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越來越高,在解決溫飽問題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的音樂領域始終保持著奮發(fā)向上的發(fā)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fā)展。文章從以往的研究結果出發(fā),對打擊樂器進行概括,分為單手持槌類、雙手持槌類、相互撞擊發(fā)聲類、直接用手擊奏類四種,研究打擊樂器的演奏技巧,通過實際案例論述打擊樂器在電子音樂編曲中的應用。
關鍵詞:打擊樂器;電子音樂;編曲
中圖分類號:J614.8;J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4
打擊樂器是通過擊打、晃動、刮擦等方式產生聲效的樂器。打擊樂器歷史久遠,早在七千年前就出現(xiàn)在人類的生活中,時至今日,在樂隊中也得到了普及與運用。打擊樂器在我國已有較長的歷史,云岡出土的9種打擊樂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木材和動物皮革制成的細腰鼓、擔鼓、行鼓、雞婁鼓、齊鼓、毛員鼓、兩杖鼓,另一類是用金屬制的鐃鈸和碰鐘。
打擊樂器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演奏的方式多種多樣。由于打擊樂器操作方式相對簡單,并且可以通過變換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改變發(fā)聲的效果,所以幾乎每個民族都有頗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也正是因為這些打擊樂器的加入,造就了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性和地域性。同一種打擊樂器,如果使用不同的敲擊方式和力度,則會產生不同的變化[1]。打擊樂器的應用形式靈活,產生的音色和音響效果各有韻味,將不同的音色結合不同的旋律、節(jié)奏,進行組合、搭配,可以形成不同的音樂形式和創(chuàng)作空間。各種類型的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經典、常用的演奏方式。它們的樂曲通常是一種重要的標志,有些還經常被用作單獨的節(jié)拍片段,或是華彩段落的主要材料,或是其他旋律、歌曲的伴奏。搜集、整理打擊樂器的類型、風格,是對音樂編曲進行分析與研究的一個重要步驟。
1 打擊樂器的概述
打擊樂器,又被稱為敲擊樂器,主要通過手或者其他工具進行敲擊、擊打而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打擊樂器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兩種類型,前者包括編鐘、云鑼、木琴、管鐘等,后者包括拍板、梆子、腰鼓等。根據(jù)不同的音調,可以把打擊樂器分為兩類:一是身體鳴笛,即通過敲擊樂器的身體來發(fā)聲,例如鑼、木魚等;二是膜法,主要通過拍擊樂器的皮膜等來產生聲響,例如鼓。大多數(shù)打擊樂器的音都有固定調度,變化不是很大。不過在日常的演奏表演中,人們一般會根據(jù)打擊樂器是否有確定的音高對其進行分類,例如鐘琴、鋼片琴都有一定的音高,梆子、板鼓則無固定的音高。中西方打擊樂器的使用范圍很廣,樂器種類有很多,演奏方法多樣,如今,很多音樂編曲中都同時應用了中西方打擊樂器,體現(xiàn)了東西方音樂的融合和升華。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先民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開發(fā)了許多具有獨特風格的打擊樂器,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編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打擊樂器在我國藝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京劇中會使用鑼、板鼓等打擊樂器,在相聲表演中會借助快板、御子、鼓等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和節(jié)奏。在西方的各種打擊樂器中,最常用的是定音大鼓,其可以增強樂曲的聲勢[2]。此外,還有鈸、木琴等打擊樂器。打擊樂器特有的節(jié)奏性,使其在音樂領域更加普及。20世紀初,隨著管樂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許多打擊樂器得到了改進和革新,從而達到了更好的聲學效果,增強了樂曲的層次感。后來,小軍鼓、定音鼓等打擊樂器被廣泛使用,被認為是打擊樂器中的“佼佼者”,小軍鼓能引導樂隊的方向和節(jié)奏,定音大鼓則起到輔助作用。
2 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
2.1 單手持槌類
中西方都有單手持槌類打擊樂器,例如中國的大鈸(镲)、小鈸(镲),西方的響板等。在彈奏的時候,有一只手的動作要靈活,手腕和手指必須有很好的協(xié)調性,因此演奏者在彈奏的時候必須熟練控制好手腕和手指的動作[3]。簡單來說,這類樂器的點擊率特別高,受單槌的限制,很難演奏出繁復而又緊密的音律。比如在演奏《老虎磨牙》的時候,大鑼連續(xù)滾動,到了第46小節(jié)就變成了點擊,在演奏的時候需要迅速地擺動手腕。軍鼓是西洋打擊樂器中最常用的一種,主要用來彈奏主旋律,起到一定的“副指揮”作用,彈奏方式以點擊為主,滾動時通常要將鼓面傾斜,再由雙手握槌演奏;三角鐵是用金屬棒敲擊的,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階,但要控制好速度,最好是1=126,連續(xù)16個音符。
在使用單手槌的時候,中西音樂的不同之處在于對聲音的控制,比如我國傳統(tǒng)的鑼鼓,無論是八分音,還是短音,在敲完鑼后,必須立即用手壓住,以避免聲音的進一步傳播,而西方樂器中的三角鐵聲音清脆響亮,表演者在演奏的時候幾乎不需要考慮余音效果。當鑼聲響起時,表演者要控制好力量,用手腕發(fā)力,手指快速抖動;但鐃鈸僅懸掛一塊,用一對小軍鼓槌演奏。另外,從演奏技巧來看,三角鐵與大鑼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沒有大鑼那么快。
2.2 雙手持槌類
雙手持槌類的中式打擊樂器有云鑼、缸鼓、排鼓等,而西式打擊樂器以鐘琴、定音鼓、木琴為主。我國在使用這類樂器時,一般都會采用滾動、交替點擊、雙擊等技巧[4]。例如,在表演安志順曲時,大鼓采用上述幾種演奏技法;在演奏山西鼓樂《滾核桃》時,手法運用靈活多變,利用樂器演奏來渲染氣氛,利用擊球的姿勢和擊球的悶響營造出激情澎湃的氛圍,然后利用撥板的方法進行快速的演奏。西方的定音鼓沒有這么多的變位打法,在演奏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一個調音設備來改變音高,然后左手和右手輪流演奏一個音符。例如,在演奏《瑤族舞曲》時,就運用了單音和滾奏兩種表現(xiàn)手法。此外,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在鼓上會鋪一層薄紗,使鼓發(fā)出朦朧的、略微沉穩(wěn)的聲音。
2.3 相互撞擊發(fā)聲類
中國相互撞擊發(fā)聲類的打擊樂器主要有碰鈴、大鈸、镲、小鈸等,而西式相互撞擊發(fā)聲類打擊樂器以響板、鈸為主。鈸的使用比較廣泛,運用磨擊法、相擊法能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例如,在安志順曲《鴨子拌嘴》中,表演者要用胳膊帶動手腕的力量輕撥小鈸,使觀眾在腦海里勾勒出一只可愛的鴨子。其中,小鈸的運用較為廣泛,在演奏時多采用相擊法。西洋打擊樂器中的鐃鈸也常采用相擊法,例如《長征組歌》第6段《過雪山草地》,鐃鈸聲響與豎琴滑音結合,形成漫天雪花的意境。
就彈奏技術而言,最典型的當屬鐃鈸,其演奏技術主要包括相擊、磨擊、敲擊等,其中相擊的運用最為廣泛[5]。比如,在《老虎磨牙》這首古典打擊樂中,經過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首交響樂幾乎大量運用了大鐃鈸的演奏技術,無論樂曲怎么變化,都是兩片鈸相互碰撞。
此外,梆子和響板在演奏技術上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比如在使用梆子時,會用細木棍敲打粗木棍,從而得到多種音效;使用響板的時候,則是用一條繩子將樂器和手指連接在一起,然后進行敲打。
2.4 直接用手擊奏類
維吾爾族、朝鮮族的鼓都是中國直接用手擊奏類打擊樂器中的重要代表。而在西方直接用手擊奏類的打擊樂器中,鐘鼓是最具代表性的。以維吾爾族的手鼓、鈴鼓為例,兩者在演奏技巧上有共同的特點:將手鼓、鈴鼓置于兩腿間,敲擊鼓的中心與邊緣。總體來說,中西方打擊樂器存在較多的相同之處,比如彈奏的姿勢,均是讓表演者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通過控制手腕發(fā)力,靈活地撥動,演奏出動聽的曲子。不能把錘子“砸死”,而要掌握好時機和力量。
維吾爾族的手鼓主要用手來進行演奏,第一種演奏方法是用一只手把手鼓舉起來,然后將其快速旋轉,鼓面上的小鈴鐺就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第二種演奏方法是用左手和右手快速交替敲打手鼓的兩邊或中間部位,鼓聲則是由表演者用拇指摩擦鼓面發(fā)出的聲音[6];第三種演奏方法是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與大拇指摩擦,并快速地敲擊鼓面,能夠發(fā)出很好聽的聲音。
3 打擊樂器的演奏技術技巧
3.1 基本節(jié)奏型演奏手法
中西方打擊樂器的基本節(jié)奏型演奏技巧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以單數(shù)為右、雙數(shù)為左為演奏原則,以靈活、合理的方式設定基礎的節(jié)奏。比如十六分音的四音,其演奏方法是向右、向左、向右、向左,在演奏的時候,還會根據(jù)十六分音的演奏技巧,對其他的基本節(jié)律形式進行科學的安排,比如前面的八個后十六拍,就是十六個音中的第1、3、4個音,因此,在演奏的時候要采用右、右、左的演奏排列方法。
3.2 “復合跳”技巧與滾奏技巧
“復合跳”技巧是指在演奏不同類型的曲目時,表演者使用不同的擊打手法。這是西方打擊樂器中特有的一種技法,在中國的打擊樂器中沒有這一說法,但這不代表我國音樂人在使用打擊樂器的過程中不會運用“復合跳”的手法?!皬秃咸奔记赡苁箻非?jié)奏更加豐富,曲風變化趨于多樣性。在滾奏技巧方面,中西方打擊樂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中式的滾奏常常是通過快速單擊產生效果,而在西式打擊樂中,樂器的滾奏既包括雙跳,又包括多粒跳技法。滾奏技巧表現(xiàn)手法靈活多樣,在中西方音樂領域中各有千秋。
3.3 裝飾音處理
無論是中國的打擊樂器,還是西方的打擊樂器,在處理裝飾音時,都以不占主音時間為基本條件,而裝飾音與主音之間的銜接不受音樂速度的限制[7]。不過,中國打擊樂有時會把裝飾音與主音之間的間隔拉長,使兩者之間的力量保持一致,這與西方的打擊樂有很大的區(qū)別。
3.4 演奏手法
中國的排鼓通常由幾個鼓組成,西洋打擊樂器中的定音鼓在演奏時要用兩只手相扣,兩者在演奏方法上不盡相同。例如,我國的排鼓更注重技術的表現(xiàn),基本是以兩只手交叉的演奏形式為主,比如“大刀花”;而西方的定音鼓講究簡單的演奏和音色的融合,雖然也有雙手交叉的動作,但更多的時候都是運用“復合跳”,這樣可以減少雙手交叉的次數(shù)。對中西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技巧進行全面了解,有助于學者和演奏者更深入地了解打擊樂器,從而提高演奏水平。
4 打擊樂器在電子音樂編曲中的運用實例
在掌握了打擊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技術技巧后,就可以研究打擊樂器在電子音樂編曲中的具體運用,從而豐富樂曲的演奏形式,使歌曲變得更加飽滿、充實。
當代作曲家對聲調有較高的要求。以希臘作曲家蘭尼斯·塞納基斯的打擊樂《Psappha》為例,其將打擊樂器分成A~F六個部分,A、B、C是木制或鼓類,D、E、F是金屬樂器,并且要求木制或鼓類樂器按A-B-C順序從高到低,并對D、E、F三種金屬樂器的音色制定了細致的規(guī)定。從音樂中可以看到,作曲者想要用多種不同的樂器來實現(xiàn)聲音的全面覆蓋,今天大多數(shù)打擊樂作品都是基于這種理念進行創(chuàng)作的。
比如2011年完成的《玄武》,它以中國四大神獸之一的玄武為原型,被譽為“北方之神”。整個曲式結構參考了中國古代唐大曲的結構特點,從微觀上看,是由10個小節(jié)構成的多段結構。作曲者在選擇樂器時,選用了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打擊樂器,以保證音樂與主題文化層次的一致性,例如中國的大鑼、京鑼、大鼓、梆子等。
作品《玄武》中幾乎對所有的打擊樂器進行了模糊或雜音的處理,這是一種“音響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此基礎上,再以各種樂章甚至是特定的演奏方式或節(jié)奏來表現(xiàn)音樂的演變和發(fā)展,在各個樂章中幾乎都采用了打擊樂器。不同的演奏方式、聲音組織和節(jié)奏,都能充分地反映不同的音樂風格。
《玄武》遵循音質的簡潔和統(tǒng)一,運用“有限”音質的素材,創(chuàng)作出“無限”的新音質。因此,大部分電子音樂都是基于混合打擊樂器的“變形”,沒有經過處理,基本上保持了原聲的音色識別。通過《玄武》中的電子音樂素材,可以分析電子音樂技術如何抽象地改變合成打擊樂的聲音。
4.1 時間類音頻技術應用
伸縮(Time Machine)、延遲效果(Delay)、回聲效果(Echo)等都是音頻處理的常用方法。在6分30秒的時候,原本的鑼聲發(fā)出了一聲脈沖,但在PSP 608 Multi Delay的效果下,音頻的聲道、波形等都發(fā)生了改變。
4.2 空間類聲學技術應用
混響效果器在專業(yè)的音樂和“社會化”的音樂中都十分流行?!吧鐣币魳分谢祉懙倪\用更多體現(xiàn)在空間上,而電子音樂則更注重空間的運用。該作品中有三種不同的混響方式:一是大廳混響,二是板式混響(Plate),三是特別調制類別混響。這三種混響方式有時單獨存在,有時是重疊的。
4.3 調制類音頻技術應用
這部作品采用的調制類音頻技術有三種。一是采用濾波器類型的效果。對不使用頻帶的音頻材料進行局部選擇,且大都應用了濾光片來重新設定各種聲源的特征。在第5分鐘時,用FabFilter Volcano濾波器對脈沖聲取樣進行處理,使聲音頻帶更加集中。二是利用音效處理技術,調制音頻材料的頻率。在傳統(tǒng)的聲學樂器中,音高的變化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規(guī)律下發(fā)生的,它可以更靈活地改變電子音樂的音高,甚至可以用1/100音節(jié)的比例來產生細微的音調變化。而在作品中,利用音效果器,則更多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有別于原有聲音的個性化的全新聲調。三是對語音的特征進行分解和重構,從而產生新的語音詞匯。在此工作中,多普勒效應和洗牌效應的大量應用,將音頻材料波形的移動結構重新進行了分解,構成了新的語音詞匯。從作品4分44秒的復制開始,單個的聲音取樣是由一個音節(jié)-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音符、音符、音符等,組成一個“點”的音符。
5 結語
打擊樂的編排是一個循序漸進、富有想象力、富有創(chuàng)意的過程,需要在長時間的積累和實踐中逐漸成熟。從最基礎對自然音效的模仿到對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的學習,再將打擊樂器應用到樂曲的編寫中,最后直接創(chuàng)作出打擊樂。其應用范圍很廣,可以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節(jié)奏,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實現(xiàn)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協(xié)作等多種教學目標。打擊樂編排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對音樂教學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應該在教學中給予其充分的關注,并在教學中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 高笙,王卉.以語言角度探析流行打擊樂節(jié)奏編排[J].藝術評鑒,2022(15):179-181,188.
[2] 張苡.流行打擊樂與民族打擊樂有機融合的策略[J].藝術評鑒,2022(14):171-173.
[3] 覃鋒達.壯族北路坐唱八音樂曲中的節(jié)奏節(jié)拍以及打擊樂特征[J].藝術評鑒,2022(6):59-62.
[4] 蔣聶.民族打擊樂與西洋打擊樂的特點比較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途徑研究[J].明日風尚,2022(5):13-16.
[5] 王剛.中國民族打擊樂與現(xiàn)代爵士鼓的融合探索[J].大觀(論壇),2022(2):39-41.
[6] 潘黎.中國民族打擊樂的理論研究取向與發(fā)展趨勢[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586-590.
[7] 柯晨.淺談打擊樂伴奏的藝術魅力:以揚琴獨奏曲《林沖夜奔》為例[J].戲劇之家,2021(26):43-44.
作者簡介:榮辰初(1989—),女,上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打擊樂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