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圍繞閱讀主題收錄了大量的同主題文章,不僅為學生拓展課堂所學知識提供了幫助,而且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范文?!罢Z文主題學習”背景下的主題寫作課,通常以課內(nèi)及叢書配套的多篇文章引入,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通過對這幾篇文章寫作共性的分析,提取契合學生寫作實際的寫作元素,打開寫作思路,習得寫作技法。下面,筆者以教材文本《背影》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老海棠樹》《月是故鄉(xiāng)明》的閱讀教學為例,談?wù)劇凹那橛谖铩边@一寫法的提煉與運用。
一、讀類文,提煉寫作元素
“寄情于物”指將抽象的情思凝聚在某一具體的形象上,讓這一具體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并貫穿全文,使作者的情思附著在這一具體的形象上。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寄情于物”寫法的典型代表,作者將“背影”作為寄托情感之物,將抽象的情思具象化,使之“言之有物”而非“空洞無物”。文章詳寫了“背影”,作者把“背影”作為情感的凝聚點、父愛的象征物,巧妙地表現(xiàn)了深切的父愛,使讀者既能從父親的“背影”里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又能從中理解父愛的普遍意義,從而領(lǐng)悟文章深厚的意蘊。
《背影》一文的主題及選材貼近學生生活,結(jié)構(gòu)規(guī)范,明暗線索清晰,詳略安排得當,情感真摯樸實,“寄情于物”的寫法自然,是學生讀寫共生的極佳范本。在寫作指導課上,筆者將《背影》的“寄情于物”這一寫作元素作為寫作指導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學習寫作。然后,筆者出示了“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史鐵生的《老海棠樹》和季羨林的《月是故鄉(xiāng)明》,幫助學生印證“寄情于物”寫法的妙處:這兩篇文章均運用了“寄情于物”的寫法,兩文的情感分別是親情和思鄉(xiāng)情,所寄情之物均為自然景物。這兩篇文章的主題選擇、材料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思路、語言風格與《背影》異曲同工,都非常貼近學生生活與寫作實際,學生易于模仿和借鑒。
二、巧分解,細化寫作元素
對于初中生而言,“寄情于物”是一個概念性很強的寫作元素,如果不進行細化或分解,學生只能獲得概念上的意義,不利于學生在寫作中遷移、運用。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寄情于物”這一寫法在文章中的具體運用策略進行了分析。
1.“物”“我”相融,關(guān)涉獨特體驗
在構(gòu)思選材與情感抒發(fā)方面,寄情之“物”的選擇必須與個人獨特的情感體驗相關(guān),且符合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
如史鐵生的《老海棠樹》,在作者的記憶中,奶奶、老海棠樹與作者的童年是不能分開的,春日滿樹繁花,奶奶糊紙袋,“我”唱歌,夏天枝繁葉茂,奶奶補花,“我”與奶奶斗嘴……老海棠樹寄寓了奶奶自食其力、熱愛勞動的精神,寄寓了“我”對奶奶的思念與痛悔。老海棠樹出現(xiàn)在史鐵生回憶奶奶的所有畫面中,與史鐵生對奶奶的思念、痛悔之情密不可分,老海棠樹就是作者精心選擇的寄情之“物”。
在《月是故鄉(xiāng)明》一文中,季羨林寫故鄉(xiāng)明月沒有山的陪襯,卻有小葦坑之水的映襯,描繪了作者兒時在月光映照下于小葦坑旁玩耍、撿鴨蛋的往事,作者將故鄉(xiāng)月亮與自己背井離鄉(xiāng)、漂泊天涯時見到的月亮進行對比,“故鄉(xiāng)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是作者永遠忘不掉的“小月亮”。季羨林所描摹的故鄉(xiāng)月,沒有攝人心魄之美,沒有與眾不同之異,卻有著個人獨特的兒時回憶與情感。葦坑中的“小月亮”也是作者精心選擇的寄情之“物”。
2.線索貫穿,以“物”串聯(lián)全文
在文章結(jié)構(gòu)方面,作者寄情之“物”應(yīng)串聯(lián)起全文的事件與情感?!拔铩弊鳛樨灤┤牡木€索,需要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
《背影》全文四次提及“背影”,開頭即寫“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詳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寫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第四次為文末點題,“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樣寫,“背影”就貫穿了全文,將幾件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老海棠樹》開篇即點題,“要種一棵海棠,紀念奶奶”,接著以時間為序,分別描繪了奶奶與老海棠樹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溫暖畫面。“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樹的影子里張望”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末奶奶逝去,“老海棠樹也便隨之轟然飄去”,深化了奶奶與老海棠樹的緊密聯(lián)系。
3.細致描摹,物象傳神寄情
在語言描寫方面,“寄情于物”類的文章應(yīng)關(guān)注“物”的描摹,通過生動、細膩的描寫,讓“物”立體起來,更好地寄托作者的情感。
朱自清對父親背影的描摹情真意切,被譽為“歷久傳誦而感人至深”之文,其語言并不華麗,但貴在真誠質(zhì)樸。作者首先以“黑”“深青”等形容詞描寫父親衣著,接著用“蹣跚”“探”“攀”“縮”“傾”等精準的動詞細膩描摹父親努力的模樣,以特寫手法將父親的背影形象定格下來,最后以“流淚”的情感反應(yīng)烘托背影,深深感動了讀者。
《月是故鄉(xiāng)明》中,季羨林對故鄉(xiāng)月的直接描摹并不多,文章主要通過抑揚和對比手法抒發(fā)作者對故鄉(xiāng)月的獨特情感。作者首先寫故鄉(xiāng)月沒有古詩文中山的陪襯,故鄉(xiāng)水沒有洞庭湖“八月湖水平”的氣派,文末卻寫世界各地風光旖旎、平沙無垠、碧波萬頃等環(huán)境中的月亮都不及自己故鄉(xiāng)的“小月亮”,正是這個沒什么特別之處的“小月亮”讓作者永遠難忘,更顯作者思鄉(xiāng)之切。
4.“物”“情”合一,融真情于物象
在情感抒發(fā)方面,“寄情于物”類文章所寄之“情”與所托之“物”應(yīng)合而為一,寫作者在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時應(yīng)積極、主動地將二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
《月是故鄉(xiāng)明》中,作者首先以心理感受間接突出對月亮的情感,如“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樂不可支”“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作者的情感被凸顯出來。其次,作者在直接抒情的語言中不斷提及“故鄉(xiāng)”和“月亮”這兩個關(guān)鍵詞,如“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里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等句。作者在抒發(fā)情感時,緊緊扣住月亮與故鄉(xiāng),讓思鄉(xiāng)之情有了“月亮”這一實體承載,更直觀可感、真實動人。
《背影》的作者雖未直接言明對父親的復雜情感,但開篇即以“最不能忘記”形容父親的“背影”,而且這“背影”在后文中出現(xiàn)在“晶瑩的淚光”中,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里”,文章末句“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飽含深情。作者的情感克制而內(nèi)斂。作者并不直接抒情,而將情感寄托在對“背影”的描繪和感受之中,這正是“寄情于物”類文章能感人至深的原因。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高級中學教育集團觀瀾校區(qū))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