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法對陜北窯洞生土民居進行研究,從陜北窯洞保護與發(fā)展的必要性著手展開分析,然后從存在安全隱患、排水系統(tǒng)缺失、空氣流通較差、保護和宣傳力度不夠等方面闡述了陜北窯洞的現狀,并且嘗試提出完善窯洞內部體系、構建科學的排水系統(tǒng)、打造現代化新型窯洞、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宣傳窯洞文化等相應的創(chuàng)新保護策略,探析了打造特色旅游、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和酒產業(yè)的發(fā)展路徑,旨在推動陜北窯洞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煥發(fā)生機。
關鍵詞:陜北窯洞;生土民居;保護策略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窯洞民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猿人脫離巢居而“仿獸穴居”的時期。在長達上百萬年的時間里,其主要經歷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和半穴居、窯洞民居三個歷史階段。結合各方面的資料綜合研判,人工穴居最早形成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考古資料記載,陜西的平梁鎮(zhèn)曾發(fā)現一件三棱大尖狀器,是一種挖掘土的工具。這個石器出現在五六十萬年以前,由此推測那時的人類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黃土洞穴了。隨著社會發(fā)展進程的不斷加快,歷史上曾先后出現了大量的木結構建筑、磚瓦建筑等,但是窯洞歷經了漫長的演變一直沿用至今。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窯洞民居最終成為人們在居住方面的最佳選擇。
陜西的窯洞主要分布在陜北地區(qū)。其中,延安窯洞因其特殊的政治和歷史原因經常作為陜北窯洞的代表。陜北窯洞主要分布在陜北高原上,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陜北高原充分體現了我國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黃土層較厚,但是長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溝壑縱橫。因此,陜北靠山靠崖式的窯洞居多。我們所能看到的現存的窯洞,從建筑布局和設計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窯洞三大類。窯洞的主體部分由窯頂、窯臉、檐墻、后墻、窯壁組成,人們一般會根據經濟能力和實際需求選擇建造單孔窯或者多孔窯。在古代,陜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窯洞,以便他們日常居住和生產生活。
一、陜北窯洞保護與發(fā)展的必要性
(一)屬于彌足珍貴的建筑文化
2011年,陜北窯洞的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可以說,陜北窯洞是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產物,它不僅僅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瑰寶。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這種獨特的生土建筑文化更需要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起陜北窯洞,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落后”,因此在新時代打破人們對于“窯洞即貧窮”的慣性思維是非常必要的。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盡力改善生土民居的周邊環(huán)境,完善窯洞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使人們學會欣賞這件從自然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品”,同時積極了解窯洞的歷史,總結歸納窯洞營造的經驗,為我國建筑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二)滿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全球不少城市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城市病”。其中,自然資源短缺、環(huán)境過度污染、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問題尤其突出。這樣的現狀促使越來越多建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將目光投向了窯洞建筑和生土民居。窯洞是一種節(jié)能節(jié)地型民居。陜北有著非常豐富的黃土資源,而生土這種特殊的建筑材料健康環(huán)保、綠色無毒、經濟實惠,它的使用可以節(jié)省出購買其他建筑材料的開支。窯洞大多是采用自建的方式建造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節(jié)約大量的勞動力和運輸成本,所以窯洞的造價成本很低。窯洞的構架占地面積小,可以減少占用的耕地。而廢棄的土墻在使用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化學元素,會形成肥力,在拆除后經過平整處理還可以繼續(xù)作耕地之用。因此,探索開發(fā)地殼淺層空間,打造新型“現代穴居”,是符合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的,是可以造福人類的。
二、陜北窯洞的現狀
(一)存在安全隱患
就自然條件而言,陜北窯洞地處黃土高原,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而陜北地區(qū)的濕陷性黃土顆粒細膩,土質較為疏松。受暴雨影響,旱澇、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fā)生,水土流失嚴重,使得整個窯洞群都存在遇水坍塌等較大的安全隱患。有的窯洞未進行科學合理的勘測就隨意選址,加上平時的使用耗損,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裂縫、掉土塊或塌陷等現象。通過社會走訪得出的調查結果顯示,因窯洞坍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二)排水系統(tǒng)缺失
由于陜北窯洞的建造需要就地取材,地形地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窯洞的選址。居民一般都選取相對有利的地勢進行挖掘,導致窯洞的布局靈活但較為分散,不利于整體規(guī)劃,缺乏科學的排水系統(tǒng)。這一問題在雨季顯得尤為突出,急需解決。降雨量多的時候,由于排水不暢,窯洞頂部會滲透大量雨水。同時,如果室內生活用水處理不當,也會使?jié)裣菪渣S土失去承載力,造成主體地基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此外,對于下沉式的窯洞來說,還容易出現雨水倒灌的情況。以上情況都會不同程度地損壞窯洞,甚至會造成窯洞的坍塌。
(三)空氣流通較差
受力學原理的影響,我們所能看到的現存的窯洞基本上都是拱形結構,倚山倚崖而建,多是一門三窯洞或者一門二窗,窯洞里面很深,寬度較窄。這種特殊的結構設計使窯洞內空間較封閉。窯洞之所以“冬暖夏涼”,是因為其墻體厚實,有助于保持室內恒溫。由于光照不足,濕度相對較大,空氣流通較差,窯洞內部的土炕大都是臨窗口的。此外,陜北窯洞的內部采用居住和廚房一體化的設計,做飯產生的油煙不易排出,會造成衣服串味、沾染油漬等問題,使得人們的居住舒適度大打折扣。
(四)保護宣傳力度不夠
為了深入了解人們對陜北窯洞的認識程度,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共回收115份樣本。調查對象主要為陜西的高校學生和部分社會人員。調查結果顯示,其中73%的人對陜北窯洞的了解只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10%的人表示不了解,15%的人表示比較了解,只有2%的人實際居住過陜北窯洞。從問卷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哪怕是陜西本土的年輕群體都對陜北窯洞嚴重缺乏認知,更何況我國幅員遼闊,東西跨度大、南北差異大,所以黃土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對陜北窯洞的了解只會更少。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當地對陜北窯洞的保護和宣傳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人們對窯洞民居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不夠重視,仍處于被動接受窯洞文化的狀態(tài)。因此,很多陜北窯洞并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而是遭到廢棄,使用價值不斷降低。
三、陜北窯洞的創(chuàng)新保護策略
(一)完善窯洞內部體系
窯洞內部的完善首先要從安全性入手,進行加固修復。例如,針對窯洞出現的裂縫、掉土塊等問題,可以通過在窯洞內部加固一層鋼筋混凝土的方式對其進行改善,然后對墻體進行粉刷裝修,并且鋪設地板磚,保持地面的干凈整潔。針對光照不足、采光差的問題,可以將窯洞的門窗全部改造成落地式的鋼化玻璃門窗,增加采光面積并做好照明設計。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光照強、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這份饋贈,采用光伏發(fā)電,既經濟實惠又綠色環(huán)保。針對空氣流通差的問題,可以在室內設置新風系統(tǒng),實現窯洞內部空氣的科學對流,使居民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也能享受流動的新鮮空氣。
(二)構建科學的排水系統(tǒng)
針對窯洞外部的改善,最重要的是解決排水問題,要重點處理好窯洞頂部、地基四周,以及生活用水方面的排水工作,構建科學的排水系統(tǒng),減輕雨季給窯洞帶來的安全隱患。首先,可以在窯洞頂部增設防水層,鋪設流水瓦,并且在房頂四周抹上混凝土,根據地形條件增加排水明溝或暗溝,以及多埋設下水管道,防止雨水的下滲和倒灌。其次,在室內生活用水方面,要做好防水和排泄工作,通過合理規(guī)劃做到干濕區(qū)分離。衛(wèi)生間和廚房的水最容易濺到墻壁,所以這些地方應該增加不同高度的防水墻,同時可以在窯洞的外墻壁上貼瓷磚,這樣既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增加窯洞的美感。還可以在地面鋪設吸水磚,將窯洞與水完全隔離。最后,要完善窯洞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窯洞進行合理布局,定期全面檢修窯洞內外部的電路和水路,保證窯洞能夠擁有便利的水源和充足的照明。
(三)打造現代化新型窯洞
首先,要嚴格將人畜的生活區(qū)域劃分開,增強居民的安全衛(wèi)生意識,保持空氣暢通,避免細菌的傳播和病毒感染。其次,要嚴格將人居區(qū)域和廚房區(qū)域劃分開,增設排煙系統(tǒng),安裝抽油煙機,徹底解決衣物、家具上的油漬和串味等問題。最后,要注重將居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需求相結合,增加健身和娛樂空間,對窯洞內部原有的特色土炕進行設計改造。例如,可以在土炕周圍畫上陜北著名的炕圍畫??粐嫎O具地方代表性和觀賞性,內容選材豐富,包括人物、山水、蟲魚、鳥獸等,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此外,還可以在門框等地方雕刻花紋,在窗戶上張貼具有陜北特色的剪紙窗花,以及在室內擺放現代化的家具電器,徹底改變窯洞“土里土氣”的形象,使窯洞的面貌煥然一新。
(四)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宣傳窯洞文化
在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至關重要。首先,可以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經營微信公眾號和網絡直播等方式增加陜北窯洞的曝光率,提高其知名度。這兩種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投入成本小且不受時空的限制,常常會吸引大批觀眾。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強對窯洞文化的保護,并且發(fā)放專項經費推動窯洞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例如,可以舉辦窯洞畫展、拍攝窯洞專題紀錄片。相關媒體及工作人員也應加強對輿論的正確引導,促進人們對陜北窯洞認知的轉變。最后,應該促進窯洞文化的數字化傳承,這樣既能達到直觀再現窯洞文化的效果,又不會占用過多的實體空間。相關人員可以利用VRP、Photoshop、AutoCAD等軟件,通過收集實地考察記錄、窯洞內部的全景掃描、史書記載等相關資料,創(chuàng)建數字化的虛擬場景,將窯洞的全貌和整個建造過程通過三維立體模型進行真實再現,使人們能夠多角度直觀地感受窯洞魅力。同時,相關人員應嘗試建立系統(tǒng)化的電子數據庫,幫助解決陜北窯洞現存的一些具體問題,促進窯洞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四、陜北窯洞的發(fā)展路徑
第一,打造特色旅游。陜北窯洞是陜北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黃土高原上的這些明珠正在逐漸消亡,窯洞文化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一方面,陜北是我國著名的紅色革命圣地,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不勝枚舉,旅游資源豐富,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開發(fā)規(guī)劃旅游路線,打造城市名片,創(chuàng)作以走進歷史為主題的大型歌舞劇,以及組織深刻動人的革命故事會演出,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另一方面,相關人員應結合現代人的懷舊和鄉(xiāng)土情懷,發(fā)展第三產業(yè),對窯洞群進行整體規(guī)劃,將現存的閑置窯洞改建成窯洞賓館,打造特色農家樂,推出洋芋擦擦、陜北油糕、羊雜碎、豬灌腸等特色美食,以及陜北民歌、大秧歌、打腰鼓、踩高蹺等精品民俗演出。當地人還可以聯(lián)系陜北土特產加工廠家進行土特產的選品進貨,在農家樂進行售賣,把陜北的狗頭棗、黃米、爐饃等特產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給游客提供“旅游、餐飲、住宿、購物”一站式服務,使游客擁有別樣的鄉(xiāng)村體驗。
第二,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拓寬增收渠道。相關部門應豐富窯洞的使用功能,對大量的廢窯和棄窯進行整修和改造,用來發(fā)展食用菌產業(yè)和酒產業(yè)。得益于冬暖夏涼的先天優(yōu)勢,窯洞內部的溫度和相對濕度都極易控制,便于菌類的生長。而正所謂好酒需要“三分釀、七分藏”,窯洞內的恒溫也非常適合酒的儲藏。食用菌產業(yè)和酒產業(yè)的投入產出比很高,如果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專項補貼,建設專業(yè)的菌類加工廠和造酒產業(yè)園區(qū),掌握核心菌類培育和酒類釀造技術,將是一項不錯的惠民工程,同時也能夠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增加就業(yè)崗位,提高居民收入。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可以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對陜北窯洞進行合理開發(fā),如將窯洞打造成博物館、飯店、銀行、商店等,并且在其中增加醫(yī)療、教育等設施,使其成為新型鄉(xiāng)村經濟文化中心。
五、結語
陜北窯洞是中國建筑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拱形設計更是“天圓地方”思想的重要體現,包含了人民追求發(fā)展、安定和諧的美好寓意。對保護和發(fā)展陜北窯洞的研究符合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制定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策略,解決陜北窯洞當下面臨的問題,并對陜北窯洞的未來發(fā)展路徑進行探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陜北窯洞這顆黃土高原上的明珠會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侯繼堯,任志遠,周培南,等.窯洞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2]周鈺.藏族傳統(tǒng)建筑的數字化傳承[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5.
[3]程玲,李禹辰.陜北窯洞建筑的發(fā)展與變遷[J].中國地名,2019(10):60.
[4]董薷,段煉孺.陜北窯洞民居的保護與發(fā)展探究[J].山西建筑,2017(35):7-9.
作者簡介:
王玉萍,中國計量大學義烏研究生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華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