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芳
一、研究的緣起
2019年12月,我參加了一次語文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講的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一課。備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公開課展示過程順利,自我感覺良好。然而,正當我自鳴得意之時,聽課的權威人物——杭州市小學語文教研員、尊敬的劉榮華老師給了我當頭一棒——“這位老師課上得很努力,但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什么,她根本沒有落實?。倪@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堂失敗的課!”
語文要素?說實話,在備課的時候,這一點的確沒有引起我的關注。在劉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漸漸明白了我這堂課的問題出在哪兒了。原來,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閱讀教學重點是要落實“結合需求對信息及要點加以梳理和總結,提取核心內容”的標準,參照單元教學設置的目標要求,教學《古人談讀書》一課,應該讓學生對三則文言文進行信息梳理的練習。
這次課程的教學讓我產生了文言文教學的全新思路:在統(tǒng)編教材的文言文教學中,對于語文要素,該如何精準定位?又如何有效落實呢?于是,便有了本課題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一)小學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引入文言文的學習,從一冊一課到一冊兩課,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共編入文言文11課,共計16則文言文。
(二)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即對語文素養(yǎng)進行細分得到的基礎性要素,包括基礎知識、基礎語文能力、靈活的學習方法、正確的學習習慣、口語及協(xié)作練習等內容。
三、研究的內容
(一)對文言文教學中“語文要素”精準定位的研究
通過對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11課文言文課文課后習題的梳理,我發(fā)現(xiàn)有兩點要求不約而同:(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意。這充分說明熟讀成誦,結合注釋理解文言大意是文言文教學的必經之路,也是必須文文落實的“語文要素”。
不同之處在于,圍繞對文章的理解,高段較中段年級體現(xiàn)出一定的進階要求,其中就包括要關注單元語文要素并進行落實。對于文言文教學,要結合落實的單元“語文要素”,主要是指向單元閱讀訓練的要素,與習作訓練和口語交際訓練要素關聯(lián)較小。因此,為了精準定位單元“語文要素”,我通過下表羅列了統(tǒng)編教材中11課文言文所對應的單元閱讀訓練要素。
“由于古詩文的結構及語言都有特殊性,因此語文課程的編排就應該對人文主題進行融合,而不是完全緊密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教學中如果遇到一些不能和語文要素完全契合的,就不必強行去尋找聯(lián)系?!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楊祎研究員在古詩文編排及教學的相關指導資料中指出的。
因此,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在雙線組元教材之中,文言文是以嵌入式體現(xiàn)的,所以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與語文要素之間沒有必然的呼應要求。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勉強分析語文要素,必然會讓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在文言文教學中,尤其到了高段,對“語文要素”需要適度兼顧、適度而為、適可而止。
(二)對文言文教學中“語文要素”落實策略的研究
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來有效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從每一篇文言文的特點出發(fā),采取“一文一法”的教學策略來落實。
【例1】《古人談讀書》:借助表格梳理信息,把握要點。
本文開頭提到的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的教材訓練要求中提出,課文閱讀訓練的要素是梳理、總結文章主旨信息,提取課文重點。在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熟讀全文了解大意后,可讓學生根據以下表格梳理課文信息。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非常直觀地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充分把握三則文言文的內容要點,教學過程也由前面逐篇學習的“零碎”回歸到課文整體,可以說去碎片化教學有效落實了“梳理信息,把握要點”的單元語文要素。
基于以上的策略探究,我首先對《古人談讀書》的教學路線做了調整,優(yōu)化了教學流程的設計。改進教學設計后,我根據新的教學設計,在校本教研互動中進行了公開試教,同時接受了高段語文組老師的試聽和講評。
通過對《古人談讀書》前后兩次教學設計的比對,不難發(fā)現(xiàn),兩次教學設計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和第二環(huán)節(jié)基本相同,區(qū)別在于第三、第四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教學設計的第三環(huán)節(jié)為“讀懂要點”,第四環(huán)節(jié)是“讀出啟發(fā)”,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核心方式就是教師問,學生答,以學生熟悉的方式來總結每一則文言文的要點與學生受到的啟發(fā),教師提問瑣碎,而學生則主要是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回答,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得很被動。
第二次教學設計的第三環(huán)節(jié)和第四環(huán)節(jié)則均以表格形式來展示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梳理課文的習慣和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文言文被解讀得支離破碎,學生學得十分主動。
綜上所述,我發(fā)現(xiàn),第二次教學設計能依據單元“語文要素”——閱讀過程中應該關注關鍵詞和重要信息的提取,讓學生進行梳理信息的練習,學生學得靈動、扎實而有效。由此可見,精準定位“語文要素”進行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2】《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立足查閱信息,對課文的基本感情進行體會。
《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是統(tǒng)編教材之中的課文,課文設置在五年級上冊階段,在第四單元之中,是第二篇課文。其閱讀訓練要素是“立足資料,提取關鍵詞,感知課文主旨情感”。在落實過程中,可以這樣操作:課前,讓學生結合預設問題查找資料和信息。比如:(1)本文作者梁啟超是一個怎樣的人?(2)本文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3)本文是節(jié)選,那么原文是怎樣的?
教師應該對學生收集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進行預測,然后根據預測結果準備課程內容。在課堂之上,對學生收集資料的遺漏之處進行補充,指導學生在資料和課文中間找到連接點,從而更深入地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3】《兩小兒辯日》:嘗試辯論,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統(tǒng)編教材的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對事例闡述的方式和思路進行感受。這部分課文是對口語能力進行訓練,交際欄目為辯論。我們在表達看法的過程中,如果與他人意見相左,就可以基于辯論解決問題。《兩小兒辯日》也是該單元課文,由題目可知,該文章是兩個孩子的辯論,他們是根據實際的事例展開辯論的,所以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就應該與“語文要素”進行關聯(lián)。
首先,在對學生進行句子含義理解的指導中,應該突出“辯斗”一詞。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涸唬骸拔乙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碑攲W生通過自主誦讀感受到了“辯”的感覺之后,幫助學生基于實際的事例來佐證自己的看法。一兒曰:“日初出大如______ ,及日中則如______,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______,及其日中?______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當學生識別出對應的事實,完成辯論句子后,可以請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展開真正的辯論。這種方式不只真正幫助學生提升了語言能力,還能夠很精準地體現(xiàn)語文要素的內容。
四、研究效果
通過本研究的實施,我們對“語文要素”的認識更清晰了,同時,文言文教學也更高效了。當然,任何教學方式都不是完美的。文言文教學中,要靈活,既要重視“有效”教學,又要調動學生興趣,上得“有趣”,更要因材施教,靈活變通。更多、更優(yōu)化的文言文教學策略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