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鳴 馬多秀
為紀念我國著名教育學家、教育家、當代情感教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朱小蔓先生,傳承和闡揚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堅持、推動和光大當代中國情感教育研究,8月10日,由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部農村教育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承辦,全國情感教育研究協(xié)作組協(xié)辦,第二屆“面向未來:情感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朱小蔓情感教育紀念論壇以線上和線下方式順利召開。
本屆論壇邀請來自北京中學夏青峰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曹一鳴教授、杭州師范大學趙志毅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劉慧教授、金華教育學院吳惠強教授、寶雞文理學院馬多秀教授擔任主旨報告嘉賓,同時邀請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無錫西漳中學、南京曉莊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成都大邑北街小學、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寶雞文理學院、北京中學的多位長期從事情感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學界同仁發(fā)表專題演講。此次論壇的學術匯報精彩紛呈,有近400人次蒞會參與。
本次論壇發(fā)布了朱小蔓先生主編、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情感教育研究叢書”。這是小蔓先生生前組織出版的最后一項學術成果,其中包括《當代學校德育對話錄:情感的關切》(朱小蔓等著)、《教育學的想象——情感教育研究三十年》(朱小蔓等著,待出版)、《班主任的情感素養(yǎng)與班級公共生活》(王慧著)、《教師職場的情感交往研究》(王坤著)、《論德育的精神性》(鐘曉琳著)、《當代鄉(xiāng)村教師自我教育之路》(鐘芳芳著,待出版)。叢書執(zhí)行主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楊一鳴博士代表學術團隊介紹了叢書出版的背景和具體內容,期待未來中國情感教育研究星火燎原,并對四川教育出版社表達了學術敬意。四川教育出版社一貫重視出版教育學術成果,將叢書的出版視為推動當代中國情感文明建設的一次文化行動。學術分社的盧亞兵社長在深刻理解和闡釋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了“當代情感教育研究叢書”的學術價值,對叢書在推動情感教育研究上可能具有的學術潛力表達了出版信心。首都師范大學鐘曉琳博士、天津師范大學王慧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坤博士和南京曉莊學院鐘芳芳博士以作者身份,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策劃、組織和出版表達了對朱小蔓先生和四川教育出版社的誠摯感謝,并就未來堅持和光大情感教育研究表明了學術心跡。
本次論壇首次發(fā)布了《當代中國情感教育研究年度報告(2021年)》。該報告從四個方面對近兩年來涌現(xiàn)出的情感教育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一是情感與情感教育的本體論研究;二是情感教育的認識論研究,包括教師情感教育、幼兒情感教育、社會情感能力和情感性德育;三是情感教育的實踐論研究,主要集中在辦學理念、課程教學、教師教育、德育、學校管理、家校合作等6個方面;四是關于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對當前中國情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行反思與檢討的基礎上,該報告對未來情感教育研究提出了具體方向和建議。《當代中國情感教育研究年度報告(2021年)》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學術事件,既是對情感教育研究現(xiàn)狀的全面檢視,又是推動未來情感教育研究發(fā)展的學術指引。
本次論壇主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情感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情感教育的實現(xiàn)路徑與策略、教師情感品質與能力的專業(yè)提升、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等4個方面的議題展開討論。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情感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北京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夏青峰校長,以培育時代新人為主線,追求學校生態(tài)達至“和美”,強調以整體的觀念、平衡的智慧、包容的品格把握教育根本、遵循教育規(guī)律,讓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學習中心和創(chuàng)新沃土,使學校具有溫暖、解放和滋養(yǎng)的特征。金華教育學院黨委書記、中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委會副理事長吳惠強教授圍繞指向情感教育的家校共育問題,分析了家校共育的情感基礎,認為沒有情感互動的教育生態(tài)是蒼白的,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四個情感策略,即引導“共育主體”樹立促進兒童生理、情緒、思維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全面發(fā)展觀”,明確家校共育的情感目標,重視兒童的“情感發(fā)育”和“情感生長”,以及在互動中培育良好情感。南京曉莊學院鐘芳芳博士提出以“審美教育與情感教育相互滋養(yǎng)、同源互構、相伴成長達到情感的共鳴與聯(lián)結”為理念,以藝術陪伴的方式在實踐中關注處境不利兒童的精神成長,通過心靈對話、藝術表達提升處境不利兒童的感受力、想象力與幸福力,促進處境不利兒童實現(xiàn)“精神煥彩”。
關于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情感教育的實現(xiàn)路徑與策略,北京師范大學京師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曹一鳴教授指出,要辯證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的歷史地位及現(xiàn)代價值,強調選取恰當?shù)臄?shù)學內容及形式、運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來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數(shù)學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鐘曉琳副教授通過回顧當代德育課程改革的歷史進程,提出情感教育與德育課程改革的契合點是要關注“活生生”的人,通過透視當代德育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充分彰顯情感維度的實踐探索,提出德育課程改革要堅持探索情感教育的研究方向,以關系型思維促進兒童道德學習的真實發(fā)生。成都大邑北街小學陳春介紹了北街小學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大邑本土文化,強調文化中情與趣的融合,從提升教師課程素養(yǎng)和拓展學生成長經(jīng)歷兩個方面深入開展情趣教育的實踐探索,即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閱讀重點詩詞歌賦等方式培養(yǎng)教師的情趣、實現(xiàn)教師的自我成長;通過對接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的心理、將傳統(tǒng)文化與德育相結合,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于教師情感品質與能力的專業(yè)提升,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中陶會生命教育專委會理事長劉慧教授以朱小蔓先生提出的教師形象期待為思想支架,強調新時代教師應具備道德影響力、關愛兒童、創(chuàng)生學習情境的能力,提出教師要學習做“愛的聯(lián)結”的使者。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院長、中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委會副理事長馬多秀教授從培育教師的教育情懷的角度切入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運用扎根理論,通過對14位“馬云鄉(xiāng)村教師獎”獲得者的訪談,得出鄉(xiāng)村教師的教育情懷是教師個體品德修養(yǎng)的展現(xiàn),涵蓋了知、情、意、行四種成分,包括認知清晰、情感認同、意志堅強和實踐扎實四個方面。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王慧博士圍繞“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感”,強調教師應培育學生的同理心、自我感、正義感以及愛國主義等情感,提出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中情感素質及其能力的表現(xiàn)、建立信任的師生關系、設計拓展情感經(jīng)驗的活動等方式培育學生的高尚情感。寶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鄭益樂副教授基于蘇霍姆林斯基的人學思想,分析了當前幼兒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以愛之名苛責兒童、以拯救式心理施愛、對兒童選擇性施愛、“廉價之愛”盛行等,指出教師要把握好愛的分寸、對弱勢兒童進行保護性教育、給孩子特別的愛、營造關愛共生的人際氛圍等,進而讓教育回歸愛的本真,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師愛品質。
關于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杭州師范大學經(jīng)亨頤教育學院趙志毅教授和北京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范小江分別回憶和分享了與朱小蔓先生一起工作的難忘經(jīng)歷,講述了朱小蔓先生對待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以及睿智的處事才能,表達了他們之間的同學情、師生情,以此深切緬懷朱小蔓先生。無錫西漳中學副校長高慧楓以無錫惠山區(qū)整體開展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的實驗探索為背景,介紹了西漳中學從組建團隊、選擇自然班為實驗班、閱讀情感教育理論、構建區(qū)域共同體等行動,在六年時間里繪就情感實驗地圖、創(chuàng)建“百情圖”班,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班主任、推動整體教育質量提升,將情感教育從理論轉化為具體實踐的生動經(jīng)驗,深刻詮釋了“教育的一切奧妙都蘊藏在情感中”的思想內涵。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延路實驗學校高級教師、江蘇省年度優(yōu)秀班主任、蘇州市班主任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吳菁以成就生命善意的教育探索為主線,結合自身的教育故事,提出要遵循以生為本的關懷性原則、基于人的發(fā)展的最大善意原則、基于情感場構建的可持續(xù)性原則,通過師生之間進行積極的情感交往、學生參與具有情感性的體驗活動、家校社的資源共享與協(xié)同等方式成就生命善意。
本次論壇有情有理、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影響廣大,為全國熱愛情感教育研究、崇敬朱小蔓教授的專家、學者搭建了學術平臺,加強了彼此交流與合作,推進了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入與發(fā)展。論壇的實踐讓我們再次確認:對朱小蔓教授最好的紀念,是堅持和光大情感教育研究;推動情感教育研究最好的方式,是傳承和踐行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生命有盡,事業(yè)無涯,相信只要我們一代代傳承,當代中國的情感文明建設一定能夠結出碩果,我們共同的教育理想一定能夠化作豐富多彩的實踐樣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