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
所謂跨界教學,就是一種學科之間的融合、聯(lián)動和交互、滲透的教學形態(tài)。《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應密切關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以作文訓練《留住春天》為例,談談跨界教學。
一、跨界美術課,加深學生對春天的視覺記憶
學生寫作必須基于其生活積累和體驗,作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生活實踐聯(lián)動。在指導學生寫作《留住春天》時,筆者根據學情,巧妙地將美術攝影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筆者發(fā)布寫作任務指令后,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使用手機或專業(yè)相機,在野外、公園、小區(qū)等地抓拍自己認為最能體現(xiàn)晚春特點的人、事、景、物等;如果學生認為某些獨具晚春特征的景、物不易于靜態(tài)表現(xiàn),也可以錄制視頻片段。學生第一次接受這樣的寫作任務指令,興致很高,紛紛表示一定要拍攝出最能體現(xiàn)晚春特征的作品。
雙休日后的周一,學生紛紛提交攝影作品,部分學生還在家長的幫助下將攝影作品制作成美篇作品,給每一幅照片配上生動的文字說明。上課伊始,筆者首先將自己拍攝的攝影作品,以及從學生作品中精選出來的40余幅作品在教學一體機上一一呈現(xiàn)出來;接著,筆者先解說自己所選景物及選擇的原因,再讓多名學生簡要解說他們的攝影作品,并說明“為什么這些作品最能體現(xiàn)晚春的特征”;然后,筆者引導其他學生對這些照片進行評判,從取景、構圖、景物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哪些照片最能體現(xiàn)晚春的特點。
學生評述后,筆者引導:“4月份已經是晚春時節(jié),在這個時節(jié),花、草、樹木等形態(tài)是什么樣的?河水、陽光又是什么樣的?人們的穿著打扮及活動有哪些特點?我們在選景時,應該關注這些特點。比如,晚春時節(jié),大部分花兒都在凋謝,有的已經完全凋謝,我們拍照時就應該突出那些即將凋殘的花兒,或拍出一地的落紅,這才是晚春該有的樣子,不宜特寫一朵還未開始凋謝的花兒;拍攝人物時,應該拍出晚春臨近夏天的季節(jié)特點,如拍攝年輕人穿襯衫、短袖、T恤、裙子等,不宜拍攝還穿著較厚衣服的老年人……”筆者的話引發(fā)了學生的熱烈討論。學生余維瀚說:“每個季節(jié)都有多個階段,如果細心觀察,我們就能看出它們的細微差別,就能拍攝出符合季節(jié)特征的照片或視頻?!秉S子軒接著說:“攝影要抓住景物的季節(jié)特點,寫《留住春天》也應該抓住晚春景物的季節(jié)特點?!眲⒂衩费a充道:“寫景類的作文應該像攝影一樣,突出景物特點才能讓讀者信服?!蓖ㄟ^這樣的比較鑒賞,學生對晚春時節(jié)的人、事、景、物的特點就有了具體、直觀的印象。
二、跨界音樂課,豐富學生對春天的聽覺印象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可以跨越時空,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在指導學生寫作《留住春天》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全面感受春天之美,不僅要引導學生從視覺上感受春天,還應該從聽覺上感知春天。
基于此認識,筆者邀請音樂教師在學生寫作前舉辦了一場以“聆聽晚春的聲音”為主題的班級音樂會,旨在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晚春”,聆聽晚春的聲音,從晚春的聲音里捕捉晚春的特點。為讓班級音樂會起到最佳效果,筆者提前讓學生聆聽他們喜愛的有關春天的歌曲和輕音樂,并把自己聆聽音樂的感受寫成片段。
班級音樂會開始,音樂教師播放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春天》第二樂章以及《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學生聽完后,音樂教師請學生回答“從兩首樂曲中聽出了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能說出諸如鳥兒鳴叫、溪水潺潺之類的答案。音樂教師再次播放兩首樂曲,在播放過程中,音樂教師不時提示:“你聽到風聲了嗎?”“你看到水面的波紋沒有?”“你聽到鳥兒撲棱翅膀的聲音沒有?”學生一邊聆聽,一邊聽音樂教師解說,很快就融入樂曲中了,甚至有學生說“我聽到了黃鸝鳴叫的聲音”“我看到了水面上有大樹的倒影”“我聽出了花兒落下的聲音”。在音樂教師的點撥、提示下,學生對晚春景物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看到學生如此投入,音樂教師在教室中的屏幕上播放了著名歌手龍舟拍攝的MV《春暮花落雨》:粉紅的花瓣紛紛落下,楊柳隨風飄拂,清清的流水潺潺流淌,悠閑的年輕人穿著鮮艷的夏裝,三三兩兩地漫步于林蔭大道……這樣唯美的畫面與學生即將寫作的《留住春天》高度契合。學生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著唯美的晚春風景,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
這場班級音樂會僅用了20分鐘,但學生已經通過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掌握了“寫景,必須從不同角度對景物特點進行描述”這一寫法。當然,跨學科教學一定要有學科專業(yè)背景支持,不同學科的專業(yè)教師可以相互配合,讓學科融合教學取得更顯著的效益。
三、跨界信息科技課,讓春天更生動
信息技術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讓教學更生動、直觀,還可以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在指導學生寫作《留住春天》時,筆者借助信息科技課進行跨界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基于前期攝影、音樂的跨界教學素材,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信息技術剪切、編輯相關的視頻和照片,并用文字解說這些攝影作品,再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作為解說的背景音樂,最后將這些素材制作成美篇作品。為此,筆者還為學生提供了一組作品題目,供學生參考或借鑒,如“聆聽暮春的聲音”“挽留春天”“晚春的原野”“發(fā)生在暮春的故事”“春夏之交的色彩”“定格暮春”“暮春的生活氣息”等。
第三學習小組的組員選擇了“聆聽暮春的聲音”這個作品題目,他們制作美篇作品時,將春天鳥兒鳴唱的聲音、風搖枝頭的聲音、雨落屋檐的滴答之聲、淺溪潺潺的聲音、蛙鼓蟲鳴的聲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突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聲音特點。會彈鋼琴的組員精心挑選并彈奏了鋼琴曲《如詩般寧靜》,作為美篇作品的背景音樂。這首曲子的氛圍和主題與《留住春天》高度吻合,使學生在欣賞該美篇作品時如癡如醉。第五學習小組自行命制美篇作品題目“暮春的希望”,所選照片及背景音樂都緊扣題目,突出了暮春時節(jié)的勃勃生機,表現(xiàn)出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尤其是作品中的六個小朋友手牽著手向著陽光行走的照片,格外清新、明媚,給人以滿滿的希望。
經歷以上學習過程后,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對晚春時節(jié)的人、事、景、物的特點也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進入寫作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再抓耳撓腮,不再眉頭緊皺,而是洋洋灑灑地寫起來。從學生習作來看,這次作文訓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絕大多數(shù)學生寫出了晚春的特點,抒發(fā)了對晚春的挽留之情。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