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東明
摘? 要:英語繪本和故事閱讀是小學階段重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故事閱讀教學方面卻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學生從中低年級進入到高年級后,閱讀也從字母、單詞和句子逐漸過渡到語篇和故事中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沒有相應的閱讀策略,則很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閱讀,形成閱讀技巧和能力。因此,在故事教學過程中,通過恰當的精讀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形成英語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精讀策略;繪本故事教學;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精讀
精讀就是通過分析文本的情節(jié)、詞匯、結構或觀點等,對文本的細節(jié)和模式進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分析,以此來教會學生閱讀策略的一種閱讀過程。
二、為什么要做精讀
現代著名散文家秦牧主張讀書要學會“牛嚼”和“鯨吞”?!蚌L吞”當然是指大量泛讀,而“牛嚼”就是精讀。泛讀可以拓寬知識面,廣泛地涉獵知識。而精讀是要對文本的語言、結構、內容、方法進行分析和琢磨,是以掌握閱讀方法、發(fā)展閱讀能力、理解文章內容為目的的閱讀方法。同時一節(jié)繪本故事閱讀教學課中,也往往會看到多種教學策略的并用,以此來實現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常用的精讀策略與案例分析
(一)Summarizing(概括)
概括(Summarizing)這個閱讀能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到了高年級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在閱讀了大段文本后需要高度提煉出文本的大意。概括有別于復述,簡單地說,概括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文本的重點內容。例如筆者在講授冀教版六年級上冊Lesson6 “The Ugly Duckling”時,在讀前環(huán)節(jié),問孩子:Do you know this story?What is it about?(你們聽過這個故事嗎?它講了什么內容?)這就是一個概括類的問題,這樣的概括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故事的內容,培養(yǎng)孩子概括語言的能力。
(二)Predicting(做預測)
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根據故事中的相關信息對故事未來的發(fā)展做出合理的推測。預測(Predicting)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對書中將要發(fā)生的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猜測。
預測可以作為一個熱身的讀前活動,問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他們在說什么?你覺得他要做什么?你覺得故事會說什么?為什么?
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在翻到新的一頁前停頓問孩子或把文字讀給孩子問:你覺得后面會發(fā)生什么?你的預測是什么?為什么?
例如,筆者在講授冀教版六年級英語上冊Lesson6 “The Ugly Duckling”時,在讀前活動中,先利用兩張相似的農場圖片讓孩子找不同,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孩子們通過火眼金睛,發(fā)現其中一張照片上有一窩蛋,然后這里設置了一個猜測:Whose eggs are they?(猜一猜窩里的蛋有可能會是誰的呢?)孩子通過做預測,引起了極大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性思維,取得了不錯的課堂效果。
(三)Genre Identification(鑒別文本類型)
判斷文本的類別在初高中階段使用較多,在小學階段使用較少。鑒別文本就是讓孩子從文中找出線索,并解釋如何判定文本的類別:
(1)這個文本是虛構類的還是非虛構類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2)這個文本是什么類型的?(是故事,說明文還是詩歌……)
(四)Sensory Imaging(感官描述)
讓孩子學會用常見的五種感官來描述他們看到、聽到、嘗到、聞到以及在閱讀故事中感覺到的東西。通過使用感覺來描述,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和故事的氛圍等等。這也有助于他們進行推斷。
1. 在閱讀中,請圈出這些內容:
我看到了…… (I see...)
我聽到了…… (I hear...)
我聞到了…… (I smell...)
我摸到了…… (I touch...)
我嘗到了…… (I taste...)
2. 這里我感覺(覺得/認為)……
(五)Compare and Contrast(比較和對比)
孩子在故事閱讀過程中還可以對文本的故事背景、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和對比,從而加深對人物和情節(jié)的理解。韋恩圖(Venn Diagram)就是使用比較和對比(Compare and Contrast)策略時常用的一種可視化圖表。例如,筆者在講授冀教版六年級英語上冊Lesson6 The Ugly Duckling時,讓學生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哪一個故事和《丑小鴨》這個故事是相似的,有的同學一下子就想到了灰姑娘,接著筆者問道: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Ugly Duckling and Cinderella?孩子們開動腦筋,發(fā)散思維,一起總結出了兩個故事兩位主人公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種兩個故事對比的形式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深化了孩子的思維,開闊了學生視野,加強了文本的深度,給課堂打開了另一個維度的窗戶。
(六)Inferring(做出推斷)
做出推斷(Inferring)就是讓孩子根據文本的內容進行推斷,并解釋這樣推斷的理由。同時,需要他們從文本中找到可靠的證據來佐證這個觀點。
(1)我知道/推斷……
(2)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
(七)Categorizing(信息分類)
信息分類(Categorizing)就是對文本信息和細節(jié)進行分類,學生能夠理解不同幾組信息之間的異同。通過將相似的物品或內容分組,使得文本條理更加清晰,內容更加清楚,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文本的內容。
(八)Text Structure(文本結構)
文本結構(Text Structure)可以讓孩子學會識別和繪制文本結構,包括比較與對比、問題與解決、時間順序、原因與結果等等。在一個文本中,可能有不止一種結構。理清文本結構,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整體的把握和學習。
(1)這篇文章的結構是什么?
(2)哪些線索讓你確定這個結構?
(3)請用一個合適的圖表來描述它的結構。
(九)Questioning(學生提問)
學生提出問題,會幫助他們建立故事表層和深層次之間的聯系,同時問題可以是五花八門的。學生通常習慣了被教師提問,輪到自己要提問的時候,常常不知道問什么。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和鍛煉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通常可以使用5個W,1個H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問。例如,筆者在講授冀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Lesson6 “The Ugly Duckling”時,在故事第一部分的讀中環(huán)節(jié),就使用了5W1H的方法引導孩子進行了提問:Can you ask a question?(你能就文本提問嗎?可以使用這些疑問詞開始你的問題)
孩子好奇心強,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很多問題上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通過設置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提高孩子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英語的熱情,他們也經常能在這個問答環(huán)節(jié)提出非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一節(jié)故事閱讀課中,往往是多種精讀策略并用,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學習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選擇和運用恰當的閱讀技巧和精讀策略,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形成英文的可理解性輸入,使得文本內容由淺入深,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結,從而培養(yǎng)孩子深入思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陸琰. 小學英語分級閱讀的教學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學),2021(06):39-40.
[2]任婷婷. 分級閱讀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 華夏教師,2020(12):44-45.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