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多方位的課堂預設會呈現(xiàn)多元化的課堂生成。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站在學生的角度推進教學,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章通過對鄭淇老師《感受我們的呼吸》一課進行評析,探討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科學;預設;生成
作者簡介:王華平(1972—),男,浙江省玉環(huán)市楚門中心小學。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我們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科學的教學離不開預設。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具備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科學素養(yǎng)。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向必然會和教師的預設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新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學過程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生成性[1]。
課堂預設就是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即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思維發(fā)展水平和探究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課堂生成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呈現(xiàn)的課堂實際情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預設和生成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沒有預設的生成是盲目的、雜亂無章的。因此,科學教師要正確應對小學科學課堂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升科學課堂的有效性。筆者在“2020年全國教科版小學科學新教材遠程直播培訓研討會”中觀摩了鄭淇老師的《感受我們的呼吸》一課,深深感受到小學科學課中預設和生成的重要性,受益匪淺。
一、課例背景
(一)授課內(nèi)容
在研討會中,杭州市學軍小學的鄭淇老師對四年級上冊《感受我們的呼吸》一課進行了教學?!陡惺芪覀兊暮粑肥恰逗粑c消化》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習后續(xù)單元《呼吸與健康生活》《測量肺活量》兩課的基礎。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受呼吸的過程以及用簡單裝置模擬人體呼吸,了解了人體呼吸的器官,并明白了空氣中氧氣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二)授課對象
授課對象為杭州市學軍小學的學生,全班學生科學素養(yǎng)較好,生活知識豐富,學習科學的興趣濃厚。在學習二年級下冊《我們自己》這一單元時,學生已從人體的身體結(jié)構入手,通過看、聽、摸等方法,認識了器官。同時,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對于人體呼吸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能感受到鼻子、嘴巴在參與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氣,有些學生還知道呼吸是為了得到氧氣。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呼吸”“呼吸時人體外部和內(nèi)部的變化”“參與呼吸的器官有哪些”等問題是不了解的。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jīng)歷了自身感受呼吸、觀察與模擬實驗結(jié)合的實踐活動,獲得了與呼吸相關的新認知。
(三)授課目標
概念目標:學生通過自身感受,知道呼吸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學生通過觀察呼吸模擬器和人體呼吸器官圖,能說出呼吸是由鼻腔、氣管、肺等器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學生通過觀察人體呼吸器官圖,并進行小組討論,了解呼吸是氣體交換的過程,知道氧氣和二氧化碳兩種氣體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探究目標:學生通過有意識的呼吸過程,感受呼吸時身體各部分的變化;學生通過進行人體呼吸的模擬實驗,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過程中的協(xié)同合作。
科學態(tài)度目標:學生通過呼吸體驗活動,對探究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興趣;學生通過開展人體呼吸的模擬實驗,傾聽別人的觀點,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氧氣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聯(lián)系。
二、多方位的課堂預設
(一)教材預設
想要設計一節(jié)好課,教師首先必須吃透教材和教學用書,結(jié)合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制訂教學流程[2]。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含有科學實驗探究,實驗環(huán)節(jié)是教學中的必備流程,因此科學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實驗了然于心,對實驗類型、實驗步驟、實驗所需材料都應該有明確的認識。另外,學校是否具備進行實驗探究的硬件設施、實驗材料是否配備齊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是否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等也是科學教師在教學準備過程中要考量的因素[3]。因此,科學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時應開展“下水實驗”,只有自己親身經(jīng)歷了實驗,才能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需要整改、哪些方面需要補充。在鄭淇老師執(zhí)教的《感受我們的呼吸》一課中,她沒有照搬教材中的呼吸器模擬裝置(見圖1),而是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相比之下,鄭淇老師的模擬裝置(見圖2)更加簡單,利用一根Y形管代替了原先的兩根吸管,這樣更加貼近實際。精心的教材預設會成為課堂有效教學的基礎,課堂生成時,實驗現(xiàn)象會更加直觀,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也能更加胸有成竹,從容應對。
(二)學生預設
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還不夠成熟,對于科學他們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而且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所以科學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時,首先要認真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科學思維習慣、實驗探究方式、實驗操作能力水平,了解他們對科學的認知、經(jīng)驗和生活態(tài)度等。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談話、問卷調(diào)查或者導學單收集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鄭淇老師課前讓學生就“呼吸時氣體進入人體經(jīng)過了哪些呼吸器官?”“關于呼吸想知道些什么?”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前測,結(jié)合圖片和文字讓學生盡情展現(xiàn)自己的前概念,以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為后面的課堂生成做鋪墊。從學生的前測單可以看出,有些前概念的確是正確的,而有些前概念還存在一些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在預設時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轉(zhuǎn)變前概念。鄭淇老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預設,真正體現(xiàn)了生本課堂理念。
三、多元化的課堂生成
教師在進行多方位充分的預設之后,要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課堂預設之中,此時課堂開始生成,課堂生成會因為之前多方位的預設而變得更加多元化。在課堂這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空間里,隱藏著很多不確定的消極因素,教師要及時將這些消極因素轉(zhuǎn)變成課程資源。通過動態(tài)生成,科學教師的精心預設得到完美實現(xiàn),呈現(xiàn)高效的科學課堂,這是意料之中的生成。當然,教學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之外的生成,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利用自身的教學智慧來正確應對。
(一)意料之中的生成
鄭淇老師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充分的預設,所以課堂生成十分順利,讓人感覺清晰流暢。例如,在讓學生感受呼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的確感受到有氣體通過咽、喉、氣管等,但是這種感覺是微弱的,而且學生難以表達其所在的位置。鄭淇老師在預設時就考慮到這一點,事先準備了聽診器,非常巧妙地借助聽診器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氣體通過的器官位置,筆者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學生那種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已經(jīng)可以自己解答原先的一些疑問,如“除了鼻子還有什么呼吸器官?”“人是怎樣呼吸的?”“大腦也算呼吸器官嗎?”……但是還有一些疑問尚未能解答,如“空氣被吸到肺里后還會去別的地方旅行嗎?”“人的呼吸為什么會變得急促?”……鄭淇老師讓學生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對前測單進行完善,使課堂生成得到進一步升華。正是因為有先前全面的預設,才能展現(xiàn)這種精彩的生成,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樂趣。
(二)意料之外的生成
課堂的生成千變?nèi)f化,再周密的預設也有可能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生成,此時,教師要及時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在鄭淇老師的課中,學生普遍知道氣體可以從鼻子或者口腔進入人體,但是他們認為氣體在經(jīng)過鼻子和口腔之后馬上就要經(jīng)過氣管直接到達肺,對咽、喉這些部位并不了解。鄭淇老師面對這一情況,并沒有馬上糾正,也沒有直接給出咽、喉這些詞,而是順著學生的回答追問:“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你認為氣體經(jīng)過了氣管呢?”學生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沒有答到點上,鄭淇老師也很耐心地傾聽,直到一位學生說自己有癢癢的感覺,鄭淇老師繼續(xù)追問:“哪里感覺癢癢的?”學生摸了摸自己喉嚨的位置,此時鄭淇老師順勢引出了咽、喉的概念。為了進一步驗證,鄭淇老師還讓學生借助聽診器感受氣體經(jīng)過咽、喉的情況,這使得學生對咽喉的印象更加深刻。鄭淇老師將意料之外的生成巧妙地轉(zhuǎn)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對自己的預設進行靈活的調(diào)整,站在學生的角度推進教學,給學生留下了動態(tài)生成的空間,展現(xiàn)了高效、精彩的課堂生成。
四、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
通過鄭淇老師《感受我們的呼吸》這節(jié)課,筆者深深感受到課堂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這節(jié)課的精彩離不開鄭淇老師前期用心備課的工作,這體現(xiàn)出一位科學教師的匠心。多方位的預設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只有進行全面預設、精心預設、靈巧預設,才能確保多元化生成的高效性。當然,動態(tài)生成也不一定非要刻板地順著預設,有時候意外的生成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課堂生成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交流互動中引導生成、拓展生成,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科學課堂帶來的樂趣,這樣課堂也會變得生動而且富有活力。
在感嘆鄭淇老師課堂精彩之余,筆者也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課前的預設做得不到位,尤其在教授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新教材時,因為沒有事先對學生先前的學習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結(jié)果在教學生成時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翻車”的情況。如在《水》這一單元中有溶解實驗,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溶解概念的認識還不是非常清晰,不明白怎樣才算是完全溶解,從而導致實驗難以順利開展。其實早在一年級下冊《它們?nèi)ツ牧恕愤@一單元就涉及了溶解概念,因此筆者想當然地以為學生已經(jīng)有這方面的前概念。然而,雖說現(xiàn)在一年級就開設有科學這門課程,但是部分學校尤其是農(nóng)村學校,一、二年級往往都是由語文教師或數(shù)學教師兼任科學教師,而且基本都是流于形式。此外,在三年級科學教學中還涉及很多數(shù)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在研究水、空氣的特點時涉及體積概念,在研究一袋空氣的質(zhì)量是多少時涉及倍數(shù)關系,在觀測風向時涉及八個方位,在測量一天中的氣溫變化時要繪制柱狀圖等,在教學前筆者也沒有提前向?qū)W生了解他們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導致課堂生成時效率低下,作業(yè)反饋情況極差。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只要教學內(nèi)容涉及一、二年級的科學知識點,筆者一般都會先向?qū)W生了解他們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反思自身的教學實例,筆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課前充分的預設是多么重要,教師不能只是考慮教學設計,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預設,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在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中,教師在精心設計教案時應盡可能地考慮學生的認知現(xiàn)狀、思維情況,運用自身的教育智慧靈活地處理生成信息,及時調(diào)整教學進程,有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調(diào)整。這樣一來,課堂教學才能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身為教師,我們必須抓住對本課有教學價值的內(nèi)容,助力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順暢開展。
總之,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并不存在矛盾沖突,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站在學生的角度,把握并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使預設和生成相得益彰??茖W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多方位的預設才能呈現(xiàn)多元化的生成,精彩的預設才能成就出彩的生成,教師應把握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提升課堂的教學實效。
良好的課堂預設是探究活動的基礎,創(chuàng)新的生成性活動則是學生科學認知能力再次發(fā)展的推進劑。教師應在科學課堂教學中重視預設,關注生成,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樓曙光.正確處理好小學科學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J]. 新課程(教師), 2010(4):103.
王英娟.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J]. 教育革新, 2010(5):32.
黃元莉. 小學教學課堂的預設與生成[J]. 中學生作文指導, 2019(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