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美 陳強
內容摘要:傳統(tǒng)美育課程在學科融合、學段銜接兩方面沒有得到長足發(fā)展,美育的整體性(音樂、繪畫、文學)被分科課程切割,美育的豐富性只能片面的被呈現(xiàn)。宋詞由音樂與語言(歌詞)結合而成,具有跨媒介時空的特點,表現(xiàn)了聲音的流逝與空間的傳播。宋詞是我國古代詞畫互相促進的催化劑,是一朵詩樂結合的奇葩,是綜合繪畫美、音樂美、文學美為一體的美育課程內容。分析宋詞美育的綜合性能夠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加強大中小學美育教材一體化建設,實現(xiàn)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標。
關鍵詞:宋詞 美育 學科綜合
美育對于學生的成長有多重要?美育不僅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剛需,還是完整人格的陶養(yǎng)。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部分省市開始嘗試將更多的美育內容納入中考,有音樂、繪畫等,而宋詞是中華之美,是中國人的審美語言、音樂與繪畫的綜合體,宋詞審美能夠讓片面的分科教育有所彌補,形成對審美的愛好。
一.美育課程的綜合性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制定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的目標。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近年來,黨對美育工作的重視必然給美育帶來全新的發(fā)展。
在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為教學結構的時期,美育一直坐著“冷板凳”。論及中小學美育,人們認為音樂、美術課程足以對學生們進行藝術教育與提升審美能力,這自然是以偏概全了美育。美育不僅是審美能力,它重在情感與心靈,通過美的感受而提升、發(fā)展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溫潤一個人的心靈[1]。它的功能首先是與德智體勞四育齊頭并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尚美的人,其次是美育從對個人的提升擴散成對整個社會和諧關系的涵養(yǎng)。美育的內容通常是自然美、社會美與人文美,三者再細分到中小學日常課程與生活的則是: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單從音樂課與美術課進行教學,這些美育內容自然不能得以完整呈現(xiàn),美育所要求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提升。因此無論《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還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強調了綜合各學科、各領域來進行綜合性、探究性的美術活動、音樂活動、文學活動以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挖掘具有綜合美育功能的素材與活動尤為重要,本文重在闡釋宋詞美育的綜合性,以輔助跨學科美育綜合活動的實現(xiàn)。
二.宋詞與美術
繪畫的目的不是逼真地再現(xiàn)這個事物,而是再現(xiàn)這個事物引起我們的感動。美術作品往往代表了一個時期的主流思想與審美,其藝術家也會不自覺的受到其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2]。因而,感受美術最好的方式是將其放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加深學生美術素養(yǎng)。那么宋詞美育能夠為美術提供哪些融合之處?
1.詞人與畫家的身份交集
宋代商業(yè)、文化創(chuàng)造都得到了極大發(fā)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道:“唐人做富貴詩,多記其奉養(yǎng)器服之盛,內貧眼所驚耳。如貫休《富貴曲》云:‘刻成箏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彈者皆有之,何足道在?[3]”宋代文人不僅會讀書,寫文章;他們更注重生活的美,拒絕“俗”。吳自牧曾在《夢梁錄》中提到的“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是宋人平凡生活里的日常[4]。他們文采斐然,不僅擅長詩詞歌賦,還精通繪畫、音樂、書法。他們身份的交集,有些是詞人為重,畫家為側,如蘇軾。蘇軾現(xiàn)存約三百首詞,同時擅長畫墨竹子。有些是以畫家為主,詞人為輔,如米沛父子。米芾,米友仁善用水墨畫山水,也曾作下20首詞。諸如此類的文人畫家還有李成、范寬、李公麟、郭熙、趙佶、張擇端等。詞學家與畫家身份的結合將相同的美學理想運用于不同的藝術門類,畫作與詞源自共同的文化、背景與個人修養(yǎng),因此共同的美學思想更能夠將詞審美與畫審美貫通起來。
2.色彩、繪畫技巧等在宋詞的運用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里設定學生必須對色彩、空間、明暗及基本繪畫技巧有了解,要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多學科知識技能來表演與展示等。對于色彩詞語的自如運用,唐詩宋詞皆有大量佳作。我們這里談及到的色彩詞不僅是元素,更在詞中承載著更多的寓意。列舉一二,宋詞常用紅色,這是因為宋詞中的“紅”多用來刻畫愛情的美好和思念的苦楚,例如晏幾道兩首詞,其一“當年拚卻醉顏紅”;其二“此情深處、紅箋是紅色”。繪畫中的“點、染、抹”的技巧也微妙的與宋詞融合在了一起。融合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其一是作詞時借鑒“點、染、抹”的手法。其二是將點、染、抹用于詞中來描寫景物抒發(fā)情感。點,就是正面點明情感的內涵;染,就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是點?!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皆是染。后者,如“云山萬點江南;一分殘霞酒,兩點怨蛾暈。如山抹微云,天連衰草;凝佇,一抹淡煙輕霧。如清江平淡、疏雨和煙染;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5]”總之,基本元素與基本技法在不同藝術門類的高級使用更能幫助孩子們將美術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拔高藝術審美能力。
三.宋詞與音樂
1.詞的情感與音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價值是情感價值、人文價值與交往價值,同時注重音樂與詩歌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詞原是配合新興音樂宴樂而演唱的歌詞,兼有音樂和文學兩種性質。宴樂在與宋詞的配合中經(jīng)過了幾位大詞人之手而變得更加多樣與成熟。首先是柳永創(chuàng)制了大量新調,“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yǎng)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6]。其次是以周邦彥為首的大晟詞人,《宋史·周邦彥傳》稱“周邦彥好音樂,能自度曲”[7],大晟樂府的設立也代表著詞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宋詞的流行,正體現(xiàn)了宋人對音樂的熱愛。士大夫愛作詞,市井小民也愛唱歌、聽曲。北宋初,“里巷之中,鼓吹無節(jié),歌舞相樂”[8];南宋更不用說了,“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9]。宋詞之于宋人就像我們對流行歌曲一樣,相同之處是一首詞(歌)的吟唱,道盡了人的悲歡;不同之處是一個詞牌奠定了一首詞的曲調,詞的情感與音樂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詞與樂的關系原來依聲填詞,經(jīng)由發(fā)展,為了更好的將宋詞和音樂結合一起,出現(xiàn)了“自度曲”?,F(xiàn)當代受宋詞影響之一的著名歌手有周杰倫,其歌詞具有古典韻味,風格凄美感傷,曲名、音樂主題等深受宋詞影響[10]。周杰倫也在許多90后、00后的青春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只是大多人不知道溯源其歌風的來源。對學生來說,感受不同曲調與不同情感故事的協(xié)和,有助于激發(fā)起審美情感,在旋律中體悟悲歡,讓人文關懷常駐學生之心。
2.宋詞與弘揚民族審美文化
義務教育階段的宋詞演唱是將優(yōu)美與典雅的宋詞審美文化以現(xiàn)代的方式澆灌孩子的成長,符合音樂課標要求。宋詞曲調傳至今,大多數(shù)調子已丟失,但許多音樂愛好者也在對宋詞進行重新譜曲,重新演唱,重新拾起民族的審美文化。例如《宋詞意境》音樂會、“宋詞中國,世界開封”音樂會、鄧麗君的《淡淡幽情》歌曲收錄。音樂具有人文學科屬性,學習音樂相關文化能擴大學習領域,拓展學生審視音樂的視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共鳴與生命感受,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審美能力。在融合實踐中,首先在語文課堂宋詞學習前后,增多孩子們有關宋詞音樂相關的人文交流活動。其次,在音樂課堂中,將語文課堂所學優(yōu)美的長短句元素加入學生歌曲創(chuàng)作中,或將所學的聲樂知識為宋詞譜曲。如此,弘揚審美文化與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都能得到發(fā)展。音樂與宋詞的結合也會是未來民族審美文化向外傳播的一條路徑。
四.宋詞與文學藝術
1.宋詞與語言美
文學是審美的語言藝術,它的本質是美的情感[11]。從語言文字來說,曲子詞起源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164首詞大都語言直率淺顯,拙樸自然,俚俗粗糙;直至唐五代才子文人的加入才將詞的“俗氣”去除,俚語的運用更加流利,語言變得氣韻生動,例如李白《憶秦娥》、溫庭筠《菩薩蠻》等。詞至北宋初年,詞人晏殊、歐陽修等不經(jīng)意間將個人才學修養(yǎng)、品性氣質融入詞的創(chuàng)作,將詞的語言轉化為閑雅舒徐,例如晏殊《浣溪沙》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歐陽修《踏莎行》中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北宋末年,宋徽宗一方面藝術修養(yǎng)極高,喜歡精工雅麗的頌贊雅詞,另一方面沉愛好語言滑稽的俗詞,因此北宋末年詞的語言經(jīng)歷了俗與雅的兩重高速發(fā)展,雅的方面體現(xiàn)在大晟詞人開始有意的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鉆研以求語言博雅,俗的方面表現(xiàn)在俚詞內容的擴展,傳承了淡言微中的語言形式,南宋時因為政令,文人擯棄了俚詞而在博雅的道路上將宋詞發(fā)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注意語言美,得體運用口頭語言,從古詩閱讀中感受語言的而優(yōu)美。還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因此,結合宋詞語言發(fā)展來進行語文教學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能力,能夠深度感悟漢語俗語和雅語的魅力。
2.宋詞與社會美
陸侃如說:文學是藝術的一種。一切藝術都是通過具體的生活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本質的[12]。宋詞所反映的社會面有逐漸擴張的趨勢,原是對時間、離別的感傷愁苦、為女子美貌才情所感發(fā),對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抒發(fā)描述,代女子口吻寫的相思與愿想,后來詞壇受到蘇軾創(chuàng)作“無所不入、無所不寫”原則的影響,詞所反映的宋朝社會面越來越寬泛。略數(shù)一下,雅詞中可反映的社會美包括城市美,如柳永筆下的《望海潮》;水果美,如蘇軾口中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野餐美,如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友誼珍貴美,如韋莊的“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風景美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有兄弟和睦美,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夫妻柔情蜜意美,如歐陽修的“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有故國情深美,如李煜的“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有青梅竹馬之美,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有盛世太平之美,如萬俟詠之“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有旅程回憶之美,如韋莊《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有報國志向之美如“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總結以上則包括志向、親情、友情、美食、故鄉(xiāng)、風景、旅程、詠世歌太平等。俚詞則包括了針砭時弊、友人間互相取笑幽默、宗教出世等社會情境。從詞中內容透露出的人間煙火氣息,我們讀到宋人生活的豐富、宋人細膩情感的靈動、宋人才華的多元、志向的高遠。以上這些真實的宋代社會美正以一種善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尚美的生活態(tài)度。
傳統(tǒng)對于創(chuàng)新是一個必要的前提,斯特拉文斯基曾說:一切不屬于傳統(tǒng)的東西都是抄襲。學生們對宋詞的學習其實對傳統(tǒng)的學習,它涵蓋了近三千年的中國文化與歷史。詞能夠趕上唐詩的地位原因有二:一是詞更能夠表達出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能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鳴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思考。二是文人對詞的創(chuàng)作。文人對詞的創(chuàng)作代表著深邃的文化意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滲透進詞之中,文人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秀的思想傳統(tǒng)在詞之中得以體現(xiàn)。宋詞傳承了幾千年的詩的精華,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人文美,哲理美等已滲入其中??梢哉f宋詞是傳統(tǒng),但它們依舊具有生命力,是活在當下的過去,溫潤這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宋詞從民間“曲子詞”發(fā)展到文人雅士都愛創(chuàng)作的文學藝術品,其經(jīng)歷的蛻變自是對過去的“自己”說再見,對未來的“自己”說歡迎。宋詞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文學藝術品,學生們通過對宋詞的創(chuàng)新之處學習,更能夠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參考文獻
[1]劉同.走出學校美育的認識誤區(qū)——兼論學校美育的課程化實施[J].中小學教育,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沈括.夢溪筆談[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吳子牧.夢梁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費秉勛.李清照《詞論》新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 48-55
[7]脫脫.宋史卷四四四《周邦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李覯著,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卷四《富國策第四》.
[9]林升:《題臨安府》.見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卷二六七六,北京:北京大學.
[10]王黎明.研析宋詞與音樂之交融[D].遼寧師范大學,2018.
[11]魏崇新.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2]陸侃如.中國文學史簡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4]谷青.宋代繪畫對宋詞的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15]徐寧.淺論柳永詞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的新變[J].文學教育(上),2021(04):52-54.
項目:昌吉學院教研項目——《文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研究(21KCSZ015)
(作者單位:昌吉學院。通訊作者: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