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陳希
內容摘要:蘇軾作品文質兼美,作為文人的典范,他的文學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都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其作品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文章從境界的層次入手,以中學教材中的蘇軾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人生境界的特點并思考其境界形成的深層原因。作為教師在教授蘇軾作品時,應引導學生從人生境界這一角度分析其作品,以加強對中學生的人生境界教育。
關鍵詞:蘇軾作品 中學教材 人生境界
關于“境界”,我國學者多有論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摘引晏殊、柳永和辛棄疾的詞句描述人生之“境界”,他提出人生成大事、大學問者必有三種境界[1],這三種人生“境界”可以解釋為明確理想、追尋理想和實現(xiàn)理想三部分。宗白華認為人與世界的往來因關系的層次不同可有六種境界,他用特別的方法對人與世界的關系進行了概括[2]。馮友蘭在《新原人》中根據(jù)人對宇宙覺解的多少,提出人生有四種境界[3]。他所提出的人生境界,不僅指生命的意義世界,而且指精神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是覺解比較低的境界,它也被稱為天然的境界,居于此境界中的人具有順才的特征,即順著他的自然本性做事情。功利境界它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然境界,其覺解程度比自然境界要高,處于此境界中的人所追求的是利和益,他們對自己的利益有著清楚的覺解。道德境界是人生的較高境界,居于此境界中的人對人生有著較高的覺解,他們做事考慮社會的層次和利益,并且以“義”為出發(fā)點,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個人的發(fā)展需要依靠社會的力量。天地境界是哲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居于境界中的人,其覺解程度超過了個人和社會的界限,他們認識到人不僅屬于社會,而且也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員,他們知天事天,為宇宙做各種貢獻,如北宋理學家程頤曾在他的《秋日偶成》詩中就透露過他的“天人合一”境界,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位哲人“心胸寬廣、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天地境界[4]。
自然境界是自然的產(chǎn)物,此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情都是為滿足自己的本能需要,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為都是為著自己的利益,而道德境界本身就具有道德的價值,具有社會性和道德理性,在此種境界中,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覺悟,比如他們會明白自己的某個行為可能會對他人乃至社會造成不同的影響,所以他們的行為一般都以“義”為準,另外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相沖之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個人的利益。例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悲情的思想就屬于道德境界,處于這種人生境界的,他所追求的一切利是以“奉獻”為目的。天地境界具有超道德的價值,其最高準則和精神是“天人合一”,例如,蘇軾的“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屬于最高境界,即天地自然境界。這個境界是自由境界,是“知天、樂天”的真我境界[5]。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雖然各異,但都受到人們的尊崇。相對來說,道德境界更適合儒家,例如此境界中奉行的“仁和義”,而天地境界更適合道家,例如此境界中奉行的“天人合一”等,與道家的“無為說”不謀而合。無論是道德境界也好,亦或是天地境界,各個境界之間也并非是毫無關聯(lián)的,在實踐中,會出現(xiàn)兩個領域相互交織的情況。在蘇軾的人生中,有時傳達的就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交織的情況。蘇軾的道德境界主要來自于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蘇軾的天地境界是在多次被貶逐步開拓而來,所以他雖歷經(jīng)浮沉卻始終笑對人生,他并沒有因常人難以接受的一波三折的人生而變得憂心忡忡。
一.中學教材中蘇軾作品的境界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用了蘇軾的許多作品,這些作品很多寫于他被貶時期,文章大都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境界,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等,下面選取幾篇例文予以具體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在密州時期所作,中秋之夜,蘇軾想起多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不禁心潮難平。全詞圍繞明月展開了思考與想象,從問天開始,對比了天上與人間,提出了入世和出世的難題。詞人不滿現(xiàn)實,祈望尋求一處純正之地,但天上恰似人間,同樣不能美滿?!案咛幉粍俸保焐系摹碍倶怯裼睢惫倘幻篮?,但人間又何嘗遜色呢。下片聚焦于生活,將離別與離別結合起來,從對生活缺陷的認識中探索如何對待自己。從“我欲”至“何似”的心理也正如出世與入世的難題,入世的思想最后占了優(yōu)勢。從人生境界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中蘇軾他不僅關心天下人的疾苦,也割舍不下兄弟間的情義??梢哉f是蘇軾在密州時期道德思想境界的一個總結,也是他從憂愁至超越的一個蛻變。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蘇軾在黃州時期所作,黃州地處偏遠,被貶到這里的蘇軾,棲身在定慧院。蘇軾的人生可謂少年得意,他有著為國為民的道德態(tài)度,他的道德境界具有較強的為他性的特點。所以到了黃州后,不免會有天涯淪落人之感,他也逐漸從早年讀書立下的濟世思想擺脫出來,去追求個人身心自由的超越精神,而這種思緒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這篇作品中被充分地傳達了出來。由于剛歷經(jīng)生死,蘇軾對外界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感,他常常在夜晚出門,一天夜里,他走到了長江之畔,寫下了這首詞。蘇軾以疏桐、幽人、孤鴻等意象表達了自己流落他鄉(xiāng)的孤獨幽寂、遭人誣陷的游移困苦,深刻地表現(xiàn)了蘇軾當時心境的無助、孤寂與苦悶。在整首詩中,蘇軾并沒有掩飾自己面對命運的軟弱和無奈,而是清晰地表現(xiàn)了他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寂寞沙洲冷”是孤鴻在荒涼沙洲中遭受的寒夜,也是蘇軾獨自經(jīng)受的寂寞、艱難的被貶歲月。孤鴻寧愿忍受寂寞荒涼的沙洲,也不愿停留在流俗的寒冷枝頭。即使身處困境,他也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愿與世俗為伍,不愿與世俗與世浮沉,充分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名士人寬廣、堅定的品行。蘇軾這種人生境界是一種道德境界,千百年來,他的這種人生境界也影響著我國許許多多的人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于元豐五年,距離作者謫黃已經(jīng)過去了兩年,在經(jīng)過前一階段的憤懣苦恨之后,蘇軾的心態(tài)又達到了另一高度,逐漸的走向超然豁達處變不驚的人生境界。詞人塑造了一個履險如夷、任天而動的自我形象,外出途中遇雨,沒有雨具,同行的朋友都覺得十分狼狽,只有蘇軾毫不介意,依然瀟灑地吟嘯慢行,當肆虐的風雨撲面而來時,只有蘇軾拄著竹杖鎮(zhèn)靜前行,當風雨逝去,雨過天晴之時,他也沒有歡喜得意,獨自慶幸。進退得失是無足輕重的。他完全擺脫了外部世俗的影響,對奉承或羞辱并不感到驚訝。由上文可知,一種境界有時并不純粹,同時還摻雜著其他境界。這里描繪的詞人遇雨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不僅是道德境界的流露,也讓我們看到了蘇軾生命中的天地境界,他追求自由和豁達,從天地宇宙間感悟生命的真諦,正是這種人生境界支撐著他走過坎坷漫長的人生道路。
《赤壁賦》作于元豐五年七月,文章先寫出了蘇子與客游于赤壁之下,清風與明月交輝,露珠與水光相映,讓相融于其間的蘇子產(chǎn)生了一種逍遙飄逸,和諧相融的感覺。赤壁的水、月,讓一個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積極入世的士子,暫時忘懷了受挫之悲,他與清風明月相伴,融入其中。接著又寫出了客因人生短暫而生的悲,面對客的悲,蘇軾運用宇宙變化的觀點來勸慰客人,他認為人本來就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生在世與宇宙自然不可分離,所以不應該以一種遠離于自然之外的目光分析天人關系。蘇軾的這種天人思想表明其人生境界已得到最大的覺解,學界有人認為《前赤壁賦》是蘇軾天地境界的萌芽,如朱靖華先生認為蘇軾的天地境界形成有其思想流變過程,他構想的“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遺世飛天之想,已經(jīng)是天地境界的輪廓了,而元豐六年他給子由的信中說道“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边@種隨緣適曠的自由態(tài)度,正是天地精神境界的基本內核。有此內核他便在隨后的諸多貶逐生活困窘中逐步開墾出“浩然天地間”“身世永相忘”的天地境界來[6]。
元豐六年,是蘇軾來黃州的第四個年頭,此時他已經(jīng)突破了生活突圍和精神突圍,由“飄渺孤鴻影”的驚恐和“人生如夢”的悲苦轉為曠達閑適。十月,蘇軾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戶這樣的景色經(jīng)常有,但是見到月色入戶能起行者恐怕不多,蘇軾便是其中一個。尋友賞月,二人步于庭院,面對此情此景,蘇軾的欣然之感又多幾分。“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個字便傳遞了月色之下的所有內容,月光澄澈,仿佛時間和空間發(fā)生了改變,月亮變身為時間流逝的見證者,賞月者也投向宇宙萬物之間,現(xiàn)實空間幻化為清澄空靈的世界,月色無處不在。蘇軾自嘲為閑人,從而表露自己的思想與人生境界。多少人為功名利祿費勁心思,他卻因被貶才有這空閑時間欣賞大自然的饋贈,如他曾說,“閑者即是主人”,已是永恒的世界萬物的主人了,如今這點挫折也就不值一提了?!伴e人”二字,表露了他超越苦難的人生境界和處變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也包含了“閑適”之情。蘇軾通過月夜下的美景,將壯志難酬的苦悶與自然美建立起有效的聯(lián)系,從而為自己的情感釋放提供突破口,這生動地展示出他天人合一、自然超脫的人生境界和情感。
二.中學教材中蘇軾作品境界形成的原因
人生的境界是不同的,人生境界是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逐步形成的,不同環(huán)境背景下成長的人會有各異的人生境界。蘇軾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并以經(jīng)世務實的態(tài)度繼承并融合了儒釋道思想,構建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蘇軾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尊重儒家道德傳統(tǒng),在他的童年時代就播下了儒家思想的種子,其父蘇詢是古文名家,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27歲開始發(fā)憤讀書。他的文風放蕩不羈,具有漢唐風格,蘇詢對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教育十分嚴格,三人常聚集研討剖析古今朝政得失,其母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當她的丈夫蘇詢宦游四方時,她教她的兩個兒子讀書寫字。儒家的治國濟民思想,是蘇軾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目標,綜觀其一生我們不難看到在他思想中兼濟天下的思想始終是占上風的,這種思想境界的形成也與他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道德境界始終在蘇軾的政治生涯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占有著重要地位,當這種兼濟天下的“行義”理想無法實現(xiàn)時,蘇軾并未像陶淵明那樣歸隱;也不像李白那樣成為詩圣;也沒有像王維那樣成為詩佛,他的一生都在背負著仁政愛民的思想。蘇軾人生中經(jīng)歷了幾次“朝廷外貶”,即使在降職期間,他也像杜甫一樣關心國計民生,他不僅為官兵的勝利感到高興,也為人民生活的困苦感到憂愁。
北宋是道風很盛的時代,據(jù)記載,道家思想在蘇軾年少時期對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后來回憶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數(shù)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校院,于蓋從之二年?!盵7](《眾妙堂記》)蘇軾終其一生,沒有間斷過對道教的追求。在為官之余也進行道教修煉,尤其在經(jīng)歷烏臺詩案被貶官黃州后,蘇軾逐漸轉向了自我探求,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接觸了大量佛家經(jīng)典和莊子哲學,以平衡和安慰自己痛苦的心靈,與苦難的人生抗爭。在被貶謫的歲月里,蘇軾仍有一種寬宏大量的超然境界,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安于現(xiàn)狀,充分實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文學和文化價值。只有他的精神才能給世界上所有的萬物以無盡的滋潤。從蘇軾的詞作中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受佛道家思想的影響,黃州是蘇軾思想與創(chuàng)作都非?;钴S的時期,蘇軾在此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定風波》和《前赤壁賦》傳達的天地人生境界,一定程度上就是蘇軾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抖L波》體現(xiàn)了蘇軾超越后的豁達大度,以及他隨心所欲、倔強自信的精神風貌。《前赤壁賦》中“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等所表達的超越與自然的心理融合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佛教倡導超越生死的“無我”境界。在這里,佛道的慰藉讓蘇軾的內心痛苦得到解脫,從而達到內心的平和,也達到了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8]。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人生境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軾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形成了一種融通的審美范式,這些深刻的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在蘇軾的詩詞中既有儒家的精神、又有道家的“無為”思想與佛家的“脫俗超世之境”,這些也為他“隨緣放曠任意逍遙”的達觀境界的形成做了重要的奠基。
綜上所述,蘇軾的人生境界并不是置于高閣的抽象理論,而是能夠真正影響到我們的有價值學說。其作品中的道德境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修養(yǎng);其作品中的天地境界則有利于學生樹立樂觀曠達的胸襟。教師在講解蘇軾作品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蘇軾的人生境界這一角度分析其詩詞,比如在講《定風波》這首詞的時候,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聯(lián)系這首詞的背景,帶領學生感受蘇軾的超脫曠達,同是遇雨,同行者皆亂成一團,只有蘇軾坦然行走,對雨毫不在意,這種豁達品格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教師可以借這首詞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在人生途中遇挫,不能憂懷傷志、躊躇不前,而應該像蘇軾那樣處變不驚,胸懷曠達,從而更好地面對人生挫折。此外,責任感也是蘇軾人生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他在政治上是一波三折的,但他心里始終裝著百姓,比如他在密州時遇旱災,他身先士卒,帶領人民祈雨;在杭州時,疏浚西湖;在黃州時,他投書拯救女嬰等。蘇軾的負責任精神伴隨著他的一生,教師在講解蘇軾作品時,可以利用知人論世法,穿插這些背景,對學生進行責任感養(yǎng)成教育,引導學生明白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將責任感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教,能夠激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獻身于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徐調孚: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馮友蘭.貞元六書·新原人[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劉祎.蘇軾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5]閆鎮(zhèn).論蘇詞中人生境遇與境界的關系[J].牡丹,2020(24):37-39.
[6]朱靖華.天地精神境界:評蘇軾嶺海時期的人生反思[J].新東方,1996(6).
[7]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61.
[8]黃昱.淺談蘇軾散文中的儒釋道三教思想[J].文學教育(上半月),2021(2).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