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峰
271100 濟南市萊蕪區(qū)寨里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 濟南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會誘發(fā)心力衰竭,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1]。冠心病發(fā)病后,其心肌供血受到較大的影響,出現(xiàn)心肌供血不足、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嚴重時出現(xiàn)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屬于不可逆性的器質性病變,患者病情不斷加重,不但影響其心臟功能,對患者身體的整體健康也會造成較大影響,心力衰竭是臨床致死率較高的心臟終末期疾病。相關研究顯示,冠心病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因此,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對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傳統(tǒng)西醫(yī)療法雖然能在短期內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極易對患者的內分泌系統(tǒng)及消化系統(tǒng)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和依賴性,停藥后患者易出現(xiàn)癥狀復發(fā),不利于疾病的康復。用藥效果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和耐藥性的不斷增加受到影響,出現(xiàn)不斷下降的問題,部分患者甚至由于代謝與免疫功能問題,導致其用藥不良反應增多,對患者的治療依從、遠期預后造成較大的影響。近年來,有醫(yī)療工作者提出,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通過中醫(yī)用藥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緩解心力衰竭癥狀,改善患者的整體康復質量[3-5]?;诖?,本文對濟南市萊蕪區(qū)寨里中心衛(wèi)生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對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濟南市萊蕪區(qū)寨里中心衛(wèi)生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前后日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42~68歲,平均(54.8±6.7)歲;病程1~5年,平均(2.18±1.34)年;無癥狀心肌缺血10例,心絞痛15例,心肌梗死15例,缺血性心力衰竭1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4~72 歲,平均(56.5±6.5)歲;病程2~6年,平均(3.12±1.68)年;無癥狀心肌缺血11例,心絞痛14例,心肌梗死13 例,缺血性心力衰竭12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對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6],其中,心功能Ⅲ級49 例,Ⅳ級51例。均能夠全程配合用藥;能夠耐受試驗用藥;意識清醒、精神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均自愿簽署同意書,能夠接受隨訪。
排除標準:重大器官器質性病變、精神類疾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資料丟失無法接受隨訪;中途離院、死亡。
方法:(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模式。①應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西藥治療;②吸氧治療;③指導患者控制鹽分的攝入量;④引導患者注意休息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2)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溫陽活血利水中藥治療。藥物主要成分有人參、益母草、丹參、黃芪、桂枝、白術、甘草等。以濟南市萊蕪區(qū)寨里中心衛(wèi)生院資深中醫(yī)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癥狀對用藥劑量予以確定,并交由煎藥室文火煎煮40 min,取藥汁300 mL,早、晚服用,4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1)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二尖瓣血流比值(E/A)、心臟指數(shù)(CI)等指標變化情況。(2)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心功能分級評定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惡化4個等級。①顯效:經治療癥狀好轉或消失,呼吸困難下降≥2級、心功能提高≥2級;②有效:癥狀改善,呼吸困難下降但<2級,心功能提高1~2級;③無效:癥狀無改善和好轉,呼吸困難下降<1級,心功能提高<1級;④惡化:癥狀呈惡化趨勢,呼吸困難明顯升高,心功能下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3)對患者治療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調查,記錄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因心力衰竭導致再次入院治療及死亡的情況。(4)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失眠、便秘、其他。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E/A、CI 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LVEF、E/A、CI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VEF、E/A、CI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E/A、CI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E/A、CI指標比較(±s)
組別 n 時間 LVEF(%) E/A CI(min·)觀察組 50 治療前 35.8±8.3 2.35±0.28 0.88±0.28治療后 46.2±8.1 3.24±0.49 1.23±0.27對照組 50 治療前 35.4±6.6 2.29±0.37 0.86±0.25治療后 40.7±5.7 2.73±0.42 1.02±0.27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再次入院及病死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再次入院及病死率比較[n(%)]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心力衰竭是心臟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一種復雜的癥狀,本病臨床致死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可造成嚴重的威脅,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后存在較為嚴重的心功能下降問題,威脅患者的日常生存質量。目前對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方式尚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一標準。西醫(yī)臨床針對患者心力衰竭、粥樣動脈硬化癥狀,多采取積極的用藥干預,應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西藥治療,屬于臨床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案,但具有較強的不良反應與用藥耐藥性問題,嚴重時患者無法依從用藥,造成遠期療效下降,無法徹底改善心功能衰竭癥狀。
中醫(yī)學將心力衰竭歸于“水腫”“喘證”范疇,中醫(yī)術語將其稱為“心衰”。中醫(yī)認為,心力衰竭雖然病灶在心臟,屬心肌收縮無力,但主要發(fā)病機制為心腎陽虛,氣虛乏力,由于心臟運血功能下降導致脈絡瘀阻。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群體多為老年人,由于發(fā)病群體身體功能衰退,患者多會形成久病—氣虛—陽虛—血運失力—脈絡瘀阻等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7-8]。為此,中醫(yī)臨床針對患者癥狀,認為用藥治療期間,需嚴格掌握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對其開展補氣、通絡、益氣溫陽治療,以此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緩心功能衰竭進展,加強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遠期治療體驗與生存時間。
近年來,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療效較佳。該藥物由人參、益母草、丹參、黃芪、桂枝、白術、甘草等中藥組成。經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具有益氣、活血、增加心肌耗氧等功效,能夠多途徑、多靶點對心力衰竭進行治療。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對患者采取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治療,能夠明確降低患者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促進其整體康復質量的提高,同時加強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對緩解患者心力衰竭癥狀有較大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在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患者疾病復發(fā)及死亡率,提高總體總有效率,應用該藥劑臨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