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霞
【摘 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學應當以此為目標,走單元整合的實踐之路,構建“學為中心”的教學樣態(tài),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關鍵詞】目標 實踐 樣態(tài) 回歸
課改已經(jīng)進行了很多年,可是,一些語文教師提到課堂還是很頭疼,語文教學現(xiàn)狀也的確不容樂觀:整堂課沒有教學主話題,串講現(xiàn)象比較嚴重,導致學生昏昏欲睡;教學環(huán)節(jié)瑣碎繁雜,人文感悟簡單粗暴,教學效果不夠明顯;教學中不能正確地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應試教育仍占有一席之地。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教師們還沒有抓住語文學科的特性。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課程,工具性指向的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人文性指向的是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與其他學科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語文課應該讓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中,感受文字之美、生命之美、世界之美。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呢?教師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嘗試走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之路。
一、一個目標: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
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語文教師韓軍指出,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豐富自我精神經(jīng)驗、培育自身精神、形成自我個性生命的過程,是本民族的一個教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精神教育”和“文化教育”。可見,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人、培養(yǎng)人方面的作用。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要從教書走向育人,其實也意味著從知識傳遞走向生命價值。具體來說,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從學科本位來說的;②語文學科要關聯(lián)學生的健康成長,充分體現(xiàn)生命成長的完整性,著眼于生命價值;③著眼于國家意志,傳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納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綜合這三方面的價值,好的語文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應注重學生外在語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應該注重豐富學生的精神經(jīng)驗,加深文化內(nèi)涵。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應發(fā)掘教材中的育人價值,并將這種價值轉化為學生的生命價值,最終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
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周恩來年少立志,原因是耳聞目睹中華不振的現(xiàn)實,這是文本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出這一主要內(nèi)容。但教學時不能戛然而止,教師應補充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舊中國的落后,感同身受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憤懣與痛心,轉化為學生的生命價值。延伸到今時今日國家已經(jīng)振興,我們要做的就是立志讓國家更加繁榮富強,這就實現(xiàn)了課文的社會價值。
二、一種實踐:從單篇教學到單元整合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改變單篇教學的價值取向,而是要具有多篇、大單元的思路。以習作單元為例,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單元整合,讀寫貫通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本單元包含兩篇精讀課文《麻雀》《爬天都峰》,兩篇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再加一個“交流平臺”,“初試身手”板塊的內(nèi)容有“跑步比賽”“奶奶的生日會”“做家務”,最后是習作“生活萬花筒”。通常,精讀課文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習作例文選取的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仿寫?!俺踉嚿硎帧卑鍓K和習作則圍繞本單元寫作要素,以訓練為主。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沒有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指向寫作的目標沒有層次,導致精讀課文成了機械地閱讀課文,習作例文等同于擴充的閱讀材料?!俺踉嚿硎帧迸c習作安排在一起,讓學生不停地寫、沒有提升地寫,導致學生煩不勝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學會整合。
抓住核心目標就是整合的關鍵。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按一定順序把事情寫清楚。教師可以進行如下整合:“交流平臺”直接與課文內(nèi)容整合,學中交流,水到渠成;習作與課文整合,如學完《麻雀》之后,完成“初試身手”之一有關跑步比賽的寫作,抓住動作,把比賽經(jīng)過寫清楚;學完《爬天都峰》之后,完成“初試身手”之二有關奶奶的生日會的寫作,把人物對話寫清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然后完成實踐寫話“做家務”。學完兩篇習作例文后,則可以二選一,選擇一篇進行仿寫。最后,綜合各種方法,再完成習作“生活萬花筒”。這不僅是內(nèi)容上的整合,更是形式上的整合,徹底打通了“讀”和“寫”。
(二)梯度練筆,學習方法
內(nèi)容和形式的整合是第一步,接下來是有層次的訓練。從習作方法來看,“初試身手”都注重片段的練習,可以訓練學生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從習作內(nèi)容來看,如果說《麻雀》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他人做的事情,《爬天都峰》則是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寫自己做的事。所以寫做家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可以是以第三人稱觀察家人做家務,也可以是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做家務,而在寫作方法上可以綜合運用動作、語言、心理描寫等把過程寫清楚。這些都是本單元習作訓練的基礎。
然后是第二板塊習作例文的學習。兩篇例文一起學,會發(fā)現(xiàn)習作例文并不是寫一件事,而是多件事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比精讀課文略有提升,教師要提醒學生在習作時要圍繞中心選材,內(nèi)容要詳略得當。
習作完成了,還得評改。對“跑步比賽”“做家務”“過生日”進行講評,找到不足之處并修改,這是第一層次。模仿《我家的杏熟了》寫作“她收到了禮物”,這是第二層次。而《小木船》的仿寫,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最后是綜合描寫,完成習作“生活萬花筒”。像這樣有層次的訓練,是逐漸加大習作難度的,學生的習作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三)自主實踐,形成技能
經(jīng)過單元整合、梯度練筆,最后的習作就是對學生習作能力的綜合考驗。
首先是選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材給出的八個主題中選擇一個,而選擇的依據(jù)就是真實。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由選擇教材之外的主題,可以選擇跑步比賽一樣的校園生活,也可以選擇做家務這樣的家庭生活,還可以選擇社會實踐生活。接著,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謀篇布局,明確寫作順序,重點段落的描寫要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寫具體。學生完成全文后,教師還要給出評改標準讓學生自主修改、同桌互改、教師點評,最后成文。至此,習作單元的教學方可告一段落。再次碰到類似題材的習作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前后勾連、溫故知新。
習作單元的設計是為了探索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相對獨立的習作教學體系,呈現(xiàn)學生習作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每一個習作單元都能這樣明確目標、整合資源、分層訓練,又何愁學生的習作能力不能提升、人文情懷得不到滋養(yǎng)呢?
三、一種樣態(tài):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
過去的語文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從逐句講解發(fā)展到講詞法、句法、篇法,講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而且要求講深、講透。其實教師都知道,語文教學絕不是在一講一聽中就能完成的,語文課堂應從以教為中心,轉型為以學為中心,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一)任務驅動,適學而教
任務單是“學為中心”課堂上的常見物。任務單上通常會設計查找類、字詞類、課文類、拓展類等任務。課堂上,教師借助任務單,以“預學分享”為教學的切入點,依循“課前預學—課堂分享—課后反思”的路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為中心,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麻雀》一課為例,任務單上第一項任務是書寫,如“搏”第六筆是橫折,教師提醒后再讓學生寫一寫,學生就能加深印象;第二項任務是梳理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寫出關鍵動詞,這樣,學生自然也就清楚了小麻雀、獵狗、老麻雀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項任務是仿寫,將片段寫作安排在課堂上,實時寫、實時評,學生就能實時掌握方法、學到本領。以任務驅動,再由學生帶著疑問參與教學,這樣的課堂正是從學生的基點出發(fā),真正做到落實學情、以生為本、學為中心。
(二)以法為核,夯實能力
教學方法應當是課堂轉型最重要的因素。教師應該將一系列的語文知識、方法學習、讀寫策略等設置為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實踐,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與言語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認字之后,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寫好每一個字,這是以學為中心。中年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嘗試再指導,接著進行小結,教給方法,讓學生按方法去練習,這也是以學為中心。高年級習作讓學生先寫后評,在自我修改中提高習作能力,這更是以學為中心。
總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必須做到以學的基礎定教的起點、以學的規(guī)律定教的內(nèi)容、以學的目的定教的活動、以學的需要定教的策略,這樣既解放了教師,更服務了學生,讓課堂成為學堂。
四、一種回歸:從紛繁雜亂到緊扣本真
多年來,語文教師一直在抱怨語文難教:字、詞、句、段、篇,什么都要教。中心、情感、品行,模模糊糊一大片,真的是面面俱到,卻又“一面不到”。其實,抓住“育人價值”這一核心,就可以回歸最純粹的語文課堂。
(一)仔細分辨,探尋價值
語文教學處處隱藏著育人價值。從教學工具來看,語文學科中與漢字、漢語有關的內(nèi)容以及獨特的媒介等,都蘊含著某種育人價值。從教學方法來看,小組合作探究、體驗與表演等也蘊含著育人價值。從教學內(nèi)容來看,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等內(nèi)容中的師生對話內(nèi)容,其實也包含著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作為語文教師,當然要仔細分辨、努力探尋,根據(jù)“育人價值”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才會有效。
(二)一課一得,真實育人
抓住育人價值這一本真,做到一課一得是最重要的。如今天寫字詞,明天造個句,實現(xiàn)教材的文本價值;今天學說話小組合作,明天練寫作靜思默想,讓學生真實感受生命的拔節(jié);今天口語交際走上社會,明天綜合學習采訪社區(qū)干部,將社會形態(tài)的價值個體化……在實踐中轉變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tài),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語文教育要還語文自身獨特的育人魅力,讓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對各種言語作品反復“涵泳”體會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發(fā)展思維和情感,形成語感,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以凈化、人生得以完美、生命得以精彩。
以育人價值為核心,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更系統(tǒng)了,閱讀單元、策略單元、習作單元、學科活動等篇章,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人文主題,圍繞這一人文主題,安排了閱讀要素和寫作要素這一雙線結構。在教學時,教師要以人文要素設定育人目標,尊重教材體系,巧妙地進行單元整合,始終堅持以學為中心,就能轉變固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2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