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與寫
常看到有人說:書讀得多,自然就會寫。
這句話有魔法性質,很多人不假思索就同意了——讀書與寫作似乎是一種因果關系:A必然導致B。乍看一眼,十分邏輯,由此推知:更多的A,則更多B。
接著是杜甫這兩句名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但閱讀和寫作不是同一種事物,讀書是讀書,下筆是下筆。無論讀破了多少本書,也不必然地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就像晶片是從沙子那里來的,但是沙子和晶片其實不是同一種事物。沒有現代的硅單質提純技術,沒有臺積電這種專業(yè)工廠,把整座撒哈拉沙漠送給我,我也制造不出半枚晶片。因此,對于臺積電來說,撒哈拉沙漠是無盡寶藏,對那里的游牧民族而言卻毫無價值。
這中間需要“火”,需要一千多度的高溫。
積囊成裘,積沙成塔,那都是同質的累加,而不是從沙子到晶片的質變。
量即使極大地積累了,也不能直接導致質變。量隨時在變動,量變要達到質變,必須有外在條件。在工業(yè)文明中,火是促成質變的最重要條件。沒有火,就沒有人類技術;沒有火,就沒有人類文明;沒有火,就沒有工業(yè)革命。一把足夠的火,一把恰如其分地燃燒的火,導致了蒸汽機的發(fā)明,誕生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地球文明可歸納為:火文明。從中國神話燧人氏“鉆燧取火”,到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作為“盜火者”,都是“火文明”的神話體現。
石墨與鉆石都是純碳,一個極軟,一個極硬。
石墨可以變成鉆石,但需要足夠的外在條件。不然,就算是積累成喜馬拉雅山,石墨也不會自然變成鉆石。石墨變成鉆石,需要2300度高溫,15-18個大氣壓,極高溫、極高壓這兩個條件滿足了,石墨才能發(fā)生“質變”,成為鉆石。
這是人造鉆石方法之一,叫“高溫高壓合成法”;第二種方法,是“化學氣相淀積合成法”。
缺乏合理的“外力作用”,沙子就變不成晶片,石墨也成不了鉆石。
同樣,閱讀是一種事物,寫作又是另一種事物。如無合理的“提純”技術,閱讀積累再多,也不能自然地變成寫作。這兩者之間,還需要——“火”。
閱讀與寫作不同類,也不同質——閱讀是學,輸入;寫作是習,輸出?!皩W習”是從輸入到輸出地整個過程,包含了消化、吸收、思考與表達的系列過程,這其中還要“火”,就便地說是“批判性思維”。一個人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提純”技術,那么就算是讀得再多,也不過是“垃圾桶”而已。
寫作如同練功,是一項實踐活動。
實踐是一種知識由外而內的必經之道。聽課、閱讀、記筆記,都是外在知識,與你的生命過程、生命原本不同質,有排異;而通過實踐來“習得”,就能把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如同武林中人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不是讀懂文字內容,就自然地能獲得頂級武功。你要練,不斷地練,一層層地升級?!渡涞裼⑿蹅鳌防?,洪七公教郭靖“降龍十八掌”,第一式“亢龍有悔”,郭靖每天一大早起來拼命練,一個多月才基本練成第一式——這還是他身體里原本就有從小跟全真派掌門人馬鈺練的頂級內家心法加持的前提下。郭靖習得高級武功,最終成為頂級武學大師,是一步步練出來的,不是速成的?!缎Π两防铮詈鼪_白白得了無數高人的內力,但不能融合在一起,反而變成了無內力。這就好像是讀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書,讀書破了萬卷,卻仍然沒有寫作能力一樣。后來,令狐沖學習了易筋經,把所有這些內力消化了,渾然一體,就成了一股博大精深的內力。
寫作“實踐”就是“實戰(zhàn)”,是從閱讀到寫作的“質變”過程中的“火”。
一位資深英超粉絲即使看三十年高水平比賽,但如果不是從小開始訓練,不在足球比賽上有球對抗,哪怕看得時間再長,他也成不了職業(yè)球員。原因是缺乏“訓練”這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一個孩子從六歲開始讀書,一直堅持到六十歲,確實知識豐富,常人所不及。但如果要成為專業(yè)寫作者,他就必須從小就開始寫作實踐,通過有效的訓練以提高寫作能力。不然,就算讀萬本書,下筆也如無神。
閱讀是寫作基礎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基礎。一個人成長與感悟,生活與實踐,親歷與經驗,也是寫作的重要基礎。
讀書多不會自然地就能寫得好,就像無論積累多少水,都不能自然地變成水蒸氣。水要變成蒸氣,要有“火”。同理,無論我們積累多少只雞蛋,它們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變成小雞;雞蛋要變成小雞,需要母雞孵化。
假設聽了“讀書多自然就會寫”,家長一回家就抓閱讀,買了很多書一股腦塞給孩子,以為孩子立即就會寫作,而且寫得好,那就是南轅北轍了。這樣簡單粗暴,“不講武德”,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寫作,反而可能破壞他的寫作興趣。
閱讀的難度
書讀得多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有好書有壞書,有好文章有壞文章。有促進智慧的作品,也有陳腐不堪的垃圾。
世界上好書千千萬,壞書萬萬千。好書讀得多是好事,但也不是什么好書都塞給孩子,不是什么好書都能拿來就能讀進去。
中小學生成長階段,是一個人的學習黃金時期,我在此前的文章里劃分為“幻想期”“探索期”“邏輯期”三個互相銜接的階段。在這三個階段里,孩子的閱讀要以激發(fā)思考,開啟智慧為主,應少讀娛樂類作品,多讀有真正智慧的書。娛樂類作品大多是感官樂趣和感官刺激,讀者主要停留在感官愉悅上,一旦愉悅消散,閱讀樂趣就不見蹤影了;如同一場宿醉,“事如春夢了無痕”。
感官快樂不能取代替思維樂趣,感官快樂很難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只有讀好作品,只有學會獨立思考,才能增進思辨能力,才會促進智慧的提升。
要實現更有效的閱讀,就要閱讀有一定難度的作品。
很多人對閱讀總愛避難就易,總愛說某某書讀不懂,因此不能讀,不推薦讀。其實懂與不懂是相對的,家長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更不能大包大攬。小孩子的智慧還在啟蒙中,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欲遠超成年人,完全可以嘗試去讀大人以為“看不懂的”書,以及讀難讀的書。其實閱讀也不必非要徹底懂,可以懂一點,甚至可以不懂裝懂地先讀起來。理解也是逐步的,階梯式的,隨著年齡增長,各有所感,各有所得。只要在“有難度的閱讀”中,接觸到邊際知識,就會對原有知識產生推動力,打破個人偏見,而看到天際外的風景。
一個孩子在學習中,如果要取得突破性進步,就不能停留在閱讀舒適區(qū),而是要進入閱讀深水區(qū)。
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一定要閱讀有一定難度的作品,這部作品對閱讀者要形成一定的難度及挑戰(zhàn)。內容本身要有一定難度外,一個外在而有形的難度就是”厚度”——孩子在閱讀與成長中,要挑戰(zhàn)一本一本厚書。這種厚書閱讀經驗,不僅知識有難度,而且能培養(yǎng)閱讀耐心,激發(fā)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孩子有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看他有沒有閱讀有難度的厚書的經驗。一個孩子有沒有閱讀耐心,坐不坐得住,有沒有閱讀有一定難度的厚書是很重要的經驗,有這種閱讀經驗的孩子,臉上的表情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一個孩子有沒有豐富的閱讀經驗,我一看孩子的表情就大概能知道幾分了。有這種經驗的孩子,他時常會流露出專注的神態(tài),有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心愉悅感。
這種厚書越讀就會越有興趣,越讀厚書就越能讀更多的厚書。
有一定難度的閱讀積累很重要,甚至至關重要。有較長的一定難度的閱讀經驗積累的孩子,才能在碰到難題時不退縮,而能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局限。
胡適之先生在一個閱讀講座上強調說:“越讀書才能越讀書?!?/p>
讀書越多,理解力越強,積累越豐厚,你的閱讀耐心就越強,你碰到難題時就越可能沉住氣并可能知難而上。
而缺乏一定難度的深閱讀經驗的孩子,常常會“知難而退”。
一篇文章一看就懂,其實就不必讀了。最多速覽一下,不能像語文課那樣反復咀嚼。
有些語文教師說,這篇文章太難了,這部作品太難了,而不推薦給孩子讀。很多時候是因為這些語文老師自己就缺乏閱讀有難度作品的經驗,他們日常的閱讀就是《讀者》《知音》,所知道的名家也無外乎語文教材與“新課標”提到過的那些。
語文課堂教學中追求徹底理解課文,也是一種積弊深遠的學習模式。很多課文幾百字、一千多字,又不是真正有思想、有內涵,語言文字極佳的作品,從閱讀角度來說,除非是相對難懂,也相對有價值的文言文作品,大部分課文幾乎都是翻一下,一讀而過即可,根本不需要“讀透”。
比如一攤淺水,一片落葉都浮不起來,水蜉蝣才能“暢游”其中,“置杯焉則膠”??赡惴且詈⒆觽冏龈吲_跳水,一個猛子扎進去暢游。莊子《逍遙游》曰:“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孩子們如同一艘大船,你非要讓他們在一杯水里乘風破浪,遨游大海。而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在互聯網文庫極大地發(fā)達的前提下,孩子們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藍海,他們卻被限制在一杯水里看世界。
這種課文還非要孩子熟讀、背誦,這就像在飯店里,你點了一條松鼠鱖魚,店家端上一盤魚骨頭,非要讓孩子面帶微笑,充滿感恩地吃下去。不僅如此,還要寫一篇充滿好詞好句的吃后感。
多少孩子的智力就這樣被損害,多少孩子的智慧就這樣遭到破壞,“悲莫大焉”。
一本書的“難”是相對的,有相對艱深的作品,也有深入淺出的作品;而且難與易也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很難的作品,對另一些人來講則相對容易。這是閱讀程度、閱讀經驗的不同而導致的。有些書大人覺得很難,小孩子卻讀得很輕松。
不斷地閱讀有一定難度的作品而積累起來的理解力和耐力,會讓一個孩子超越絕大多數同齡人,甚至超越很多成年人。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閱讀沒有難度的作品,除了語文課文,就是《滿分作文》《讀者》《知音》以及《明朝那些事兒》等其他消遣類作品,那么他就缺乏必需的耐力和理解力,他似乎什么都知道,但都是流于表面,浮皮潦草,不甚了了,缺乏追根究底的精神,也缺乏足夠的耐力,今后人生中面對更多、更大、更難以逾越的困難,就更容易陷入崩潰狀態(tài)。
一個孩子如果從來都是挑簡單的文章和消遣類作品來閱讀,那么他的閱讀經驗就很光滑,很愉悅,同時也很表面,如同一張白紙,曾經有幾只螞蟻爬過,有絲輕風飄過;但他從來沒有面對過、處理過真正的難題,就像從未見到過龐然大物,見到大象就會驚慌失措。
寫作的迷惘
如上所云,閱讀是寫作基礎之一,但不是寫作的唯一基礎。一個人的閱歷,一個人的成長,他與專不同業(yè)人士的交往,以及他自己一個人的感悟,都是他的寫作能力的基礎構成。
閱讀是知識,寫作是實踐,這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如何打通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屏障呢?
有很多人寫文章談到相關問題,大多停留在語焉不詳中。
破壁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
寫作,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寫寫寫!然后:改改改!
然后,再寫寫寫!再改改改!
寫作應該是現代人的基本人生構成之一,跟空氣和飯菜一樣,是必需品。你一直在長大,你也應該一直在寫作。寫得好不好,那是另一個問題。
前文把閱讀比喻成球迷看球,屬于“看熱鬧”范疇,是“吃瓜群眾”——哪怕似乎是“看門道”,本質上只是觀眾,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與知識輸入——這個過程中,“吃瓜群眾”不創(chuàng)造知識,不發(fā)出信息,但可能被激發(fā),可能產生思考的動能。大部分人看到一個熱烈的社會實踐,都是圍觀、吃瓜,只有少部分人通過思考,寫作,抽絲剝繭,努力抵達真相。這就是寫作與閱讀的區(qū)別,也是吃瓜群眾,與調查記者的區(qū)別。
寫作是自己親自下場訓練,是實踐過程。要有紀律性,要達到一定訓練強度。
如果是成年才開始踢球,你大概率成不了職業(yè)球員。但有一定的踢球經驗,培養(yǎng)了不錯的球感,你對足球的認識就比純粹看客要深得多。你或許可以在社區(qū)里帶一個小孩組成的足球隊,指導他們更好地練球。你不能紙上談兵,夸夸其談,你得顛幾下球,射幾下門,哪怕是有兩手花架子,才能服眾(尤其是小孩子)。你不可能成為職業(yè)球員了,但你帶出來的孩子,有可能成為職業(yè)球員。
寫作也是這樣的過程,你也許不會變成職業(yè)作家,但是,你是很棒的讀者,也是很好的寫作實踐者。你在指導孩子閱讀時,在輔導孩子寫作時,就更有心得,更有經驗,孩子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為什么要強調閱讀有深度的厚書呢?短小文章有自己的價值,就如同一棵小草,一片落葉,一段浮云,一條小溪,各美其美。閱讀這些作品,能帶來一定的審美愉悅感。這就像人生中一個片段,一張照片,可以回憶,可以深情,但一張照片或若干張照片,都是瞬間、片段,不能構成一個擁有相對長度的、更有生命力的篇章,你只有靜下心來,寫作一部自傳,才能把你人生中更富多樣性的森林、濕地、沼澤,一一呈現出來。
一部長作品有獨特的生命力——從開始、發(fā)展、高峰,到結尾,整個長敘事是一個有機成長的過程。好作品是一個生命體,如森林中的樹木,如草原上的動物,如我們人自己。有經驗的作家常常跟自己筆下的人物一起成長。尤其是當你在寫一部長篇作品時,你的人物一定是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成長的,它不會是一張薄紙,一個卡片人。他一定要成長,寫作的你,跟他一起成長。
寫作過程是信息和知識的整合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知識和信息,會成為別人吸收的源泉,并啟發(fā)別人的思考,反過來,這些信息與知識也會再度流入你的生命中,參與你的人生,你的成長。
閱讀是知識與信息的輸入,而寫作是思考的輸出。
從輸入到輸出,要有一個“轉換”的過程,有一個“閥門”被打開。如何打開這個閥門?那就是“實踐”,就是“寫寫寫”。
自然,“寫寫寫”也是一個專業(yè)問題,我有很多本書,《寫作課》《修煉好文筆》等,都涉及到這個內容,這里就不展開了。
買菜與選書
很多老師與家長都不懂怎么選書,這也是閱讀中的重大問題之一。
書是一個世界,如同人類的世界。如果你把書看成是一個個的人,一個個的生命,你就會知道,有高貴的生命,有卑賤的生命;有高貴的品格,有猥瑣的人格。
同樣,書與書不同,書也有好壞,就像食品的品質有高下。
一本書,選擇起來是件很專業(yè)的事情。好作家,好編輯、好校對,好裝幀,好版本,好出版社,還有好讀者,一系列因素促成一本好書的誕生。外國作品還要有好的翻譯家,好的譯本,好的外審,好的外文編輯。這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中,哪一個出了差錯,都會導致它變成壞書。有些出版社不具備古籍編校力量,有些出版社沒有懂外文的編輯,差勁的出版社靠“剪刀、漿糊、布”做書的。
一本好書,不僅要內容好,編輯精心,校對專業(yè);其裝幀設計,以及采用紙張,都要精益求精,實體好書,從內在到外在有一個整體美。這種好書,翻開第一頁就會感到賞心悅目。上好的紙張,細膩的手感,紙的息與墨的香,是一種立體互動的微妙感受。
古典文學、外國文學都需要有專業(yè)編輯,尤其是資深的專業(yè)編輯。比如同樣一本《紅樓夢》,專業(yè)的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等,他們出版的版本,跟某些粗制濫造的低劣產品,其差距真有天壤之別。
會選書,是達致良好閱讀的第一步。一名好老師,一個好家長,自己首先要學會識別好書,選擇好書。一開始不太懂?那就多去書店,多看看各種不同的書籍。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去親自翻開一本書,親手撫摸書頁,親自聞到書中的氣味,這就是選擇開始。你都沒有親自觸摸過這本書,你上網就點擊,看哪本便宜就買那本,拿到手的很可能是一本裝幀設計低劣,內文錯誤百出的劣質品。
你到菜場買菜,總要各個攤檔轉,反復地比較,才最終購買。你的目的是找到優(yōu)質食材,回家烹調成美食。
書籍是至關重要的“精神食糧”,老師們和家長們中很多人卻毫不重視書的內容和裝幀設計,不注重一本書的內在和外在的品質。
很多中小學校圖書館里面塞滿了各種印刷粗糙,品質低劣的可疑圖書。一些是內容低俗,很多是戲說胡說亂說。這些書不僅內容糟糕,還紙張差,油墨低劣,印刷模糊,裝幀粗糙,孩子從小就被這些垃圾書籍包圍,就是破了十萬卷又有何意義?
吃到嘴里的食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關乎身體健康的,家長懂得要認真對待。然而更為重要的精神健康,卻絲毫不關注“食材”的安全。原因之一,是因為精神食糧是“抽象的”,更難判斷;沒有具體的體驗,自己更缺乏閱讀經驗,以為什么書都不要緊,只要能看就好,隨便塞給孩子。
垃圾食品毀壞身體,垃圾讀物毀壞心智。挑選好的作者、譯者、版本、出版社,就像你挑選本地產的蔬菜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買不到好材料,無論烹調水平多高,那都可能是垃圾食品。而買到好食材,不用過度烹飪,好的蔬菜直接就可以生吃,優(yōu)質的新鮮魚肉、牛肉、豬肉,都可以簡單處理就直接食用。優(yōu)質豬肉、羊肉、牛肉,你用清水煮熟蘸醬油吃,就美味可口,不需要加各種調料香料醬料。繁復的烹調技巧,調料醬油味精十三香,其真實目的是掩蓋食材的先天不足。
要吃到健康美味的食品,第一步是找到好食材。
要讀好書,好好讀書,第一步是找到好書。
葉開,原籍廣東,小說家、編輯家、語文教育家,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收獲》雜志編輯部主任。出版《口干舌燥》《我的八叔傳》《三人行》《愛美人》等五部長篇小說,小說集《秘密的蝴蝶》、散文集《野地里來 野地里長》,語文教育專著《對抗語文》《語文是什么》《寫作課》,編寫《這才是我想要的語文書》叢書,主編12冊《葉開的魔法語文》及《12堂少年科幻寫作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