰椎結核、股骨頭壞死、強直性脊柱炎、脊椎滑脫等骨科疾病。③近2周使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合并精神疾病、交流障礙。⑥治療配合度差、臨床資料不完整。
兩組均接受手法復位治療?;颊呷「┡P位,保持全身放松,醫(yī)生雙手置于脊柱兩邊,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的有節(jié)奏推揉骶棘肌,沿著足太陽膀胱經、夾脊穴部位,雙手拇指自上而下的按壓腰部的壓痛點、環(huán)跳穴、承扶穴、委中穴、承山穴等,反復數(shù)次。然后改為側臥位,患側朝上,健側自然伸直,患肢屈髖屈膝,雙手或雙肘置于患者的肩部、臀部,并囑患者保持放松,進行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動,使得腰部被扭轉,當感覺有阻力時,再增加大幅度的用力,可聽到清脆的彈響聲,說明關節(jié)復位成功,然后再以輕柔的手法放松腰臀部。
觀察組加用針刺和拔罐治療。選擇患側L4~5、L5~S1棘突旁開1.5~2.0cm處最敏感的阿是穴,穴位消毒后,選擇2.0寸毫針直刺阿是穴1.5寸左右,進行提插捻轉,得氣后留針。然后用閃火法對阿是穴進行拔罐,取玻璃罐叩于針上,使得毫針位于玻璃罐的中央,留罐10~15min,以皮膚不起泡為宜,在起罐后起針,然后實施手法復位治療。
兩組均為每日1次,連續(xù)5天為一療程,然后休息2天再開始下一療程治療,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睡硬板床,做好腰部的保暖。
采用VAS量表評測疼痛癥狀。
采用JOA量表評估腰椎功能改善情況,總分29分,得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好。
用SPSS23.0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腰部疼痛癥狀消失,脊柱活動正常,對日常生活工作無影響。有效:腰痛癥狀明顯減輕,脊柱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對日常生活有輕微影響。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AS評分 JOA評分治療前 治療1個療程后 治療2個療程后 治療前 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 95 5.94±0.55 1.73±0.32* 1.17±0.23* 11.5±2.8 18.9±2.0*對照組 95 5.87±0.58 2.04±0.38* 1.62±0.30* 11.8±2.9 16.7±2.3*t 0.854 6.082 11.603 0.725 7.035 P 0.394 <0.05 <0.05 0.469 <0.05
急性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屬中醫(yī)“閃腰”范疇。腰背部損傷后致經脈受損,離經之血瘀滯在筋肉之間,阻滯經脈,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手法復位是主要治療方法,但是由于腰椎后關節(jié)的位置較深,有較多的軟組織阻擋,深層軟組織難以經手法徹底放松,從而影響了手法復位的治療效果。針罐與手法復位配合,首先進行針刺、拔罐治療,選擇患側阿是穴,進針的深度直達病灶的深層,使得后關節(jié)前的深層韌帶、肌肉等深部軟組織得到松解,然后采用拔罐療法進一步刺激皮部,松解淺層的皮下筋膜組織,接著進行手法復位,糾正小關節(jié)錯位,解除滑膜嵌頓,促進疼痛癥狀緩解,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3]。先給予針罐療法徹底松解深層肌肉組織和皮下筋膜組織,為手法復位奠定良好基礎,提高手法復位的成功率。而且拔罐療法能促進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腰部肌肉痙攣癥狀,促進疼痛癥狀緩解[4],然后配合手法復位疏通經脈、消腫止痛。
針刺、拔罐療法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急性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