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鈺
《童年的水墨畫》這篇課文由兒童詩人張繼樓寫的《溪邊》《江上》《林中》三首小詩組成。基于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想象力發(fā)展實際和預學情況,筆者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展開想象,理解詩中難懂的句子,感悟童年生活的快樂;能讀出詩句中快樂的情感”,并設置了以下兩個學習目標。①“說疑解惑”——“我”能說說自己讀不懂的句子,還能說說理解方法。②“想象朗讀”——“我”能說說自己的想象,并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為此,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句式支架:“讀了第 ???句話,我仿佛看到了 ?????,聽到了 ????????,感受到了 ??????,請聽我有感情地朗讀?!?/p>
目標①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突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理解難懂詞句的方法”的教學重點;目標②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想象、感悟畫面,讀出童年生活的快樂,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設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融合。
后續(xù)教學中,筆者采取了以下點撥策略。
一是把握真實學情,精選點撥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刪繁就簡,抓住重點詞句,精選點撥點,引導學生理解、品析詩句,體會詩的感情。例如,第一次教學《溪邊》時,筆者抓住“染”“綠玉帶”“蹦跳”和“人影給溪水染綠了”四個點點撥。實踐后,筆者只保留了“人影給溪水染綠了”一點,又增加了“撲騰一聲”和“水葫蘆”這兩點。增加對“撲騰一聲”的點撥,是因為筆者在檢查學生預學情況時,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釣魚的經(jīng)驗,對“撲騰一聲”是什么聲音眾說紛紜;增加對“水葫蘆”的點撥,是因為學生基本沒有野外戲水的經(jīng)驗,對水葫蘆這種植物不了解,所以體會不到這種比喻的妙處,以及它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二是明確點撥方式,得義更得法。以對學生理解“撲騰一聲”的引導為例,筆者分四步點撥。①讓學生思考“撲騰一聲”是什么聲音。一名學生聯(lián)系下文“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發(fā)現(xiàn)“撲騰一聲”是魚兒上鉤后破水而出的聲音。筆者順勢點明學法:聯(lián)系上下文是理解難懂句子的好方法。②采訪釣過魚的學生,問他們“魚兒上鉤后破水而出的一瞬間是什么聲音”。學生明確“撲騰一聲?!惫P者順勢點明學法:結合生活經(jīng)驗也是理解難懂句子的好方法。③追蹤采訪,問學生“魚兒上鉤后,你起魚的動作是慢還是快,為什么”。一名學生說:“快,因為好不容易等到魚兒上鉤,要快點將它收到岸上來?!惫P者引導:“孩子起魚的動作多么輕快敏捷呀!帶著這種感覺讀一讀‘撲騰一聲”。④深入采訪,問學生“釣到魚后心情怎樣,為什么”。學生回答“激動”“開心”后,筆者點撥“是呀,收獲了,孩子又是多么開心呀!”并引導學生再讀“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讀出這句話中飽含的快樂。這樣的點撥由詞到句,把理解內容、品詞析句、學法指導和有感情地朗讀有機融合,使學生在讀中得義,更習得了多元的學習方法。
教學后面兩首小詩時,筆者沒有采用詳細解讀《溪邊》詩句內容的做法,而是以《溪邊》為例子,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和示范,即實踐學習目標統(tǒng)領下的“說疑解惑”和“想象朗讀”。在學習過程中,筆者強化了對“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等理解難懂句子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并注重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用讀《溪邊》的方法,合作學習《江上》。這樣,學生學習第三首小詩《林中》時,教師就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了。
(作者單位:襄陽市??悼h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