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瑜
雙減政策主要是讓教育回歸于本質,是對最迫切、最樸實的教育需求做出的回應,通過教學質量的提升,緩解家長對于學生教育的焦慮感,以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實現“一課一得”的效果,并以作業(yè)的設計優(yōu)化,緩解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以及校外培訓的負擔,促進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及個性化發(fā)展,從而使學生實現和諧、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促進“立德樹人”的任務以及素質教育的落實。因此,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也需立足于雙減政策,將減負增效作為教學目標,通過雙減提倡的教育精神,由備課至教學方式的轉變,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促進作文作業(yè)布置的形式轉變,確保雙減政策落實。
一、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意義
第一,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減量增效。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體現,高效的作文教學能夠起到激趣勵學的作業(yè),有利于雙減落實。但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仍存有費力、費事、低效的困境。首先,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更偏向于作文教學的技術化、模式化,這就會影響到初中生的寫作創(chuàng)新力。其次,受到繁重的作業(yè)影響,致使大部分初中生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學生語言素材匱乏、寫作脫離實際,追求寫作數量而忽略了寫作質量,學生作業(yè)量大,效果差。鑒于此,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就極其必要。雙減政策下,需注重作文教學的內容和質量的提升,增強作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樂于參與寫作,能夠將寫作與情感融合,防止初中生在寫作時存有消極、抵觸的狀況,并能夠通過作文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以多元化評價,給予學生思維啟發(fā),激發(fā)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從而為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提供充足的驅動力。
第二,有助于初中語文的作文具體教學質量提高。雙減背景下,學生面臨著減負以及備考的矛盾,再加上初中語文的作文課程教學質量存有欠缺,初中生已具備的寫作能力與其應具有的寫作能力是存有明顯差距的,學生在具體寫作時,明顯存在表達模糊、沒有中心、錯字病句的情況。加上教師對于學生的實際心理特征及其寫作水平的掌握更多停留于表層,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指導手段也存有一定問題,這就會影響到作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并影響到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升。而在作文教學當中落實雙減政策,語文教師就要積極地打開思路,與學生積極主動地溝通,對學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寫作水平進行詳細了解,以找出高效化的作文教學法。同時,教師需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的反饋,對學生的書面表達力鍛煉,以促使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鍛煉學生縝密的語言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與應用能力,作文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一)減量寫作,落實雙減政策
初中生通常較為活潑好動,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能夠對身邊的事情進行分析和表達,具有了獨立的思維意識,此時,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為了更好地獲得他人的認可,就會想盡方法引用與搜索些佐證性的材料。鑒于此,語文教師需摒棄傳統(tǒng)的框架式寫作的方式,因勢利導,將寫作與學生興趣、經歷以及情感契合,讓學生組織和運用語言進行自我情感的表達,減輕寫作心理負擔,提高寫作興趣,以此為寫作奠定夯實的基礎。例如,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播放電影《長津湖》,讓學生寫篇電影傳達出的思想主題道德作文,為后續(xù)的雙減政策落實奠定基礎。
作文教學既要發(fā)揮學生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自由寫作,也要化整為零,重點訓練學生材料的選取與加工能力,結構優(yōu)化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寫作系統(tǒng),鼓勵學生通過寫小作文或列提綱等多種方式,把寫作時的中心思想、結構、選材等化整為零,對文本的重點進行精雕細琢,實現減負目標,提高寫作實效。材料是作文的基本組成單位,選取合適的材料既能夠體現文本中心思想,也能夠增添文本文采,培養(yǎng)學生選取“典型”“新鮮”素材的能力,引導學生選擇其他人少用或者不會用到的材料,但依據初中生自身的語言理解力存有一定的差異,教師需告訴學生盡量不使用古代材料,以確保雙減背景下教育目標的達成。例如,在對作文主題“苦與甜”進行寫作講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此主題選擇素材實施訓練,能夠通過素材突出“苦”和“甜”,增強文本的感染力,給人回味悠長之感,諸如“帶著媽媽上學”影視中的人物形象,既能夠呼應主題,也能夠活化文本,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實現高效寫作,促進學生的寫作負擔減輕。
(二)生活寫作,體現減負氛圍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從生活中的微小片段入手,能夠顯示出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有利于刻畫鮮明的人物,抒發(fā)真情。融合學生生活經歷、融入學生情感的生活寫作,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又能夠將作文寫作和學生自身的精神品質進行整合,增強學生的寫作體驗,實現減負提質。鑒于此,語文教師需主動的指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實際生活當中的事物,分析、思考和辨別其中蘊含的智慧、哲理、情感、價值觀等內容,通過具體的事情將作文的主題表達出來,通過生活寫作構建與學生心靈對話的橋梁,學生寫出生活隨想,生活體驗,融寫作于生活,從生活中獲得知識,有效解決學生寫作素材匱乏、言而無物的問題。生活作文不僅是學生生活體驗,也可以是閱讀積累、隨筆微寫作等內容,通過生活與作文之間的信息交互,減輕學生的寫作負擔,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以“對于生活的熱愛”“突出中心”“學會記事”“發(fā)揮聯(lián)想”等為例,將雙減理念作為重點,對學生自身的思想與情感表達的多種能力進行訓練,同時,語文教師需依據教學中心,制定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活動與計劃,并安排給學生適當的活動體驗的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寫作,以促使學生的寫作負擔降低的同時,實現寫作的質量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鼓勵學生成立生活寫作小組,將具有相同愛好的學生集中起來,指導學生從多樣化的生活活動中獲得寫作素材,積累經驗,實現知識與生活的融會貫通。具體為:讀書版塊中,可增設英文書籍的閱讀內容,讓初中生依據生活化情境的誦讀;自然版塊中可設置觀察大自然的內容,促進學生對于自然美的感悟;生活版塊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進行關注,以促使學生形成清晰表達以及自我認知的能力;人物的版塊可設置客觀評價的內容,以此使學生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人物。
(三)推敲修改,延伸雙減空間
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批改往往具有滯后性,很多學生看了教師的批語后,已經脫離了當時寫作的情境,這樣就造成教師批改對學生作文提升作用不大,這也與學生對教師批語的認識欠缺通常有著顯著的關系。而自主推敲修改與批改作文,則能有效緩解教師批改作文任務量大且批改效率低下的狀況。因此,語文教師需將學生作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修改與批改作文的能力。語文教師在對作文的修改與批改方法進行講解時,不僅能夠使學生自身的寫作水平以及修改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延伸雙減政策落實空間。很多時候,學生對于寫作興趣不足,自己也不愿意進行仔細的推敲和反復修改,往往是一氣呵成,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對于學生批改的成果,就需給予相應的肯定,并按照一定坡度,實現訓練計劃的調整,消除學生自身的畏難心理,以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寫作。例如,寫作教學時,語文教師可指導學生完成相應寫作任務之后,對其他同學的作文進行閱讀,找出同學作文中用到的好詞好句、不通順或者錯別字,并以此為基礎,立足于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讓學生互相品讀作文,給出修改的意見,學生修改后再進行互讀互改,讓學生通過合作對作文進行不斷推敲、修改。另外,語文教師需從深至淺將作文修改的方法講解給學生,如通過逐句朗讀的形式,推敲出錯誤詞句,對邏輯不明、結構混亂的地方進行梳理,從結構和邏輯入手,然后再進行細節(jié)的修改,在此基礎上進行字句的斟酌,為作文增加文采,在確保作文修改有效性的同時,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實。
(四)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質量,貫徹雙減理念
雙減背景下,其對于初中語文的作文作業(yè)的總量、形式等都提出了嚴格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克服傳統(tǒng)化的作業(yè)布置的弊端,促進作業(yè)多元功能的發(fā)揮,以促使學生自主完成作文作業(yè),深化學生對于作文寫作的方法、技巧、語言能力的提高。
首先,促進作業(yè)的類型豐富,促進作業(yè)吸引力的提高。通過豐富多樣的作業(yè)設計,可充分激發(fā)學生對于作業(yè)完成的吸引力,培養(yǎng)學生完成寫作作業(yè)的意識,調動學生對于作業(yè)的興趣,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同時,語文教師可依據大單元、專題、單篇等作文要求進行作業(yè)設計,教師可轉變傳統(tǒng)化布置作文寫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寫作思維導圖的繪制,促進寫作知識點與結構的融合貫通與整合,并指導學生通過其喜歡的符號、形式、圖像等,完善寫作的內容。又或者表演類型的作業(yè)設計,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將其改編成小劇本,通過課余時間實施分工排演,以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并促進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形成多項技能。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設計些綜合類的實踐活動,例如,邀請學生對小區(qū)的環(huán)境質量、垃圾總量實施調查,制作環(huán)保的倡議書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視野拓展,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
其次,層次性作業(yè)設計,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雙減背景下,更加提倡分層、彈性作業(yè),此時,語文教師需注重學情分析,準備把握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與策略,按照中學生所具備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效果實施科學、合理的分層。以此為基礎,設計層次性作業(yè),通常有作業(yè)總量的分層,防止出現“吃不了”“吃不飽”的現象;作業(yè)的難度分層,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習特征,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作業(yè)完成, 從而實現寫作水平提升,實現核心素養(yǎng)提高,通過賦予學生選擇完成的作業(yè),不僅能夠使學生科學、有效、系統(tǒng)地完成寫作作業(yè),而且還能實現雙減政策的有效貫徹。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時,教師需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立足于雙減理念,促進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提升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確保初中生充分掌握相關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從而實現高質量寫作。教師立足學生的實際,從生活中選材,將作文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減少學生被動訓練,讓學生積極參與作文的寫作和修改,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減輕作業(yè)負擔,增強寫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