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琰
內容摘要:批注式閱讀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文本時利用一套富有意義的符號進行批注,使學生在閱讀時保持動態(tài)思考的狀態(tài),讀出文本特質的方法,此閱讀法順應了語文課程性質、師生教學活動等多方面的要求。具體而言,此閱讀法是讀者用“圈點勾畫”法,在文章的字、詞、句、段上做各種標記,并將自己的疑問與收獲記錄在文本空白處實現(xiàn)深度閱讀,逐步形成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背影》 批注式閱讀法 實踐探索 圈點勾畫
初中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積累語文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從而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實施批注式閱讀法,契合新課改的精神,也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
一.批注式閱讀法的內涵
批注式閱讀由來已久。早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詩的評點,到宋代有了文的評點,之后有了小說的評點?!敖鹗@評點的《水滸》和《西廂》、李卓吾評點的《水滸》、毛宗崗父子評點的《三國演義》、張竹坡評點的《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的《紅樓夢》,都可謂“批注式閱讀”的集大成者?!盵1]這種古老而有效的辦法時至今日依然值得一線教師去借鑒與發(fā)揚。
自孫立權老師于1999年將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與現(xiàn)代語文教學相結合并提出“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概念——“批注者把林林總總的閱讀所得、所感、所疑都書寫(批注)在書眉頁側”[2],距今已有二十余年。這二十余年里,語文教師們對于“批注式閱讀教學”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與運用。研究情況大致如下:
批注式閱讀法基于問題用特質可分為文學性文本式、論說性文本式、說明性文本式;基于不同課型可分為單篇文本式、群文式、整本書式;基于促進文本理解的方式可分為感受式、鑒賞式、質疑式;按實施步驟可分為課前預習、課上交流、課后鞏固等。
當下,批注式閱讀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批注式閱讀法表達個性化解讀的閱讀教學方式”。[3]現(xiàn)就幾個關鍵詞作簡要闡釋。首先是“教師指導”,即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指導和引領。閱讀教學本質上還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互動活動,學生需要教師通過恰當?shù)姆绞街笇渥x出文章的溫度乃至深度;其次是“自主閱讀”,即教師教給學生方法后,不再干預,放手讓學生自由品讀文本,讀到心得,讀出疑惑,這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4];其三是“批注式閱讀法”,即通過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既“批”也“注”,深入理解并思考;最后是“個性化”,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發(fā)揚其思維的個性,不用“對”和“錯”來禁錮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而是鼓勵多元化與個性化的表達。
二.批注式閱讀法的價值
首先,是語文課程性質使然?!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由此可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民族性決定了語文課堂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與能力,更要教給學生過程與方法,從而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形成健全人格和美好品質。
其次,是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目前初中學生學習散文時至少存在以下問題:課堂上教師講得多,學生思的少,基本處于被灌輸、被接受的狀態(tài),未能充分調動自身獨特的閱讀感受與情感體驗;教師對于閱讀方法的教學存在概念界定淺顯化、文本解讀趨同化、方法選擇單一化等問題;學生思維機械化,缺乏問題意識,應試背景下,學生漸漸從美文的鑒賞者淪為試題的答題者,缺乏對文質兼美的散文的審美與感受能力。閱讀教學的種種困境提醒著教師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領學生多角度理解、鑒賞、思辨文本,從而讓學生學的“有滋”,教師教的“有味”。
最后,是師生共生的必然要求?!吧⑽氖俏覈行W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6]大而言之,學習好散文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窗,鋪設一條路,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小而言之,學習好散文,以讀促寫,提升學生構思與表達的能力,贏得學業(yè)水平測試。當前,部分教師通過改革課堂形式、改良教學環(huán)節(jié)力圖讓學生發(fā)聲,但學生很大程度上還是被老師牽著走,是教師聲音的“揚聲器”,并未真正參與閱讀,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此背景下,一線教師亟需教給學生自主解讀文本的方法和技巧,調動其獨特的閱讀感受與情感體驗,彰顯學生的閱讀個性,通過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在生生交流、師生互動中達到共生,實現(xiàn)學生自身的學業(yè)發(fā)展、素養(yǎng)提升和生命成長。
三.批注式閱讀法在教學中實踐探索
本文所探討的是文學性文本中散文的基于單篇的批注式閱讀方法,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一定的方法后,自由、主動閱讀單篇散文時,基于思考與感悟,在文章的字、詞、句、段上做各種標記,并將自己的疑問與收獲記錄在文本空白處,從而真正的扎進散文的字里行間,實現(xiàn)個性化解讀,逐步形成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
為了提升課堂效率,讓學生有規(guī)律可循,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研究、總結了一套散文批注閱讀的符號——“圈點勾畫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讀書方法?!叭c勾畫”這四個字,具體而言,“圈”,是畫圈做記號;”“點”,用筆加上點子;“勾”,用筆畫出勾型符號,表示刪除或截取;“畫”,用筆畫橫線或波浪線來作為標記。
現(xiàn)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具體談談批注式閱讀法以“圈點勾畫”為形式的具體運用。
(一)圈字清障礙
學生閱讀一篇陌生的散文,首先遇到的“攔路虎”是生字、難字帶來的閱讀障礙。在初讀時,應圈出這類字詞,結合書下注釋以及字典、詞典,充分理解其義,否則文意理解無從談起。以《背影》為例,學生在閱讀時應至少圈出“狼藉”、“典質”、“賦閑”、“迂”、“蹣跚”、“頹唐”、“情郁于中”、“大去之期”等詞語。學生在圈這類詞語并關注其義的時候已經完成了文意理解的第一步。如“蹣跚”一詞,意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7],父親走到馬路對面的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倘若父親身強體壯,那么這樣“上躥下跳”去走到馬路對面買橘子,只是平凡的父親、平淡的父愛??墒牵赣H是個胖子,且老態(tài)已現(xiàn),依然穿鐵道、爬月臺,只為了給“我”買幾個橘子就顯得尤其的不易與難能可貴?!佰橎恰币辉~不僅照應父親肥胖身材的事實,且生動形象地寫出父親買橘的艱難,父子深情通過這樣的詞語得以勾連。而這些閱讀體驗,均須學生在初讀文本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時,能關注其義,從而帶入文本,為細品深悟打下基石。
其次,學生在初讀文本時還應圈出常用字,尤其是常讀錯、易寫錯的字詞。如“囑咐”、“躊躇”、“狼藉”、“蹣跚”、“箸”等字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8]。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圈出生、難字詞并關注其義、圈出常用字以及易讀錯、易寫錯字詞,不僅是理清文章脈絡、體悟作者情感等深入閱讀的前提,同時也是中考語文學科考試要求以及課程標準的貫徹和落實。
(二)點詞覓亮點
初讀文本之后,學生已經基本掃清了生、難字詞帶來的閱讀障礙,在閱讀一篇短則百余字,長則千余字的散文時,閱讀的時候必然要有所側重。再讀文本時,讀者應“點”出關鍵字詞。何為關鍵詞語?筆者認為,有助于文本分析的詞語均為關鍵詞語?,F(xiàn)代漢語的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其中,實詞和虛詞又分為諸多門類。倘若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按詞性分別點出,且不說學生是否具備相當?shù)恼Z法基礎,就是這樣分門別類地圈點也要破費一番功夫,這不僅背離了快速而準確地閱讀好一篇散文的初衷,也是一種對文本的割裂和凌遲。因此,讀者應關注文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和數(shù)詞、量詞。
《背影》中最打動人心的當之無愧是“望父買橘”這一經典片段。首先應關注的是動詞,動詞是用來陳述人或事物的動作、情況、變化的詞。如“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9]這一段落中,點出“戴、穿、走、探、穿、爬、攀、縮、傾”等動詞,細膩而又簡練地展現(xiàn)一動態(tài)過程,烘托出父親買橘的費力與費事,再理解父親的形象自然難度大大降低。其次應點出形容詞,及描寫或修飾類詞語。如“迂”寫出父親明知茶房只認得錢卻依舊再三囑托這一行為的蠢鈍,而這一自作聰明的行為又恰恰與后文中作者的懊悔與自責形成鮮明對比;再如“慘淡”,無需多言,僅一形容詞便將家境交代明白。讀者在閱讀時,還應關注文中的副詞,有時往往是這些副詞最能流露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如“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在這本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恰恰是副詞“已”泄露作者或遺憾或思念的復雜情感。當然,讀者還應點出一些“數(shù)詞”和“量詞”?!拔遗c父親不相見已兩年余了”中的“兩年”,為什么兩年沒有相見?作者和他的父親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促使著讀者去思索。
(三)勾句挖內涵
閱讀散文時,要關注作者表明情感態(tài)度及其變化的句子。以《背影》為例,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要勾出父子之間感情的變化過程。開始時“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思念父親,點出背景;接著回憶父親離別時對我細心關照,而我“暗笑他的迂”到后來“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對父親由不理解到理解;當看見父親艱難買橘的背影時,“我的眼淚又來了”,此時分別時的悵惘、依戀以及對父親的疼惜躍然紙上;到最后,“唉!我不知何時再等與他相見!”百感交集,凝聚在這一字一行之間,發(fā)人肺腑。勾出這些抒情的句子,對理清文章中作者對父親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以為然到感動到思念的情感脈絡大有裨益。從表達方式來劃分,除了勾出抒情類句子,還應關注文中的敘述類、描寫類、議論類等句子。以《背影》中敘述類句子為例,“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寥寥數(shù)語,簡單敘述,卻交代了慘淡的家境,增添文章悲涼的氛圍。再如描寫類句子,“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這里三次突出衣服的材質——“布”,呼應了前文所述的慘淡家境,在這種情況下父親依舊不忘將“紫毛大衣”鋪在座椅上,依舊不忘為兒子買橘,這份濃濃父愛使人心生動容。
簡而言之,勾句指用勾型符號勾出文中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句子,以便讀者能在關注作者使用不同表達方式的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更好得深挖作品的內涵,筆者這里不再作具體展開。
(四)畫疑——對話文本
如果讀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思考、疑問,那文章只是一行行油印出的冰冷文字,無溫度可言,而在圈點勾畫的過程中不斷地深入,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那文本才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作者藏在文字背后與讀者對話的過程。
前文中談及的“圈字”、“點詞”、“勾句”基本上是在做了解文本的基礎工作,而抓住閱讀中所產生的絲絲縷縷的疑惑,才是深入文本、對話文本的最好抓手。“畫疑”,則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引起自己疑問的字、詞、句、段均通過橫線或波浪線的形式畫下來,反復咂摸,含英咀華方能真正讀懂文章,建立自己的已有經驗與作者獨特經驗間的鏈接,真正領略閱讀的韻味。此外,學生在“畫疑”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疑惑,課堂教學時“疑為導向”,也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彰顯,真正的將課堂還給學生。
當然,圈點勾畫法也不是萬能的。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1)要有一套簡單明了、意義固定、統(tǒng)一的符號系統(tǒng)。既讓學生有規(guī)律可循,也便于教師了解并評價學生批注情況;(2)圈點勾畫的任務應主要放在學生的預習工作中,課堂上操作難免耗時略多,大體上遵循“課前自讀自悟——課中研讀深化——課后回讀反思”的流程;(3)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思考與感悟層層遞進的過程。
總之,散文閱讀圈點勾畫法,可以讓學生學會積累字詞,同時兼顧詞意、句意的準確理解;在理解句子、段落時,又兼顧文章內容乃至主旨的把握。另外,以讀促寫,學生在圈點勾畫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是為了不教”,巧用批注法,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真正投身語文學習,讀出語文的有滋有味。
參考文獻
[1][2]孫立權.“語文教育民族化”的一個嘗試——批注式閱讀[J]東疆學刊2005(01):102-105
[3]黃晨.初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探究[A].蘇州大學.2019(04)
[4][5][8]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
22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22(04)
[6]傅娜.初中散文體驗式教學研究[A].西華師范大學.2016(04)
[7]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M].2012年第6版.
[9][10]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A].南京出版社.2018(0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