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棋
內(nèi)容摘要:“散文”這一概念在宋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形成了豐富的散文理論。古代散文文體包括“駢文、古文、辭賦”三種形式,宋代散文種類包括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等多種形式,對唐代“惟陳言之務去”的散文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通過研究蘇軾記敘山水亭臺之類的游記散文,后人能夠?qū)ζ湮恼聦懽黠L格、語言特點、人生態(tài)度有更直接、全面的了解,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關鍵詞:山水游記 蘇軾散文 游記文學
蘇軾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詩人詞人、文學家,他融會貫通儒、佛、道三家思想,在政治、文學、思想等方面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常言道“蘇文如?!?,蘇軾留下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堪稱“一代文宗”。部編版語文教材中,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赤壁賦》《石鐘山記》等皆有入選,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詩詞作品,均成為廣大教師、學生學習的范本。
一.古代山水游記特點
古代游記文學主要有游記詩詞和游記散文兩種表現(xiàn)形式,既有對山川景物的描摹、游蹤的記錄,又有對觀感的抒發(fā)。由于唐代古文家對散文體裁的開拓,越來越多的文人喜歡通過游記散文這一形式記錄自己游玩的觀感、體驗。發(fā)展到宋代,文人墨客諸如歐陽修、柳宗元等人,擅長用哲理性和思辨性的目光觀察自然,山水湖泊、鄉(xiāng)村風光、社會百態(tài)、民族風情皆可入文,在游記中巧妙運用說理、議論等手法融情、理于景,呈現(xiàn)出一種發(fā)人深思、回味無窮的理趣之美。
二.蘇軾對山水游記的發(fā)展
蘇軾一生著作頗豐,根據(jù)《文章辨體》一書記載,蘇軾一生共創(chuàng)作有60篇游記,文章特點可以用“行云流水、姿致天成、寓理傳神”十二個字來概括。游記文體包括賦、記、銘、筆記文等多種形式。黃州雖然位置偏僻,但是黃州的秀麗山水和獨特的佛道文化卻能給心靈以治愈,給靈魂以洗滌。受當?shù)匚幕绊?,此時的蘇軾試圖通過內(nèi)省和反思來實現(xiàn)自我超脫以擺脫苦悶抑郁之情,他的腳步幾乎踏遍了黃州定慧院、安國寺等地,常能將自己的情思和觀感寄托在詩詞歌賦之中。
北宋時期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士人俸祿豐厚、休假制度完善,因此士大夫交游之風盛行。王立群教授在《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中表示:唐宋山水游記有三種模式,代表人物分別為:柳宗元、蘇軾和陸游。蘇軾山水游記散文屬于表現(xiàn)型游記,游記作品中的景觀可分為山林(11篇)、亭臺樓閣(13篇)、佛寺(10篇)、湖海(16篇),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被選入高中課本的《前赤壁賦》屬工具式寫景,通過空明、澄澈的美好之境來表達蘇軾對于人生無常、世事易變、順其自然的哲理之思。
三.蘇軾游記散文與魏晉情結
蘇軾的游記散文呈現(xiàn)出明顯的個人化傾向,善于在文章中體現(xiàn)個人化特色。由于政敵的不斷打擊,蘇軾深深地感悟到了人生無常、世事如夢,更加熱烈地向往美麗、寧靜的田園風光,推崇陶淵明等人的歸隱之風和魏晉風度。
早在東晉時期,“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就在《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作品中,表達了“視功名如糞土”“向往田園之樂”的人生理想……這些觀點和態(tài)度在蘇軾這里得到了傳承,他對陶淵明的高潔品行和“竹林七賢”等人的曠達風度表示了高度贊賞。
終于,蘇軾徹底厭倦了官場的勾心斗角,開始效仿魏晉名士,躬耕于畎畝之間。在古代,一般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為“居士”,自蘇軾被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貶謫到黃州之后,他就開始以“東坡居士”自居,精神上追求皈依,閑暇時在黃州遠郊躬耕田園、自得其樂。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柳宗元被貶永州后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即便有“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的喜悅,仍然掩蓋不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現(xiàn)實。蘇軾在山水游記散文中也習慣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水”是蘇軾散文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一大意象,蘇軾曾作《畫水記》一文,提出著名的文藝理論,主張藝術作品不僅要追求形似,而且還要追求神似。
常言道:“上善若水?!薄八畮子诘溃ト酥?,雖可以名言,而不囿于一物?!秉S州風景秀麗、竹林茂密、湖泊眾多、寺廟林立,是修身養(yǎng)心的絕佳場所。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雖只有寥寥數(shù)語,卻意韻深遠、妙趣橫生。蘇軾來到承天寺夜訪張懷民,驚訝于中庭月光浮動、竹影婆娑之美。他之所以能把月光想象成如水般空明流動,大概也是因為其內(nèi)心如水般透明、澄澈的境界。文末雖是淡淡幾筆,但于設問語中見其藝術表達已近“真淳之境”,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之美,體現(xiàn)了蘇軾駕馭文字的高超技巧。這篇文章雖只有短短幾十字,卻也因此流傳千古,蘊含著蘇軾獨特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學。
四.蘇軾游記散文與道家思想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一方面既對黎民百姓報以了無限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辯證性地提出了“處濁世避患害之術”,希望擺脫人世痛苦,達到物我兩忘的超脫之境。
柳宗元、蘇軾等人都對《莊子》十分推崇,蘇軾早年就已經(jīng)讀過了《莊子》一書,對書中的“乘云氣、御飛龍,而遨乎四海之外”的“逍遙”境界很是向往。在“出世與入世”這一問題的思索上,被貶早期的蘇軾顯示出了不確定、疑問和迷茫,此時的他對權位已經(jīng)沒有了向往之心,對功名也失去了追逐的欲望,為排遣內(nèi)心苦悶不平之氣,蘇軾寄情于山水之間,開始真正思考莊子觀點中的“無己、無功、無名”,只希望“歌明月之詩,誦窈窕之章”,早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逍遙游”。
此時的他仍不忘傳統(tǒng)儒家士人的“建功立業(yè)”“封狼居胥”的人生理想。當理想與現(xiàn)實產(chǎn)生沖突之際,雖然蘇軾并不太認同莊子思想中的“消極避世”,但莊子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yún)s被蘇軾心領神會,且在游記散文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肚f子》中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于是,蘇軾善于跳出“小我”的禁錮和限制,更加注重去闡釋事物中蘊含的情與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情與景這兩者關系的處理上,蘇軾力求最大限度地表達自我的獨特感受,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也許是來源于莊子的“齊物論”和“得魚忘筌”之說,忽略外在的形式外殼,強調(diào)精神實質(zhì)的領略。
也許是受《莊子》影響,蘇軾的作品中常有“人生如夢”之語,黃州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觀讓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自然之美。黃州確實成就了蘇軾,在黃州,他寫下了著名的“兩賦一詞”;在黃州,他寫下了753篇作品,到達了自身文學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在黃州,他參禪悟道、洗滌塵心,感悟到了“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實現(xiàn)了靈魂與生命的升華……
蘇軾本就是個坦率、曠達之人,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蘇軾分別兩次和友人來到黃州的赤壁古戰(zhàn)場,靈感如滔滔江水汩汩而出,面對歷史遺跡,蘇軾思接千載、神接八荒,仿佛看到了三國時戰(zhàn)火紛飛的硝煙戰(zhàn)場,看到了曹操、周瑜、諸葛亮等一個個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此景此情之下不禁心潮澎湃,終于,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后《赤壁賦》?!肚俺啾谫x》被選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冊第七單元,作品所蘊含的淡然超脫的思想境界與含蓄典雅的“中和之美”很是契合。
此時,已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相較于之前的頹廢,蘇軾已經(jīng)有了正確的得失觀,能用超脫、曠達的態(tài)度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境遇。在《赤壁賦》的字里行間,讀者能感受到在老莊思想影響之下的蘇軾的散文作品中的“圓活流轉之美,錯綜變化之美和自然率真之美”(王水照《蘇軾研究》)。
自然賦予他靈感,正所謂“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他的哲思與才華與清風、明月、桂棹、蘭槳已經(jīng)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精神與現(xiàn)實的“大和諧”。
除了前后《赤壁賦》,蘇軾在黃州還寫下了另外一篇頗具哲學思辨色彩的散文——《雪堂記》,和《前赤壁賦》一樣,這篇散文同樣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來展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如果說蘇軾早期的思想中還是儒學占主導地位,被貶黃州之后,佛老思想就已深入其心。
五.蘇軾游記散文與《楚辭》風騷
蘇軾明顯受到《楚辭》中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影響,《楚辭·漁父》篇也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屈原和漁夫這兩人也似乎也是兩種不同人生態(tài)度的代表。正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從另一角度看,《雪堂記》中,“客”這個身份似乎就是“禪”的化身,作為一位具有極強獨立精神的主體意識者,蘇軾在文中提出的“性之便,意之適”的人生觀,表明他并不盲目屈從于道家的思想,而是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約自《離騷》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用“美人”這一意象來象征詩人高潔的人物形象,表達某種政治理想。蘇軾善于借用前人文學作品中的長處,在作品中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想象、擬人、用典、諧趣等表現(xiàn)手法,通過大量的意象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情,其中,“長江”“清風”“明月”“翠竹”等均是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意象。
中國文人喜歡吟誦風花雪月、琴棋書畫等風雅之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月下獨酌》等篇都是借月抒懷……作為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人氣質(zhì)的官員,蘇軾同樣喜歡風雅之事,提倡君子氣節(jié)。從他的相關詩文來看,蘇軾喜歡梅蘭竹菊,喜歡琴棋書畫。他認為:“文以載道”,寫文章就是為了表達情感、抒發(fā)情懷的。這一創(chuàng)作觀點在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散文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體現(xiàn)。
六.蘇軾山水游記中的思辨色彩
唐宋八大家喜歡暢游亭臺樓閣,蘇軾也不例外,在蘇軾山水散文中與亭臺樓記有關的文章共26篇,如《凌虛臺記》《放鶴亭記》《喜雨亭記》等,均有很高的文學研究價值。梅圣俞對蘇軾的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贊“文章有孟軻之風”,這當然與蘇軾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息息相關。
蘇軾的山水散文多閑適曠達之語,常能于質(zhì)樸的語言之中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頗有哲理之趣。如高中選擇性必修第三單元《石鐘山記》一文,雖然是寫自己乘舟夜訪石鐘山的故事的始末,但卻能于平凡事件中揭示“凡事必須經(jīng)過調(diào)查,不可主觀臆斷”的為人處世道理。他的《記游廬山》一文中同樣有所體現(xiàn)這一特點,對具體景物的描寫大概也只有諸如“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等寥寥數(shù)語,更側重的是對道理的闡釋,表現(xiàn)了蘇軾作為學者的質(zhì)疑、探究精神。
七.蘇軾山水游記與貶謫文學
“學而優(yōu)則仕”是不少知識分子的公認觀點,《說文解字》云:貶,損也;謫,罰也。古文中,“貶官”通常有“謫”“黜”“放”“奪”“罷”等不同說法?!扒胖?,乃賦《離騷》”——“貶謫文學”由此始,歷代文人中,不少人都有過貶謫、放逐的經(jīng)歷,貶謫文學鼎盛于唐宋兩代,以盛唐為分界點,從屈原到柳宗元、劉禹錫,經(jīng)白居易而至蘇軾、黃庭堅等人,形成了中國貶謫文學的三個重要階段,代表著模式的確立、發(fā)展與突破。
從政治學的角度,可以把被貶的官員分為正向貶謫、負向貶謫和戰(zhàn)略貶謫三大類型。
“正向貶謫”,顧名思義,指的是罪有應得的貶謫和流放?!柏撓蛸H謫”對象是:罪不該貶,甚至該得到提拔卻遭到貶謫的無辜官員?!皯?zhàn)略貶謫”是指出于對人才的愛護而采取的一種戰(zhàn)略安置,西漢的賈誼等可為代表。
縱觀唐代289年歷史,有姓名、年代可考的貶官總數(shù)為2456人次,中唐遭貶詩人達750人次,規(guī)模最大?!俺翘熳犹?,暮為田舍郎?!贝藭r,不少詩人開始把寫作視野投向田野、山林,和唐代被貶詩人不同的是,宋代文人的心境更為曠達、開明,甚至還提出了“自持”“自適”之說。據(jù)統(tǒng)計,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就寫了16篇游記,可謂“政壇失意,文壇得意”。
八.蘇軾游記散文中體現(xiàn)的創(chuàng)作觀點
1.文道并重觀。中唐以來,素有“文以載道”之說,作為歐陽修、韓愈等人的忠實粉絲,蘇軾對他們的“文道并重”觀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蘇軾的“道統(tǒng)觀”超越了以往僵化的思想觀念,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容,所包含的范圍也更加廣泛,除了儒家傳統(tǒng)思想觀念之外,還吸收了佛老思想中的部分觀念,將佛儒道三家觀點融會貫通,進行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禪學思想”。
眾所周知,黃岡是禪宗的發(fā)源地,蘇軾對禪宗情有獨鐘,這必然會影響到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他的許多散文作品也確實充滿了哲學意味,體現(xiàn)了禪學、禪趣。蘇軾對老莊之學中的“道”的理解更為超脫,既不是像宋代理學家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滅人欲”,又不限于“六經(jīng)”中的“大義微言”。
2.文學尚用觀。蘇軾在為官期間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的愛戴。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出任鳳翔府判官一職,上任第二年春天,當?shù)鼐煤挡挥辏K軾遂在公館北面筑就府亭,以求緩解春旱。三月八日、十七日,終于“久旱逢甘霖”,連下兩場小雨,三月二十日又下大雨,蘇軾于是將亭子命名為“喜雨亭”,寫下《喜雨亭記》,以留紀念。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該文篇幅雖小,卻能將喜雨亭的名字由來、歷史發(fā)展經(jīng)過一一道來,借寫亭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記錄自己為官之事。該文緊扣一個“喜”字,文風瀟灑率意,筆法獨特,布局也頗為精巧,以小見大、運筆生輝、出手不凡,極具大家風范。
3.創(chuàng)作自由觀。從蘇軾的“外任、謫居、流放”三個仕途不同時期的散文作品來看,蘇軾的散文創(chuàng)作體裁豐富、情感真摯、內(nèi)容多樣,有表狀、碑傳、筆記等多種形式——這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自由觀。
蘇軾認為:“士以氣為主”“士當以天下為己任”,提倡儒家所說的“浩然之氣”,試圖通過文字表達來營造一種純粹、自然、本真的藝術境界,將內(nèi)心的真實所想充分流露出來。
古人常說“文無定法”,可見寫文章貴在創(chuàng)新、天真自然,并沒有固定的模板、規(guī)律可循。蘇軾曾經(jīng)寫了一篇《自評文》,文中有語曰:“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笨梢姡奈恼碌乃枷敫星榈牧鲃硬皇苋魏慰蚴?,而是如流水般“隨物賦形”。
蘇軾在創(chuàng)作中所提倡“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指的是文章的內(nèi)容和風格應該自然靈動,追求靈魂的本色??v觀他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大多也是融記事、抒情、說理于一體,盡可能地探求生活的本質(zhì),以期達到揮灑自如、收合有度的藝術境界。
九.研究蘇軾山水游記對人生的啟示
蘇軾在黃州經(jīng)歷了一段潦倒困頓的生活,美麗的大自然通常能贈與詩人美好的情思,多舛的命運通常能夠激發(fā)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貶謫生活推動著知識分子從朝堂之上走向人民、走向社會,去體察民情、體驗世事百態(tài)。一部蔚為可觀的貶謫文學史其實也是一部地域文化史,匯聚了各地的山水田園、風俗民情,可謂氣象萬千??梢哉f,正是因為蘇軾被貶黃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經(jīng)歷,才成就了他在古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始終秉持“揚棄”的態(tài)度,提倡學生在鑒賞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同時學習古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為人處世之道。通過學習、閱讀蘇軾的《遺愛亭記》《雪堂記》《石鐘山記》等山水散文,我們能夠?qū)S州、廬山等地的風土人情有更直接的感受,這給當?shù)厝嗣裆踔寥袊嗣穸剂粝铝藢氋F的精神遺產(chǎn)。
參考文獻
[1]楊柳.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蘇軾詩文選篇分析[J].北方文學(下旬),2020(12):115-116.
[2]木齋.蘇東坡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裴云龍.蘇軾散文的經(jīng)典化歷程及其文化內(nèi)涵——以1127—1279年為中心[J].文學評論,2015(2):175-185.
[4]譚惠文.由《前赤壁賦》看蘇軾超越人生痛苦之道[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06):109-110.
[5]林語堂.蘇東坡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項目:湖北師范大學2022年研究生科研A類創(chuàng)新計劃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20220413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