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昕
[摘 ? ? ? ? ?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內(nèi)涵式發(fā)展,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需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探索創(chuàng)新“知、情、意、行”教學模式,即在教學中圍繞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勉之以恒、導之以行。通過探索“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及分析其適用現(xiàn)狀,反思“知、情、意、行”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生能有興趣、有獲得感的提升路徑。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28-0151-03
一、“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及構成要素
思想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基礎課)是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缎聲r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確倡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1]《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結合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2]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現(xiàn)學生“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重要組成課程。為此,筆者引入“知、情、意、行”的教學模式,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勉之以恒、導之以行的“知、情、意、行”四維教學,從一堂課程備課到課后反思全程貫徹“緊扣學生”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分階段全方位強化學生認知、激發(fā)學生情感、錘煉學生意志,最終感化學生行為。“知、情、意、行”教學模式包含以下內(nèi)容。
重“知”是基于學生學情的知識認知。重“知”關鍵是以學生學情為出發(fā)點,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而不是僅由教師單方面灌溉。重“知”是學生學好基礎課的基礎和前提。
養(yǎng)“情”,是指學生在基礎課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興趣、愛好和憎惡等情感。養(yǎng)“情”關鍵是要走近學生,讓學生愿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才能打破課堂“一言堂”的壁壘。養(yǎng)“情”是學生學好基礎課的紐帶。
堅“意”,是指在學生不僅在課程中,更是在課后當面對困境時能否始終堅持如一,并能在困難中排除障礙的意志和毅力。堅“意”是學生學好基礎課的支撐。
持“行”,“知、情、意”最終將落腳于“行”,“知、情、意”所產(chǎn)生的一切想法如不與“行”結合,不指導實踐,那就是空想,是不切實際。教師要悉心陪伴、用心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的轉化。“知、情、意、行”的關鍵在于“行”。
二、“知、情、意、行”教學模式適用現(xiàn)狀分析
筆者對所在學校的725名高職學生發(fā)放問卷調(diào)查教學評價情況,這些班級均采用“知、情、意、行”教學模式。問卷包括30道題目,內(nèi)容主要圍繞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收獲及評價情況。問卷總共發(fā)出725份,收回有效問卷707份,有效回收率97.51%。根據(jù)問卷作答分析情況,作出以下分析。
(一)認知階段:不同教學模式影響思想教育的認知
整體上看,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總體印象是比較滿意的,課后評價情況中選擇比較滿意、非常滿意的學生占比96.46%。就課堂學習氛圍活躍度而言,87.41%的學生評價課程活躍生動、課堂不沉悶,屬于自己比較滿意的課程。
(二)情感階段:小組討論促進思政教育的情感認知
如何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認知,讓學生對課堂有情感投入,“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教學載體為“分小組討論,輪流派代表展示”,課堂教學開展時采用“教師引導”“分小組討論”“小組輪流派代表展示”三維一體模式。
學生點評“分小組討論,輪流派代表展示”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比較喜歡和很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的學生占比為75.67%,不喜歡的學生占比為2.26%,盡管不喜歡者是少數(shù),但絕不能忽視這部分學生的感受,學生對課程不滿意評價的原因分析將是進一步完善課堂設計的關鍵。
分別查看對學生教學環(huán)節(jié)喜歡與否的原因。由圖4可見,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有助于加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激發(fā)自己主動思考問題、有助于增進自己對小組成員的了解,增進對班級同學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有助于增進與教師的互動和交流、有助于提升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其他。
由圖5可見,學生不喜歡“分小組討論,輪流派代表展示”教學模式的原因是:自己討厭小組討論,更傾向于教師全盤教學,并不想?yún)⑴c討論、自己討厭作為代表發(fā)言,更傾向于舉手回答,并不想被強迫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自己不反感小組討論的模式,但是課堂討論的問題自己并不感興趣、自己不反感小組討論的模式,但是討論并沒有深入,只是流于形式、其他。
(三)意志階段:從小事做起有助于鍛煉意志
通過參與到“在小組中討論,作為代表發(fā)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無疑在潛移默化中參與到課堂問題探討、梳理和匯總中,自然而然地集中精力參與到課堂中,不知不覺地自發(fā)學習了相關知識點。但是,學生能否收獲理論知識之外的意志,仍需要教師積極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主動在課中、課后和學生一起探索。
設計“從小事做起”的教學內(nèi)容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意志。以本次課程教學的兩個專題為例,在“學習專題五: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國精神”中,學生能意識到和平年代同樣需要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認識到作為學生掌握好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也是熱愛祖國的體現(xiàn)。在學習“專題六:明確價值要求,踐行價值準則”中,學生評價收獲主要有“開始從小事主動維護公共環(huán)境秩序”。由此可見,學生更傾向于從小事、從身邊事開始轉換課堂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意志。
(四)行動階段:參與實踐促進行動轉化
“知、情、意”最終將落腳于“行”,通過本課程“分小組討論、輪流交流展示”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查看本課程中學生的獲得感試分析學生的行動轉化。從整體上看,91.37%的學生在本課程中有非常大、比較大的收獲,7.92%的學生認為收獲較少。
關于有收獲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反饋到“學習這門課程能更好地分析和應對一些社會問題、進一步提升了自身團隊協(xié)作能力、問題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等”。
三、“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經(jīng)驗與反思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情境共同構成的生動的、互動的、緊密融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課程讓學生感興趣、有獲得感更大程度取決于教學模式如何設計。
(一)曉之以理:點燃學生思想興趣的火焰
教師需要做到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為師者,需以飽滿的感情傳授道理。高品質教學生態(tài),源于教師切實研究學生群體需求、高度重視課程教學的預成和生成。[3]
1.“曉之以理”,是一項以學生興趣為中心的知識講解過程。因此,教師需在充分了解學生思想情狀和行為歸向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學生的學情開展教學。
2.“曉之以理”,需要教師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真正在自身知識儲備和品行修養(yǎng)上不斷自我冶煉。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又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
(二)動之以情:深挖學生心理認同的基石
培養(yǎng)樹立遠大理想、胸懷美好心靈的時代新人,需要教師動之以情,深挖學生心理認同的基石,讓學生對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產(chǎn)生敬仰和仿效的情感,最終心向往之。
1.引導有趣的“互動式”教學改變傳統(tǒng)授課中“教師一言堂、互動憑心情”的境況?!靶〗M討論、輪流展示”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大班教學混于其中埋沒其間,轉為小組中得到“特別關注”的小組成員。
2.有趣的“互動式”教學仍需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讓“翻轉課堂”流于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絕不是解放教師勉強學生。[4]教師仍然是主導課堂的核心,課堂問題是教師課前圍繞知識點從學生“興趣”出發(fā)設置。
(三)勉之以恒:勉勵學生意志堅定的助推器
學生不僅要學習、感受、領悟相關知識點,在其成長成才的路上如何學會用所學指導所做,尤其面對瓶頸困難與挫折,能否自發(fā)克服困難、突破障礙,是認知轉化到行為不可或缺的素質。[5]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及組織上用心、細心、耐心。
1.開展實踐性的“意志培養(yǎng)”課后作業(yè)。在小組中開展的“尋找小組最佳人生態(tài)度的秘方”“講黨史小故事體會大理想”等課后拓展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拼搏奉獻的精神品質。
2.意志磨煉既要立大志又需從小事、身邊事做起。本學期在小組中開展了“21天好習慣養(yǎng)成法”等課后實踐作業(yè),引導學生著眼當下,立足當下,從身邊事做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四)導之以行: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的始發(fā)站
讓學生自覺把良好的素養(yǎng)作為其行動指南,行動又進一步鞏固認知、陶冶情感、磨煉意志,再次促進學生將素養(yǎng)指導自我行為。
1.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后要及時反饋。這里的反饋不僅包括小組內(nèi)部成員之間、小組與其他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還包括教師對學生及其所在小組的評價,特別是實踐學生自我的評價。
2.有條件的情況下,豐富“實踐教學”的方式。通過本次調(diào)查分析,最受學生喜歡的實踐方式包括微電影比賽、志愿者活動、參觀博物館或者紀念館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號)[EB/OL].(2018-04-26).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鄒宏秋.高品質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辯證邏輯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
[4]趙繼偉.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熱的冷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4).
[5]傅艷蕾.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3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