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的學習方式,是一種系統(tǒng)之間動態(tài)協(xié)調的互動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中地理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需要結合圖文加以理解,因此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存在一定困難。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使學生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文章探究了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階段;地理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合作學習主要由學生構筑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轉移知識并拓展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從而幫助學生在合理的教學情境內,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學生們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項目合作的形式組建小組,制訂小組合作學習目標,深入科學合理的高中教學情境,并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完成合作學習。
一、合作學習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分組和分工比較低效
在合作學習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和分工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但是在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常按學生的座位順序進行分組,比如前后桌的學生分成一組,或者是讓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隨機分組,沒有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分組的參考依據(jù),與分組學習的要求不相符。此外,在完成分組之后,部分地理教師對學生的分工未加以重視,或者是分工上較為模糊,這使得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導致學生難以有效地互助合作,可能會出現(xiàn)小組內有的組員較為忙碌,而有的組員無所事事的狀況。
(二)地理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明確
一是部分地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思考問題的時間,或者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自己占主體地位,機械地為學生講授地理知識;二是部分地理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探討時,不能融入學生小組,只是扮演“旁觀者”和“課堂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出現(xiàn)上述兩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理教師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這會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造成負面影響。
二、合作學習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一)依托合作學習,構建合作項目及目標
教育教學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實際,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及對話,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其對高中地理的學習情感有所變化。部分學生一開始對地理學科抱著畏難的心態(tài),但是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開展,學生們通過搜集資料和互相幫助,找到了知識學習的突破口。此外,在階段性學習目標的引領下,學生們將已有知識和當下文化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貼合度作為學習的重點內容[1]。合作學習應在恰當?shù)牡乩斫虒W內容基礎之上進行,否則學生沒有目標的引領,可能會出現(xiàn)盲目學習的問題。
很多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在地理課堂上有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一味地催促學生,可能會使學生感覺課堂壓力較大。給學生提供更多討論和合作對話的機會,反而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發(fā)揮學習共同體的創(chuàng)造性意義。每個學生應對不同知識和地理學習目標都會有不同的感想,而在高效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學生想到解決教學目標中的疑難問題的辦法。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密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有效果。教師應注重把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分解成多個小目標,同時又能使這些目標以項目化的形式出現(xiàn),當多個目標完成之后,又會解鎖新的大目標,并且能夠教會學生以地理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周圍的環(huán)境。比如,在教學“植被”這節(jié)課時,教師展示了豐富的多媒體圖片,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圖片來分析教學目標。學生看到圖片會產生中國地大物博、許多植物非常漂亮等感慨,但很少有學生了解到植被對于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地理常識為基礎,認識區(qū)域環(huán)境,分析不同植被景觀的形成過程、自然風貌及對人類的影響,并邀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二)營造合作學習氛圍,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夠在愉悅而又舒適的環(huán)境下學習。“愿意學”的學生才能學得更好,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和教師敢于回答彼此所提出的問題,又樂于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探討,勤于探究師生之間溝通和交流的一系列問題,并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氛圍值得鼓勵,也能夠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有效互動。教師更愿意在賞識教育的引導之下鼓勵學生,讓小組內的每個成員在取得進步時都擁有成就感。高中地理課堂應該形成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心理上相容,關系上更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而對于小組內的學生來說,組間協(xié)作氛圍和諧,有助于整個小組快速進步,并能夠與其他小組進行良性競爭[2]。
在帶動課堂氣氛時,教師應該考慮組與組之間的差異,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異同點,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內成長,應首先了解小組合作學習所能夠達到的教學效果。圍繞高中地理展開的一系列小組討論,有助于幫助學生搜集資料,使其順利完成課前預習過程,針對教師所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相互提醒。編組應基于“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從而能夠使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特質達成互補性。由于課堂上小組之間討論的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輪流討論,或者對小組長進行輪流培訓,這樣做既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而且還可以通過輪流指導、輪流管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文素養(yǎng)和管理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并努力推動其進步。比如,在學習“氣象災害”這節(jié)課時,大部分學生認為人類在氣象災害面前是非常脆弱的,雖然大部分的氣象災害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是探究氣象災害防御機制以及其對于各個行業(yè)的影響,防微杜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合作學習和討論后,大部分學生積極就這一問題進行發(fā)言。
(三)幫助學生學會在合作中提出關鍵問題
很多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初期參與度不高,一般只是聽小組長講述觀點,回答問題也是小組長代理,但是久而久之,小組合作的意義將難以體現(xiàn)。因此,教師不能僅僅依托學生的自由討論,對合作學習的過程毫不干預,相反,教師應該注意觀察每個小組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習時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通過提出問題、講解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筆者總結多年的一線地理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只是就教師的問題加以推演和解答,不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只有自行對一段時間的學習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才能真正掌握地理學科的特點,并且能夠運用這種思考方式,結合地理知識,舉一反三,達成對地理知識的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夠在合作中提出關鍵性問題的學生往往對地理知識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且理解了地理學習的任務[3]。
教師雖然能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多媒體課件、微課課程等教學便利條件,也可以讓學生日日苦讀、背誦地理知識點和相關內容,但是這種方式只是一種概要的宏觀式的指導,雖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卻難以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還容易由于過于被動而落于下風。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思考,但是卻可以給學生提供側面的幫助,學生在理解了學習任務之后,才能真正進入自主思考,才能初步感知學習內容,并做好各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準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正確的學習狀態(tài),使其感知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各類難題,并且能夠自己提出問題,結合個性化的思考,將個性化問題作為解決地理難題的契機。當然,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辦法,幫助學生做好下一步學習的心理準備,使其能夠言之有物,提出的問題也更有價值。比如,在學習“水循環(huán)”這節(jié)課時,教師詢問學生們對于水的看法,很多學生指出目前地球上的水污染比較嚴重,如果能夠有效地保護水資源,減少對水體的污染,將使人類的生命質量有所提升。更有學生指出海洋被污染的現(xiàn)狀,著重探討了城市化的發(fā)展進程對水循環(huán)產生的影響。教師請學生提出在學習水循環(huán)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水循環(huán)的發(fā)展應該著眼于利用示意圖描繪未來城市中水循環(huán)的路徑。而后在閱讀識別圖,歸納海陸間水循環(huán)的差異時,有學生提出南水北調等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產生的影響,解決了一定范圍內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四)進行高中地理學習的個性化嘗試
有的地理知識需要學生借助組內合作,感受地圖的作用,圍繞行政區(qū)域或自然區(qū)域的圖示展開對各類地理現(xiàn)象和知識的學習。雖然學生在一開始覺得地理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合作學習本身具有樂趣,而且有的學生在看地圖的時候方向感比較強,邏輯感也非常優(yōu)越,因此記憶地圖和識記地圖的效果很好,給其他學生帶來了信心。在有了信息的前提之下,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夠對地理知識進行個性化的嘗試,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允許其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點,自主地、能動地進行獨立思考,嘗試解決一些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或者歸結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知識,從而能夠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4]。
在學習具體知識時,有的學生可對照地圖進行地理模型和地理知識的總體思考。學生在有了初步想法之后再合作和交流,能夠糾正思考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在這種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共同學習一些難的地理知識,形成體系化的理解過程,連接新舊知識點,完善整個地理學習的進程。筆者發(fā)現(xiàn),只要能合理選擇討論的重點,很多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很快地達成學習創(chuàng)意,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解決一些問題,并完善空間結構和圖文結構的思考。有的學生能夠對高中學習進行新穎的思考,還有的學生能夠把地理學科和歷史學科的知識相結合,獨辟蹊徑地理解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之下,合作學習變得更加有趣,也能夠呈現(xiàn)學生看待問題的一些新想法,引導其查缺補漏,改變一些錯誤的想法。教師巧妙地使用地理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地理知識的積累過程,可增強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和積極性。比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利用微課進行知識點的總結,然后串聯(lián)知識點,讓學生集思廣益,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大氣受熱的過程主要得益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但有的學生則認為這種吸收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以及大氣對地面的保溫;還有的學生以科幻大片為例,描述如果沒有大氣,溫差過大或強烈的太陽輻射就會使人類滅絕。而教師借此引出由于冷熱不均所引發(fā)的大氣運動過程,基于這種大氣運動中比較簡單的運動形式,同步分析空氣的垂直運動和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以及最終由于大氣水平運動所導致的熱力環(huán)流等,分析其運動狀態(tài)對人類的不同影響,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五)對學生的個性差異予以關注,拓寬合作學習的維度
教師不應設計一體化的合作學習,而應通過差異化教學,讓學生有多樣化的思考。從設計合作學習內容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把學生分層,為他們選擇不同的探究內容,以實現(xiàn)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學習。以實施合作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師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對于不愿意參加合作或者合作困難的學生,教師要予以重點關注,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困難的痛點。從合作學習形式的角度來看,教師可以結合多種合作學習的方法與展示匯報形式的運用,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可以多元化地發(fā)展。
結語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能夠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很多不同的好處。合作學習的過程從梳理目標開始,到中間的教學過程,以及最終的教學目標,都需要教師適時、適當?shù)匾龑W生的學習過程,按照標準化的原則,兼顧常態(tài)化高中地理學習的過程。對于成績出色、水平突出的小組,教師應該給予適當?shù)墓膭?,根?jù)其合作學習的結果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教師應堅持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的主體地位,從而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光輝.從高考地理命題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多學科滲透[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高桃飛.高中地理核心概念教學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9.
[3]邵軍波.微信公眾號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18.
[4]余利芳.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邊傳松(1984—),男,安徽省全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