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反復吟誦、聯(lián)系生活體驗、參與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浸潤在古詩文的情境中,感受其韻味;在對話文字、對話作者、對話時代的探索中,學生能體會到作品中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家國情懷;在探究規(guī)律、發(fā)散思維、對比分析的活動中,學生能提升思辨能力。這些方法有助于學生開展古詩文群文閱讀,促使他們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古詩文群文閱讀;文化自信;小學語文
作者簡介:季婉娜(1993—),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雙甸鎮(zhèn)雙甸小學。
文化自信指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尊崇。古詩文作品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蘊藏著不少文化信息,是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媒介。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只是零散地學習古詩文,很難系統(tǒng)地了解其中蘊藏的文化信息。所以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到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活動中,這樣學生能積極探究文化,提升民族認同感,從而更好地弘揚、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一、浸潤,滋養(yǎng)生命韻味
(一)反復吟誦,體驗音韻之美
古詩文的語言有著天然的美感,具有押韻、符合平仄等特點,在吟誦的時候給人一種節(jié)奏感,而這種節(jié)奏感是漢語所獨有的。因此,體會古詩文的音韻美有助于學生感受漢語的獨特性,從而提升文化自信。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到配樂詩朗誦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古詩文的韻味,浸潤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滋養(yǎng),獲得獨特的生命感知。
例如,《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具有音韻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的活動,讓學生參與配樂詩朗誦,在反復吟誦后,學生形成了詩感,此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具體體會音韻美。“大家覺得這幾首詩歌在音韻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學生先注意到作品字數(shù)上的不同,尤其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有長短句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分別注意押韻和平仄的情況,并給學生推薦一些介紹詩歌格律和詞牌的資料,讓學生說說這些作品分別屬于哪一類。在吟誦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律詩、絕句的區(qū)別,并對詞牌有了初步了解。
在吟誦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深深感悟到其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能用和前人相同的韻律吟誦作品,感受他們的情懷和思想,用最本真的方式體會古人的內心世界。這樣能讓學生浸潤其中,讓音韻美滋潤他們的心田。
(二)聯(lián)系生活,指導知人論世
創(chuàng)設具有傳統(tǒng)美的生活空間,能讓學生浸潤在特定的情境中,體會古詩文的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作品的同時了解古人的生活,體會他們內心的情感,并通過開展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與古人產(chǎn)生共鳴。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思考古詩文對自己的啟示,指導學生知人論世。
例如,《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都是展現(xiàn)鄉(xiāng)村風光的詩歌,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感受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并說說這些詩歌給自己什么啟示。有學生提出:“我覺得這些詩歌都很好地展現(xiàn)了野趣,展現(xiàn)了古人的慢生活。如今我們的城市生活過于緊張,很多人都缺乏慢下來思考人生的時間?!痹诖嘶A上,教師鼓勵學生模仿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靜下來,想一下自己未來的打算是什么,自己想要追求怎樣的人生。這樣能讓學生從古人的身上得到啟示,又反思自己。有學生認為:“我認為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很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我們不應該只簡單地追求物質生活,也要追求精神世界。”
在了解古人的生活,鑒賞其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他們能深入古詩文中,理解古人的行為,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而這些內容又反過來指導學生端正自己的行為,讓學生辯證地思考各種問題,對他們的人生也有所啟迪。
(三)主題活動,深化個性認知
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能讓學生浸潤在古詩文的情境中,滋養(yǎng)他們的生命。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組織其參與到實踐類的活動中。如以情感為主題,感受古人送別時的不舍、思鄉(xiāng)等情感;以意象為主題,參與賞花、賞月的活動等。這些方式都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
例如,《伯牙鼓琴》《書戴嵩畫?!返榷己椭袊鴤鹘y(tǒng)文化有關,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搜索和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古詩文,并參與主題活動,說說在當代社會要如何傳承琴棋書畫,并讓它們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這樣的主題活動既體現(xiàn)了文化傳承,又能提升學生的個性認知。有學生提出:“從《書戴嵩畫?!分?,我體會到了古人的專業(yè)精神,為了尋求專業(yè)知識,要找對道路,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得到進步?!背速p析詩文,學生還思考如何傳承文化。有學生提出:“我們可以將琴棋書畫和當代文化結合,讓它們體現(xiàn)出時代性,這樣才能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p>
在主題活動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廣度和深度,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能更好地提升其文化自信。
二、對話,洞悉昂揚情懷
(一)對話煉字,呈現(xiàn)豐富畫面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構筑師生、生生、生本多元對話的課堂[1]。在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對話,體會古人的心理,感受其情懷,這有助于學生讀懂作品,提升其文化自信。在賞析詩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替換法替換掉詩文中的詞句,然后再對比鑒賞,還可以通過想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再現(xiàn)詩歌的畫面,從而體會文字的張力。
例如,在教學《寒食》《十五夜望月》等描寫古代特定節(jié)日的古詩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古人是如何通過字詞體現(xiàn)出特殊的時間點的呢?你能否將它們替換掉,看看表現(xiàn)效果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認為“冷露”“桂花”“秋思”等詞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中秋節(jié)這個特定的時間點,如果換成露水、香花、思念等詞,就無法體現(xiàn)出這一點。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這些意象能在腦海中組成具體的畫面,很有畫面感。在煉字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用詞的精妙,教師鼓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閱讀其他作品,看看它們如何體現(xiàn)出特定的節(jié)日,呈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在賞析作品字詞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生動的詞句能讓讀者在腦海中還原特定的場景,學生的賞析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二)對話作者,感受創(chuàng)作心理
走進作者,和作者“對話”,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能讓學生見作者之所見,想作者之所想,從而進入特定的情境中,提升和文本“對話”的效果。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文本的背景信息,讓學生逐步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受其情感,從而提高其閱讀賞析的水平。
例如,《墨梅》《馬詩》《石灰吟》《竹石》等都是詠物詩,作者表面在寫梅花、馬、石灰、竹子等事物,但實際上卻借物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學生在誦讀這些作品時要嘗試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其創(chuàng)作思想。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群文閱讀,讓學生分別搜索作者的背景信息,了解他們是在何種生活境遇下創(chuàng)作了這些詩歌,其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有學生提出,《墨梅》的作者本身就是一個清高的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內心的純凈,所以他在作品中也刻畫了同樣特點的墨梅,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學生總結歸納了詠物詩的特點,認識到這類作品常常借助事物來抒發(fā)內心情感,表達人生志向。
在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內心的情感,他們認識到,這些情感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由此學生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這對他們品行的培養(yǎng)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對話時代,升華民族大愛
對話時代指的是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和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有關的信息,讓學生分析體會,感受特定時代背景下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體會古詩文作品中蘊藏的民族大愛。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后,教師組織學生品讀杜甫創(chuàng)作的其他詩歌,尤其要選擇那些展現(xiàn)安史之亂場景的詩歌,并尋找一些描寫安史之亂的史料,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學生在閱讀了“三吏三別”等作品后認識到,在安史之亂時期,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而作者則懷著愛國愛民的心,用詩歌將自己看到、聽到的內容都記錄下來,既記錄了歷史,又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的愛。學生感受深刻,認識到不管是在多么艱難困苦的時代,人們都依然懷著一顆愛國之心,用詩歌表達對民族、國家的愛。學生對詩人杜甫充滿了崇敬,而自己也堅定了愛國之心。
教師可以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將古詩文閱讀和歷史學習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深入了解特定時代的背景。這樣學生能認識到愛國、愛家、愛民是亙古不變的中華美德。同時,學生也開始思考,自己在當今時代要如何用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建設國家。
三、思辨,收獲人生智慧
(一)聯(lián)結,學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古詩文中蘊藏著前人的智慧,挖掘這些智慧,并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展開思辨,這也是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一個好方法[2]。將表達目的相同的古詩文作品結合起來,對比品讀,能讓學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同時,這種方法也能讓學生形成聯(lián)結思維。
例如,《出塞》《涼州詞》等都是邊塞詩,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讓學生品讀課內外各種展現(xiàn)邊塞風光的作品,然后運用聯(lián)結思維,分析這類作品中一般會使用什么意象,能否從這些意象聯(lián)想到詩人的情感。學生發(fā)現(xiàn),邊塞詩中大量運用“大漠”“孤城”等意象,這些意象體現(xiàn)了戰(zhàn)士駐守邊疆的辛苦,也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堅定的信念。由此學生認識到“大漠”“孤城”和戍邊戰(zhàn)士情感之間的聯(lián)結點,并認識到這就是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基本格調。此外,學生還從“白骨”“愁緒”等意象中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邊塞戰(zhàn)士英勇殺敵的精神。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聯(lián)結法拓展閱讀其他類型的古詩詞,看看能否從意象中了解古人的內心世界。
學生可以采用聯(lián)結法,找到某一類詩歌中常用的意象,然后分析這類意象常常聯(lián)結哪一種情感,體現(xiàn)哪一種思想。學生還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拓展閱讀其他不同種類的詩歌,自主建構,整合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
(二)發(fā)散,引導自主建構
發(fā)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等特點,表現(xiàn)為思維視野廣闊、呈現(xiàn)出多維發(fā)散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問題,從而提升自主建構的能力。
例如,學習《望洞庭》之后,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山水的壯美,教師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品讀更多介紹山河美景的詩篇,如《望廬山瀑布》《三衢道中》等,然后提問學生:“你認為用哪些手法能更好地展現(xiàn)山水美景呢?大家結合自己在群文閱讀中讀到的詩篇,具體舉例說說吧?!苯M織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自主建構。有學生答道:“可以適當夸張,展現(xiàn)山水的壯觀,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其中的代表?!边€有學生答道:“恰當?shù)谋扔髂芎芎玫卣宫F(xiàn)山河的美,如‘白銀盤里一青螺就是這樣的?!贝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看看在詩歌中找到了哪些修辭手法,讓感興趣的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
為了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頭腦風暴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暢所欲言,分析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分析問題,最后再整合彼此的想法,促進自主建構。
(三)對比,審視價值觀念
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能讓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更清晰。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比彼此的想法和觀點,這樣能讓學生明辨是非,提升思維能力。
如在閱讀《守株待兔》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群文閱讀,尋找其他文言文短篇,看看它們濃縮成了哪些成語,并結合其中的寓意進行探討。有學生說:“我覺得守株待兔并沒有什么錯,主人公十分有耐心,有耐心的人才能獲得成功,所以他并沒有做錯?!庇袑W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耐心的確是好事,但是,主人公并不是在耐心地完成一件工作,而是什么都沒有做,坐享其成。我們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實干,而這個人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苯Y合對比,學生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他人的觀點,既要看到其中錯誤的地方,又要看到其中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學者溫儒敏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一種肯定和堅守,是信念和期望。古詩文中包含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文化信息,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活動中,浸潤在古詩文的情境中,在思辨中學習,在實踐中品味,促使他們扎根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從中得到啟迪,提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范剛.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幾種方法[J].江西教育,2020(15):32.
[2]王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探討[J].教育藝術,202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