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潔
摘 要:元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歷史上較長時間分裂割據(jù)的狀態(tài),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進一步加強,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與發(fā)展。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受到推崇,中原傳統(tǒng)的禮儀典章制度廣泛實施,城市建設(shè)啟用唐宋制度,先進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推廣到北部邊疆地區(qū),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活躍,手工業(yè)快速發(fā)展,門類眾多,金屬冶煉、紡織業(yè)、制瓷業(yè)空前興盛。文化和科技取得較大成就,東西文化交流通暢,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眾多外國使者、商人等都到達這里,出現(xiàn)了多民族、語言、文化、宗教共存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在文物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文化交流;融合;元代器物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7-0017-03
元代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中外交流頻繁,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成就蜚聲海外,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一個高潮時期。元代沿襲唐宋以來的官府手工業(yè)機構(gòu),其中,中央少府監(jiān)所屬的文思院,仍“掌金銀犀玉工巧之物”,擁有數(shù)十所作坊,專供朝廷所需,民間金銀作坊繼宋以來繼續(xù)發(fā)展,涌現(xiàn)了一批能工巧匠。在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頻繁,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活躍,文化和科技取得較大成就,東西文化交流通暢,草原絲綢之路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本文選取幾件內(nèi)蒙古出土的元代文物正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
元代器物上較為突出的是龍鳳紋的使用。龍鳳紋樣圖案在中原漢族長期使用。但在蒙古貴族的服飾、生活用具等物品上也大量采用龍紋、雙龍紋、云龍紋、龍鳳紋等圖案和紋樣,這體現(xiàn)了蒙古族同中原漢族一樣,以龍鳳紋樣作為至高無上的標志。
龍鳳紋鏤雕金馬鞍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墓葬出土的龍鳳紋鏤雕金馬鞍,由前后鞍橋、前后鞍翅組成,通體采用鏤雕工藝,其工藝難度極高。整套馬鞍飾用了雙龍、單龍、飛鳳等貴族最高等級的裝飾圖案,顯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貴的身份地位。①
馬是北方游牧民族日常生活和游獵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他們對馬具的制作十分重視,而且特別考究。蒙古族習慣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zhuǎn)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及遷徙。為此,蒙古貴族對黃金白銀十分推崇。這套龍鳳紋鏤雕金馬鞍造型紋飾相當考究,既有西方金銀器的鏤雕技術(shù)工藝又有中國傳統(tǒng)的龍鳳紋圖案,運用對稱布局手法,是中西藝術(shù)元素結(jié)合的精美作品。
皇元敕賜壽公之碑 出土于元上都東北角大龍光華嚴寺遺址的皇元敕賜壽公之碑,碑首以漢白玉雕刻而成,上方龍身肢體圓渾有力,龍身軀細長,采用了線雕、高浮雕的技法,彰顯了龍的靈動飄逸,立體感極強。碑首中央以小篆題額“皇元敕賜大司徒筠軒長老壽公之碑”,該碑碑身已無。
在1941年出版的《上都——蒙古多倫諾爾元代城址調(diào)查》一書中,記載了在華嚴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螭首、龜趺等,更重要的是在皇城之南發(fā)現(xiàn)了“皇元敕賜壽公之碑”②的碑額部分。據(jù)考證,大龍光華嚴寺的第六代主持“惟壽”便是碑額上所提到的“壽公”。③因此,這塊碑額便成為印證華嚴寺遺址所在的證據(jù)?!盎试焚n”指皇帝親自下令賜碑刻,“壽公”被加封“大司徒”表明墓主人可能生前擔任“大司徒”一職領(lǐng)太常寺,或為作為重臣的加官封號沒有實職,這都足以說明墓主人“惟壽”顯赫的身份和地位。
關(guān)于墓主人“惟壽”其人,文獻記載較少,但是從與元統(tǒng)治者交往甚密的禪宗僧人印簡、子聰(劉秉忠)、至溫等人的記載來看,他們都是通過佛法教化統(tǒng)治者以漢法治國安民。石碑首的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了元統(tǒng)治者對漢文化的吸納,特別是對漢地佛教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由于受游牧文化的影響,元代瓷器因器型較大、胎體厚重,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外。蒙古族與中原漢地的交往中,文化上產(chǎn)生了融合出新的時代特色。
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出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太平莊鄉(xiāng)白塔村附近一座古城遺址的窖藏中。④這件香爐器形渾厚凝重,頸部堆貼麒麟紋,腹部飾有獸面和鋪首銜紋環(huán),雙魚耳,通體施天青釉,高達42.7厘米。香爐正面相對的兩只麒麟之間有一題記,“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明確記載了香爐的燒造時間,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件有確切紀年款的元代鈞窯瓷器。像這樣的大型鈞窯香爐在元代瓷器中并不多見,而大件器物的燒造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大型器物要避免胎裂、變形、沒有一定的工藝水平,是很難做到的,這件香爐堪稱已發(fā)現(xiàn)的鈞窯瓷器之最。
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產(chǎn)品種類眾多,其中以鈞釉瓷器最具特色、影響深遠。其制作工藝精湛,質(zhì)量優(yōu)秀,尤其是它突破了青釉的傳統(tǒng)色調(diào),燒制出天藍色釉,并成功地燒出高溫銅紅釉,使天藍色與銅紅釉錯綜掩映,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紋樣上,麒麟紋屬元代瓷器新出現(xiàn)的題材。⑤麒麟是中國傳統(tǒng)瑞獸,此種動物形狀似鹿,頭上長角,身上有鱗,古人以此作為吉祥的象征,常有“鱗趾呈祥”之說。獸首銜環(huán),商周銅飾上早已有之。它是獸面紋樣的一種,有多種造型,嘴下銜一環(huán),多用于鑲嵌在門上的裝飾。鋪首作裝飾,以作避禍求福之用。
造型上,由于受到游牧風格的影響,呈現(xiàn)出胎體厚重、器形高大的特點,裝飾也出現(xiàn)了層次多、畫面滿、紋樣繁縟的特點,這也是區(qū)別于其他不同時代的顯著標志。
香爐出土地白塔村附近的這座古城,即遼時期豐州城故址。城內(nèi)西北隅現(xiàn)存有遼時期建筑的樓閣式磚塔一座,即著名的“萬部華嚴經(jīng)塔”,通稱“白塔”,金元兩代繼續(xù)沿用。⑥從其出土地點來看,香爐是此塔內(nèi)供器。窖藏內(nèi)同時出土的還有鈞窯鏤空帶座摩羯耳瓶1對,應(yīng)該是與香爐同時擺放在佛前的一組供器,屬“三供”(香爐1件,花瓶2件),這種組合自元代開始多見,逐漸成為常見的陶瓷供佛器形式。⑦
青釉荷葉蓋罐 出土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集寧路古城的青釉荷葉蓋罐,罐體圓渾飽滿,配有酷似荷葉造型的罐蓋,蓋上以荷葉柄為蓋鈕,器身整體呈荷葉脈凸出瓜棱狀,造型優(yōu)美,形象逼真。這種造型在金元代廣為流傳。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龍泉窯荷葉蓋罐中體積最大的,是元代龍泉窯中的精品。
荷葉蓋罐多見于元代。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鈞窯都有生產(chǎn),存世數(shù)量也比較多。其中以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的荷葉蓋罐質(zhì)量最高,體積也最大,并承襲宋代風格并加以變化,更注重紋樣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增添了像生元素,整體風格更為活潑。荷者,蓮也。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幾乎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以蓮紋做裝飾的器物出現(xiàn),宋代周敦頤的名作《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更是廣為傳頌。蓋做成荷葉形,應(yīng)該是宋元代人們對荷花喜愛的體現(xiàn),這類紋樣、造型在當時的器物上非常流行,成為一種文化風尚。⑧
荷葉蓋罐出土于集寧路古城,它位于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土城子村,蒙古草原的南部邊緣,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結(jié)合地帶,正處于元代的“腹里”行中書省、陜西行省的北部邊緣地帶,是嶺北行省及漠北各大城市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紐帶。正是自身所處的這種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古城出土的大量瓷器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⑨
格里芬紋織錦被面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集寧路遺址出土的格里芬紋織錦被面,在橢圓形花瓣邊團窠內(nèi)裝飾S形鷹首獅身格里芬,以龜背紋為地。邊框外飾一周纏枝牡丹紋。這批窖藏絲織品中,有一件提花績上有繁體墨書的“集寧路達魯花赤總管府”等字跡,說明它們與集寧路的達魯花赤有關(guān)。⑩
格里芬是希臘神話中一種鷹頭獅身有翼神獸。它是元代絲織品中具有外來文化特征的題材之一,起源于兩河流域,跨越了千年歷史和廣袤的歐亞大陸來到中國,成為元代絲織品中受人喜愛的主題,在歐洲、印度、歐亞草原和中國,都可以看到這一藝術(shù)形象。元代絲織品中的格里芬形象非常豐富,有帶翼獅、人面獅身、鷹首羊身、豹身等形象。最早的格里芬均為單個出現(xiàn),成對出現(xiàn)且相背回首而立的對格里芬最早出現(xiàn)在12世紀上半葉的伊斯蘭文化絲織品中。11被面中的纏枝牡丹紋是也元代織物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一個圖案,寓意富貴綿延。牡丹花自唐代流行開來就已經(jīng)被冠上富貴的象征,與不同的祥瑞組合形成不同的諧音有不同的美好寓意。龜背紋雖然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紋樣,其發(fā)展卻得益于西方文化的影響。龜背紋于唐代開始流行,元代織錦上數(shù)量開始增多,主要用于裝飾的底紋。也有人認為將元代紡織品中的龜背紋做底紋是受伊斯蘭風格的影響。12
格里芬紋絲織被面,尚剛和林梅村都認為這類的錦是由伊斯蘭織工織造,和中國工匠一同從事絲織品生產(chǎn),從而制造出了富有多元文化因素的絲織品。
文物是歷史的足跡,它以點滴的形式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13-14世紀,不同族群在今內(nèi)蒙古地區(qū)雜居、融合,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這里相知、相遇,使這里成為不同文化匯集、民族交往的重要平臺。這些凝聚著多元文化因素的金銀器、瓷器等文物,是研究這一地區(qū)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珍貴實物資料。希望能通過這幾件元代文物——這一文明的載體,可以感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真諦。
——————————
注 釋:
①丁勇,德力格爾.蘇尼特左旗恩格爾河的元代墓葬[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02).
②東亞考古學會.上都——蒙古多倫諾爾元代城址調(diào)查[J].東亞考古學會,1941.
③野上俊靜.元上都的佛教[J].佛教史學,1950(02).
④李作智.呼和浩特市東郊出土的幾件元代瓷器[J].文物.1977(05).
⑤劉蘭華,張南南.中國古代陶瓷紋飾[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⑥李逸友.內(nèi)蒙古城址概說[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86.
⑦張婧文.元明清組合式陶瓷供佛器研究[J].中原文物,2017(05).
⑧李鈺.宋元瓷器中的荷葉蓋罐[J].東方博物,2015(03).
⑨陳永志.內(nèi)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出土瓷器概述[A].內(nèi)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⑩潘行榮.元集寧路故城出土的窖藏絲織物及其他[J].文物,1979(08).
11趙立波,張烈.元代絲織品中的格里芬圖像研究[J].裝飾.2018(07).
12董波.明代絲綢龜背紋來源探析[J].絲綢,2013(08).
參考文獻:
〔1〕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卷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薄音湖.蒙古史詞典(古代卷)[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
〔3〕齊木德道爾吉.天之驕子(蒙古族)[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4〕魏堅.元上都[M].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8.
〔5〕陳高華.張帆.劉曉.元代文化史[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6〕袁桷.清容居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馮寶,魏堅.元上都宗教建筑布局的考古學觀察[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06).
〔8〕何漢男.石碑的來歷[J]文博,1991(02).
〔9〕寶音德力根.內(nèi)蒙古通史·第三卷(蒙元代的內(nèi)蒙古地區(qū))[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10〕劉迎勝.元統(tǒng)二年(1334)朝廷收還田產(chǎn)事件研究——國家與貴族、寺院爭奪土地斗爭的背后.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C].2012.
〔11〕馬昇.中國出土壁畫全集(山西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2〕潘行榮.元集寧路故城出土的窖藏絲織物及其他[J].文物,1979(08).
〔13〕趙立波,張烈.元代絲織品中的格里芬圖像研究[J].裝飾,2018(07).
(責任編輯 孫國軍)
Factors of Cultural Exchange in Some Cultural Relics of the Yuan Dynasty
LI YONG-jie
(Inner Mongolia Museum ,Bachlor of Arts, Museologist,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ended the fragmentation and chaos that had existed for a long period in history.?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has been consolidated and developed. During this period, Confucianism was highlypraised and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ordinances system of Central Plains was widely implemented.Meanwhile, the Tang and Song systems were put into use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dvanced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re extended to the northern frontiers.The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s flourishing, the commodity economy is active, the fast-growing handicraft industries present numerous categories, and metal smelting, textile and porcelain industries are unprecedented flourishing. Diplomatic envoys and merchants from many nations came to here, and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coexistence of many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cultures and religions.?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reflected in cultural relics.
Keywords: Cultural Exchange; Fusion; The Yuan Dynasty Cultural Re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