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是茅盾文學獎得主王旭烽最新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敘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中,江南茶葉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運。
王旭烽寫出了江南煙雨浸潤中的中國人的選擇和敞開、融入和奮進;在時代的激昂與風雷聲中,王旭烽寫得悠遠、低回又蕩氣回腸。他寫出了茶香和茶性,寫出了江南文化的詩意和力量,寫出了中國的風度、情懷和品格。
嘉和至今還能夠清楚記得他的樣子,人是一格格地從樓梯口升上來的,先是露出深灰色的禮帽,然后是半遮著的臉。他穿著一身竹布長衫,面容清癯,身材適中,上樓來環(huán)顧四周,目光時而炯然時而黯淡,雖面有倦意卻神色凜然,手指和牙齒都有煙熏茶窨之痕,一看就是個熬夜的書生、多慮的謀士、不凡的高人。
恰巧那日嘉和在場,便把他引至一個能看見湖光山色的窗口。從神色看,嘉和的安排讓他很落胃,他瞇著眼眺望窗外,吟出一句詩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位置好啊!”
“此時的天光,別的位置只能看到山色空蒙,看不到水光瀲滟,就這個位置能?!?/p>
那人回過頭來,很認真地看了嘉和一眼。嘉和問他想喝點什么,他說只想喝點龍井。嘉和便讓伙計上了“軟新”,還特地用了舊時民間的青花碗,用來盛飯的那一款。那人說:“這個有點意思。”嘉和回:“龍井喝個名氣,碗大口寬,好看。先生一人來,想必心和眼都要清凈一會兒,茶博士總在眼前晃,您會心煩的,務必找個大點的碗,讓您篤坦享用?!苯又阌H自上手,將虎跑新水煮開了,燙盞,沏茶,先沿著碗壁細細沖了茶腳,扁蕊新芽便綻開了。那人聞了,一股新鮮豆奶香撲鼻而來。他深思片刻,微微點頭說:“新火試新茶,名副其實?!奔魏椭莻€真懂龍井的,心里便踏實了不少。
那人又問“此處主管為誰”,嘉和便回“是鄙人,姓杭”。他目光就又放開了,傾身前問:“請問杭先生知曉任乃強嗎?”這可真是一下子把嘉和給問住了,正要說“不”,對方卻又說:“此人做別的大學問,雖與茶有點關聯,倒也難怪做茶的人不知道。他是四川南充人,離這里遠著呢?!边@一點倒提醒了嘉和,說:“記起來了,前陣子有個四川茶客跟我講,他們有個老鄉(xiāng)研究出來,外國人叫中國‘china china的,以往都以為是瓷,其實未必,倒有可能就是茶,所以中國應該是茶之國?!奔魏瓦€記得,這番話讓那人目光砰地一下打開了,他焦黃的手指在茶桌上彈跳著,說:“杭先生您了不起,知道這個任乃強的學術研究。他寫了一本書叫《西康圖經》,其中的《民俗篇》我讀過。唉,您認為他說‘china就是茶,有道理嗎?”
嘉和邊張羅茶席、茶點邊應答:“有道理啊,陸羽《茶經》就那么說啊——‘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四川那地方古音就叫茶為槚,槚和‘china發(fā)音不是很接近嗎?”對方指著嘉和說:“您這老板,真該認識任乃強。就是他告訴我的,康藏那塊地方的人叫茶為‘甲,這個‘甲,實際就是槚嘛。所以他們叫我們華人為‘甲米,我們中華就叫‘甲拉?!鞘裁?,‘拉就是地方,所以‘甲拉就是產茶的地方嘛。你知道藏族人嗜茶如命的,所以要用茶來指代我華夏華人華地。阿拉伯人和藏族人來往交流,跟著藏語的甲拉來叫中國,槚轉甲,再傳歐洲,其音微訛,就成了今日的‘china。我可是同意他的觀點的。”
嘉和當時就覺得這話說得有意思,他一向就有隨身記筆記的習慣,趕緊掏出本子,認真地寫下了“甲就是茶;甲米就是華人;甲拉就是產茶的地方,產茶的地方就是中國”,還沒忘記請對方審校一下。那人看了說他整理得很有邏輯:“說中國是茶之國,一點沒有錯嘛?!庇挚醇魏偷淖?,點頭贊曰:“童子功啊,臨的誰家碑?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吧?”嘉和說:“正是,杭州人認杭州人吧?!睂Ψ接终f:“褚家后人在杭州啊!我也喜歡他的字,只是學他的字可以,學他做人,要有一顆認死理的忠心,還要做好最后被流放到交趾去的準備。”嘉和笑著說:“那倒也未必。誰讓他跟李家皇朝攪在一起,和武則天做對手啊,看不透哪一家都不是老百姓,有這工夫還不如喝茶?!?/p>
那人聽到這里感慨地說:“你這話是唐人李勣說的,后人評價他不忠誠?!?/p>
“忠于自己也是忠誠嘛,人還是揀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做才好。”
那人便感慨地說:“你真是個事茶的讀書人,干凈啊。其實李勣支持武則天是假,利用武則天打擊原來的貴族體系是真?!?/p>
嘉和回答:“那可真是長見識了,凡事不可只從面上看的?!?/p>
那人卻突然說:“我開始是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現在也未忘情于此。”
“看來您想回去一時也難,還不如抽個空到這里喝杯龍井。”嘉和說完這句話就趕緊退下了,知道來了個大人物,別擾了他清凈。
大約一個時辰以后,這茶客要走。嘉和早就囑咐了伙計不收茶資,那人卻走過來,等著正在打算盤的嘉和,直到嘉和收了算珠,那人方說:“這位先生,要早五年,我就把你帶走了,你是個人才啊?!奔魏突卮穑骸澳俏铱梢兄x您五年后才來,先生您就不用帶我走了?!?/p>
他就掏出了錢來:“怎么能不收茶資呢,杭先生這樣做,我以后還敢不敢來?”
“先生來這一次就得花多少時間,以后能不能有緣分真不好說。況且今日好比上了一課,我交的學費當了茶資,按說還得倒找錢給您呢。”
那人再次打量著嘉和,感慨道:“內憂外患,杭先生還能活得這么穩(wěn)當,不容易啊,但愿后會有期。”
(摘自《望江南》,出版: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 [宋]趙佶原?
編譯:王建榮
出版: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繼《陸羽茶經:經典本》之后,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王建榮再獻力作,傾情解讀宋代茶學專著——《大觀茶論》,讓愛茶之人懂中國茶的精髓。本書文字扎實詳盡,圖片也精準還原歷史細節(jié)。宋代制茶與點茶的手法、備茶的茶器、復原茶百戲、古代傳世茶畫……都能近乎真實地呈現在大眾面前。透過這些經典,或許能重回記憶中品茗的閑情雅興。
作者: [美] 葛瑞格·摩頓森
[美] 大衛(wèi)·奧利佛·瑞林
出版: 吉林文史出版社
在巴基斯坦,“三杯茶”是巴爾蒂人交朋友的方式。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賓客;第三杯茶,你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愿意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摩頓森于攀登喬戈里峰迷路,科爾飛村居民救了他的生命。當地的居民生活艱困,糖稀少且珍貴,他們卻為他煮了甜茶,讓他恢復力氣。此后,從第一杯茶到第三杯茶,從陌生人到愿意以生命守護彼此,“三杯茶”代表的是他們之間珍貴的信任,是一生的承諾,也是一個旅客改變世界的開始。
編輯 | 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