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麗
摘要:目的 觀察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影響。方法 將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6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13例,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與實驗組(13例,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診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自我護理水平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結論 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干預效果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
關鍵詞: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常規(guī)護理模式;青少年抑郁癥
抑郁癥患者以長期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喪失興趣為典型癥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自殺傾向[1]。目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以及心理疏導。抑郁癥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有關,家庭成員情緒反應與行為表現(xiàn)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預后效果。近幾年,醫(yī)學研究者基于抑郁癥發(fā)病病因,在臨床上提出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以提升抑郁癥患者干預效果[2~3]。本次研究為論證上述觀點,比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26例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以及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6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13例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其中男(n=7)、女(n=6);年齡區(qū)間為:18~23歲、平均(20.42±1.42)歲病程/平均病程為:1個月~8個月,(4.22±0.11)個月。對照組13例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其中男(n=7)、女(n=6);年齡區(qū)間為:19~22歲、平均(20.41±1.44)歲;病程/平均病程為:1個月~8個月,(4.21±0.14)個月。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齡、平均病程等基礎資料均對研究無顯著影響(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本次研究對象均持續(xù)情緒低落,面對學習、生活喪失興趣,結合抑郁自評量(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均超過50分,均確診抑郁癥。(2)本次研究對象在本次研究正式實施前征得患者及其家屬、醫(yī)學倫理會同意。
排除標準:(1)排除非首次抑郁癥入院就診患者。(2)排除合并其他心理疾病、認知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3)排除無法正常言語交流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結合醫(yī)囑,指導患者掌握抗抑郁藥物用藥方法,并遵照醫(yī)囑定期入院復診。(2)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聆聽患者的傾訴,給予患者言語安撫,鼓勵患者換位思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持身心舒暢;同時鼓勵患者積極開展散步、慢跑等戶外活動,以保持愉悅的心情。(3)護理人員囑患者在日常飲食中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鮮果蔬以保證膳食平衡。
實驗組行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并將他們視為一個整體,構建舒適的干預環(huán)境,在開展談話交流的過程中避免有其他人員存在,通過重溫家庭照片以提升家庭感;而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請患者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與患者家屬溝通,結合抑郁癥專家講座視頻資料,向患者家屬科普抑郁癥形成原因、治療方法以及危害,從而提升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促使患者家屬積極配合相關護理干預的實施。(2)家庭監(jiān)護。該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要求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通過陪伴以及言語鼓勵等方式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患者家屬在落實監(jiān)聽監(jiān)護的過程中應態(tài)度溫和、注意措辭,避免應用譏諷以及不耐煩的語氣與患者溝通,并多與患者討論其以往感興趣的事物。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診療依從性,借助Houpt行為量表評估患者依從性。該量表1~6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診療依從性越高。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水平改善情況,ESCA量表0~172分,隨著評分的提升,患者自我護理水平也隨之提升。該量表共包括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等四項維度,四項維度滿分分別為32分、24分、48分以及68分。
(3)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總有效率,借助SDS量表評估患者治療依從性。該量表總分在1~80分,其中50分為臨界值,低于50分表示不抑郁,50~59分為輕度抑郁,60~69分為中度抑郁,70~80分為高度抑郁。若患者治療后SDS量表得分低于50分,為顯效;若SDS量表得分在50~59分為顯效;若SDS量表得分超過60分為無效。總有效率等于顯效例數(shù)與有效例數(shù)相加所得和占總受檢例數(shù)百分率。
(4)比較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在兩組患者完成護理干預后,請本人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自0~10分進行評價。0~3分、4~6分以及7~10分分別為不滿意、較滿意以及滿意,其中滿意度等于較滿意以及滿意例數(shù)相加所得和占總受檢例數(shù)百分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21.0版本軟件處理結果中相關數(shù)據(jù),(±s)用t驗證,(%)用χ2驗證。P<0.05表示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后診療依從性
與干預前相比,兩組患者干預后Houpt行為量表得分均升高;此外,實驗組患者該量表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2.2 自我護理水平
與干預前相比,兩組患者干預后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等四項維度以及總分與干預前相比均提升;此外,實驗組患者干預后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等四項維度以及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2.3 治療效果
實驗組患者對臨床治療效果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2.4 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
實驗組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干預效果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3討論
抑郁癥近些年正逐漸發(fā)展為青少年常見精神疾病,該病病程長,復發(fā)率高,若患者未及時接受系統(tǒng)治療,可對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經(jīng)濟負擔。常規(guī)護理干預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主要落實臨床給藥以及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工作,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少[4~5]。近些年,臨床研究顯示,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抑郁癥患者疾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支持與關愛有助于患者獲取情感的寄托,從而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6]。以家庭為主護理干預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先通過家庭照片創(chuàng)建和諧、友善的家庭環(huán)境,而后對患者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結合青少年抑郁癥臨床研究,使患者家屬認識到自身對患者心理造成的影響,引導患者家屬積極投入到患者疾病診療監(jiān)護工作中?;颊呒覍俣嗯惆榛颊撸⒁罁?jù)患者心理訴求對自主行為進行改進,從而為患者創(chuàng)建和諧友善的環(huán)境[7~10]。
冷明俊[10]臨床研究顯示,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 88.46%,顯著高于對照組,其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護理后診療依從性以及自我護理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滿意度均比對照組高。由此可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護理中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可促使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疾病診療中,從而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從而提升診療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護理中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臨床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春珍,劉美紅.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8,28(35):28.
[2] 高藝元,謝曉芳,王巧麗.以家庭為中心的產(chǎn)科護理模式對高齡二胎妊娠婦女產(chǎn)后抑郁的應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9):24-25.
[3] 彭銀群,周靜,楊艷. 以家庭為中心的協(xié)同護理結合音樂療法對預防產(chǎn)后抑郁的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28(1):115-116.
[4] 姚仙萍,余憲章.以家庭為中心的優(yōu)質(zhì)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1,31(3):151.
[5] 喻紅.以家庭為中心的優(yōu)質(zhì)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3):272-274.
[6] 謝紅芬,王桂梅,胡啟梅,等.以家庭為中心的協(xié)同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照顧者家庭負擔及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6):662-667.
[7] 王橘盈.以家庭為中心的優(yōu)質(zhì)護理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學,2022,46(2):215-216,219.
[8] 曲海濤.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效果觀察[J].安徽醫(yī)藥,2019,23(7):1404-1407.
[9] 冷明俊.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30(2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