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堯
【關鍵詞】大單元,結構化,語文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是當下各學科的研究熱點。語文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篇獨立教學的范式,將單元視作一個整體,通過對單元內容的梳理與整合,以語文大概念為核心,以結構化的任務、項目、問題為牽引,通過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以連續(xù)的課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關涉多個要素,如內容的整合、任務的設計、情境的創(chuàng)設、活動的開展、課時的變革等,但最為關鍵的是內蘊其中的結構化思維,它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
什么是結構化?腦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把握事物的方式有兩種:隱喻和結構化。隱喻就是發(fā)現(xiàn)某物與原來已經(jīng)相識的事物的相似點,從而把握這個事物,它是一種形象化、感性化地認識事物的方式。結構化則是一種理性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通過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從而清晰地掌握與描述這一事物。我們要真正認識事物的結構,就需要將其中分散的、零碎的東西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這一過程就是結構化思維的過程。布魯納認為,無論教師教授哪類學科,一定要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梳理、整合、概括、提煉、抽象,真正將零散的知識賦予意義,從單點結構至多點結構,再至關聯(lián)結構、抽象拓展結構,才能真正建立起學科的基本結構。相比于單篇教學,大單元教學力避知識的碎片化和零散的篇章組合,強調將單元的各部分、各要素視為一個整體,對目標、內容、任務、評價進行整合與結構化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結構化:指向大觀念的系統(tǒng)
在現(xiàn)實的單篇教學中,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目標的重復,“千篇一律,千課同構”(王寧語),多篇教學成了單篇的重復,部分目標被反復教學;二是目標的散亂,對一篇課文“纖屑不遺,發(fā)揮凈盡”,沒有直擊核心知識與核心能力,導致量的積累沒能引發(fā)質的改變;三是目標的缺失,部分關涉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如實踐與問題解決能力等因中考涉及不多而被放棄。基于大單元教學的目標確定,應該立足于單元特質和具體學情,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向學科大觀念的系統(tǒng)組合。
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單元大觀念的確立。大結構化設計。觀念也譯為大概念,是指學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基于事實抽象出來的深層次的、可遷移的概念。它是將個別的事實和技能連接并整合起來,賦予其更豐富的意義;大概念具體表征為概念、主題、問題。以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下簡稱本單元)為例,本單元的選文有《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女媧造人》《寓言四則》,以及寫作的《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對于這樣一個單元,如何來構建單元的大觀念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是結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其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又具體包括直覺與靈感、聯(lián)想與想象、實證與推理、批判與創(chuàng)新。這個單元的教學可以對接思維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二是結合單元編排意圖?,F(xiàn)行的統(tǒng)編教材部分單元并沒有呈現(xiàn)大單元的形態(tài),目標較為繁雜,這就需要整合。如本單元提出了想象、快速閱讀、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等要求,通過篩選,明確本單元的大觀念應圍繞想象來確立。三是依據(jù)單元文本載體。本單元呈現(xiàn)了《皇帝的新裝》等多個文本,里邊有童話、詩歌、寓言、神話等,且寫作專題是《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表明單元文本能很好地承載想象這一大觀念。基于此,我們可以提煉出本單元的大觀念——文學的聯(lián)想與想象。因其涵蓋廣泛,需要拆分成多個具體的核心觀念,構建起單元的結構化的課程目標,才能便于實施。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設計單元大觀念:
大觀念:文學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
核心觀念:(1)理解聯(lián)想與想象的概念;(2)感悟寓言、童話、神話、詩歌四種體式中聯(lián)想與想象的差異;(3)明確文學想象的生活性、邏輯性、獨創(chuàng)性,并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進行寫作實踐;(4)從不同文本的想象中體悟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基于大觀念的篇章統(tǒng)整
大單元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一個整體。為此,我們需要厘清單元的內在邏輯,分析篇與篇、讀與寫、單篇與整本、讀與做(實踐活動、綜合性學習)、做與寫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篩選、精簡、補充、整合,以大觀念來統(tǒng)整這些內容,從而建構出單元教學內容的經(jīng)緯網(wǎng),使單元成為一個結構化的整體存在。
本單元可圍繞“想象,人類思維開出的花朵”的主題,也可依據(jù)“文學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的大觀念,從不同的視角來整合教學內容。
第一,基于不同類型的想象??梢詺w納如下:《皇帝的新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節(jié)荒誕離奇,可稱為荒誕式想象;《天上的街市》是對牛郎織女故事的改造,把原本一年一次的“鵲橋相會”想象為提著燈籠的自由來往,屬于顛覆式想象;《女媧造人》是對人類起源和男女婚姻的闡釋,屬于解釋性想象;《蚊子與獅子》則是把動物賦予人性,屬于人格化想象。
第二,基于不同體式的想象。可以歸納如下:《皇帝的新裝》作為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善于運用新奇有趣的故事,在想象中加入夸張離奇的成分;《天上的街市》作為詩歌,在想象中善于運用變形思維,借助意象來表達;《女媧造人》作為神話,在想象中總是借助神、仙的力量來征服自然;《寓言四則》作為寓言,是用假托的小故事來承載道理,想象簡單直接,不拘泥于故事細節(jié)。
第三,基于不同文化的神話想象。內容統(tǒng)整不僅限于教材內,也涵蓋課外。如可以圍繞創(chuàng)世紀神話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來組織內容,將中國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衛(wèi)填?!薄昂篝嗌淙铡迸c西方的神話進行對比:中國神話體現(xiàn)的是人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生而美好;而西方的“耶和華七天造世界”“亞當夏娃的故事”體現(xiàn)的是神的力量,人具有原罪。也可以對比中國古今文化,如《風俗通》中的神話與當代袁珂《女媧造人》的差異,前者的想象中有“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的階級觀念,而后者沒有。通過這樣的重組,單元內原本看似零散的篇章就成為“一束一束”的組合。
三、教學任務的結構化:設計驅動性的任務組群
何謂任務?任務是一種要求學習者理解、操縱、產(chǎn)出和交互的學習活動。任務具有目標屬性(有明確的目的)、事件屬性(可被描述為某種事件)、實踐屬性(必須動腦、動手去做)、成果屬性(交付“產(chǎn)品”)。相比于一般性的活動,任務具有更高的思維含量和更大的挑戰(zhàn)性。任務分為兩種:一是情境性的實踐任務,如參加學校元旦慶祝會上的演講;二是非情境性的認知任務,如探討中外寓言的不同,形成一篇小論文。
在大單元教學中,“如果幾篇課文沒有一個完整的‘大任務驅動,沒能組織成一個圍繞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的‘完整的學習事件,那它就不是我們所講的單元概念”。以大任務統(tǒng)領下的任務組群來驅動單元的教學,是大單元教學的外顯形式。實施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問答,也不是單個的技能操作,而是在一種真實情境下對不良結構問題的深度思索。大單元教學的大任務及子任務,必須構成一個結構化的任務組群。本單元可設計以下任務:
大任務:理解文學中的聯(lián)想、想象,并進行寫作實踐。
任務一:感知——快速閱讀單元課文,根據(jù)你感興趣的程度給課文排序,并各用一句話來評說四篇文本。
任務二:研讀——仔細研讀《皇帝的新裝》,分析其想象的荒誕性與合理性,以及童話的特點。
任務三:比讀——比較《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女媧造人》《寓言四則》,區(qū)分想象的類型,明確四種體裁在想象上的不同特點;發(fā)揮想象改寫或自編寓言。
任務四:拓讀——閱讀《女媧造人》以及相關的中西方創(chuàng)世紀神話和造人神話,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
任務五:寫作——學校《寫作舫》雜志以《十年后》為題征集稿件,請發(fā)揮想象,為雜志寫一篇稿子。
以上任務組群涵蓋了從感知到研讀、從閱讀到寫作、從單篇到群文、從課內到課外,以及語文思維與文化理解、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多層次、多形式的任務。這些任務涉及多種讀寫活動,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一個任務構成一個課段,多個課段構成單元,以連續(xù)的課時一步一步推動學習。
任務的設計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任務要體現(xiàn)學科屬性,始終指向學科大觀念,不宜泛化;二是任務要難易適中,既要有挑戰(zhàn)性,又要有適切性;三是任務的情境要合理,要有真實性,且貼近學生。需要指出的是,在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還應有細化的活動來支撐。如任務四“拓讀——感受中西文化差異”,可設計以下活動:
活動一:閱讀“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和西方《創(chuàng)世紀》中耶和華造人的故事,概括其內容,比較分析其不同點,并說出你從中可以看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活動二:拓展閱讀“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薄昂篝嗌淙铡钡纳裨拏髡f,比較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
活動三:交流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以《我為你自豪:中華文化》為題,寫一篇文章。
四、教學評價的結構化:關注過程中的目標實現(xiàn)
威金斯、麥克泰格指出:“教師在思考如何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類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證據(jù)能夠表明學習達到了目的。關注預期學習結果,這樣才有可能產(chǎn)生適合的教學行為?!彼麄兲岢隽四嫦蛟O計的三個階段: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證據(jù),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在大單元教學中,面對豐富復雜的學習過程,如何以結果導向活動來進行學習評價呢?一是聚焦,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大觀念的達成情況來進行評價;二是兼顧過程和結果,既關注學生經(jīng)歷過程中的表現(xiàn),也關注學習的結果;三是分類分級評價,閱讀與寫作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時閱讀評價也要注重不同的思維層級,如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評價鑒賞、創(chuàng)意運用等。根據(jù)這一思路,本單元即可構建以下評價框架:這個評價既有識記理解(想象的概念認知),也有分析歸納(想象類型的抽象與分類),還有創(chuàng)意運用(運用聯(lián)想、想象寫作);既有語言建構和思維提升(閱讀、寫作的訓練),也有文化理解(中西方神話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既有知識與能力(想象知識及閱讀、寫作能力),也有情感態(tài)度(文化自信)。這樣的評價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全面又重點突出,且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的結構化評價體系。將此評價體系對接于教學過程的各個課段,能確保對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
綜上,大單元教學設計,就是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結構化設計。用結構化思維來確定目標、整合內容、設計任務、開展評價,才能真正體現(xiàn)大單元教學的特質。大單元教學之難就難在結構化的設計,單元類型、文本選文不同,采取的方式也應不同,這需要我們結合每一個單元具體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