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怡
內(nèi)容摘要:中國傳統(tǒng)園林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其造園手法豐富巧妙,別具匠心。記載、闡釋傳統(tǒng)園林的中國園林文獻中包含大量造園相關的科技知識,在英譯過程中,這些科技知識應當被予以重視,并實現(xiàn)有效解讀。本文以《說園》雙語本為研究對象,分析譯文如何通過對科技信息的準確理解和充分表達來再現(xiàn)中國園林文獻中的科技知識,以期能為此類文獻的英譯及中國傳統(tǒng)園林在西方世界的有效傳播提供參考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中國園林文獻 科技翻譯 理解與表達 《說園》
中國園林在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別樹一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藝術成就,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可謂是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瑰寶,研究價值不可忽視。在三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有許多記錄和說明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文獻應運而生,其涵具的造園科技知識是當代人理解傳統(tǒng)園林藝術必不可少的來源,也對現(xiàn)代風景園林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中國文化逐漸走向世界的今天,傳統(tǒng)園林文獻的譯介應當?shù)玫阶銐蛑匾暋T谟⒆g過程中,對傳統(tǒng)園林科技知識的理解與表達關系到中國能否向西方國家展示真實、細致的傳統(tǒng)園林造園體系,本文以陳從周先生所著《說園》為研究對象,分析譯文如何向西方讀者再現(xiàn)原文科技信息,呈現(xiàn)中國園林造園之匠心,從而為傳統(tǒng)園林藝術在海外的有效傳播提供參考。
一.《說園》簡介
《說園》是中國園林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李振宇 2010:9),在1984年首次出版,作者是著名古建筑專家、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全書共分五個章節(jié),即《說園》《續(xù)說園》《說園三》《說園四》《說園五》。作為一部經(jīng)典的中國園林文獻,《說園》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造園技藝和觀景方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對園林的組景、動靜觀、疊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有獨到精辟的見解(賈崗 1991:33)。并且,陳先生在書中注重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進行闡釋,故此書“既是對中國園林的認識論,也是指導實踐的造園理論”(李振宇 2010:9),讀之既能對話傳統(tǒng)園林的藝術理念,又能學習造園技藝的一招一式。
書中,陳先生通過文字傳遞自己的園林學術思想,為讀者詳細介紹專業(yè)的造園和觀景方法。通過對園林科技知識進行拆解和剖析,非專業(yè)讀者亦能逐步習得原汁原味的中國式造園方法,建立體系化的中國傳統(tǒng)園林概念。在英譯時,譯者必須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文內(nèi)所涉及的園林科技信息進行準確傳達,避免造成歧義,產(chǎn)生錯誤。
自1984年《說園》中英雙語本出版后,此書影響甚廣,不僅在同濟大學廣受歡迎,在國內(nèi)外也備受關注,相繼被譯為數(shù)國文字,將陳先生眼中的中國園林造園法式帶到了西方世界。2017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說園》(典藏版)雙語本,由毛心一等譯者負責翻譯與審校。其譯文與1984年版相較,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詞句調(diào)整,雖整體翻譯風格不變,但表述與原文造園知識更為貼近,故本文選取此版本作為研究對象。
二.《說園》譯本中科技知識的理解與表達
陳先生在《說園》中運用散文式的語言介紹各方面的造園科技知識,從空間分隔到修樓筑亭,從疊山理水到花木栽植,從高低俯仰到移步換景,無不深入淺出,言之有物。與傳統(tǒng)的技術型科技文有所不同,《說園》通過畫理、詩理等類比造園之理,避免了晦澀枯燥的閱讀體驗,再將動靜、大小、曲直、虛實等概念與具體的造園策略結(jié)合起來,形成理論敘述的特征。(王魯民 2010:11)這樣,讀者能更容易理解其中呈現(xiàn)的科技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英譯《說園》時,譯者可以在科技信息傳遞的準確性方面降低要求。相反,正因為文本的語言有明顯的文學性,譯者更要保證文本的科技信息被充分、正確地傳達,否則文本的科技性就會被文學性覆蓋,成為完完全全的文學作品,那么作為中國園林文獻經(jīng)典的《說園》在傳播我國園林造園藝術方面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譯出準確、充分、專業(yè)的譯文,譯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翻譯功底和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底蘊(李海軍、彭勁松 2006:44),在翻譯過程中做到準確理解科技知識、充分傳達科技知識,《說園》的譯本充分體現(xiàn)了這兩點。
1.準確理解科技知識
科技翻譯以傳達科技信息為目的,譯文的準確性是衡量科技翻譯質(zhì)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標準。(李海軍、彭勁松 2006:44)而中國園林文獻英譯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園林的造園科技知識,為準確翻譯文本中的科技內(nèi)容,譯者首先必須準確理解原文,即正確理解原文每個詞語、單句的確切含義,理清每句話的結(jié)構(gòu)、語境及邏輯關系。(秦志紅 2001:15)《說園》中有許多對園林布景的闡述,譯者需要將字面意思與專業(yè)知識相結(jié)合,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正確理解,進行有效翻譯。
例1:網(wǎng)師園以水為中心,殿春簃一院雖無水,西南角鑿冷泉,貫通全員水脈,有此一眼,絕處逢生,終不脫題。(陳從周 2017:20)
譯文:Wangshi Yuan is designed around a pool. There are no natural waters in Dianchun Yi, yet at its southwest corner there is a cool fountain, which links together all of the waterways in the garden and thus gives it life. (陳從周 2017:21)
這句話詳細描述了網(wǎng)師園的水景布置,通常在傳統(tǒng)園林的布局中,水池是在自然水系的基礎上加以建造,成為全園等核心景觀。網(wǎng)師園更是充分運用了以“水”為脈,貫通全園的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殿春簃的“無水”,譯者并沒有簡單翻譯為“no water”,而是添加了修飾詞,譯為“no natural water”,突出陳先生想表達的是殿春簃這一院中缺乏天然之水系,進而需進一步人工鑿泉。須知傳統(tǒng)園林追求“雖由人造,宛自天開”,自然與人工的結(jié)合本就是傳統(tǒng)園林的慣用手段,添加“natural”一詞即反映譯者對小院和網(wǎng)師園水系屬性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園林水景營造方法的充分理解。
例2:園林空間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變化,以有限面積,造無垠空間。(陳從周 2017:22,26)
譯文:The more densely a garden is laid out, the more sense of room it creates and the more changes it makes, thus giving an impression of boundless space within a limited area. (陳從周 2017:23)
本例句意在解釋園林空間的分隔變換,園林藝術是在有限之空間造無限之觀感,因此園林空間以精致、緊湊為妙,以平闊、空洞為欠佳。為取得良好的游園觀景體驗,造園者往往會通過曲折的游線安排、分散的建筑設置等,在大空間內(nèi)也營造出令人驚喜的可賞之景,使游園者感到園中風景目不暇接,精彩紛呈,不可盡觀,故而有“大”之感油然而生。但此處如果譯者不能正確理解“分隔”的具體含義,僅僅譯為“divide”,則會產(chǎn)生前后文的矛盾,讓讀者無法理解“小”空間卻有“大”感受的原因。結(jié)合專業(yè)知識,譯者對其進行解釋,即通過緊湊的布局設置來改變空間體驗感,實現(xiàn)對原文所述造園手法的準確理解。
例3:拙政園玉蘭堂后的古樹枯死,今雖補植,終失全貌。(陳從周 2017:28)
譯文:The old tree behind the Magnolia Hall in Zhuozheng Yuan withered and has been replaced by a new one now, but the former balance was lost forever. (陳從周 2017:29)
這句話以拙政園古樹的案例來論證上文所說,園林中小至一樹的修建,片石的移動都會影響整園的風景布局。拙政園小院的古樹枯死后,園林管理者為維護園景,重新栽植新樹,但新樹的形貌姿態(tài)不可能與古樹一模一樣,因此在院落空間內(nèi)就會形成新的景致,改變游者全部的感官體驗,從而打破原來造園者構(gòu)園的平衡感,使小院風景不再,此乃句末“終失全貌”的意思。如果譯者不能充分理解此處信息的含義,僅按字面翻譯,讀者會誤以為是新樹的姿態(tài)不佳,也就無法理解作者意圖表達的園林要素和空間布局的緊密聯(lián)系。此處譯為“the former balance was lost”,是對園景要素安排以及對景致平衡感追求的正確理解。
2.充分傳達科技知識
在準確理解科技知識的基礎之上,譯者還需注意,充分挖掘出文本的內(nèi)涵。由于《說園》是科技性與文學性相結(jié)合的作品,翻譯科技信息時往往不能僅根據(jù)字面直譯,否則譯文表達會不充分,就會產(chǎn)生“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之感,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負擔。(李海軍、彭勁松 2006:45)通過調(diào)動自身的科學知識和文學素養(yǎng),譯者可以通過精心措辭,努力實現(xiàn)譯文的正確性和可讀性。(王振平 2006:38)在《說園》譯本中,譯者采取意譯的方法,對模糊的科技信息及科技術語進行了充分解釋。
例4: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運用,曲直自如。(陳從周 2017:20)
譯文:In Chinese gardens the winding and the straight are relative in sense. The winding exists within the straight and vice versa. They should appear to co-exist naturall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陳從周 2017:21)
此案例中,作者以辯證視角來論述園林設計中曲直結(jié)合的理念和手法。中文善用對比詞,如“虛實相生”“大小相宜”“明暗結(jié)合”等手法常見于園林文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造園技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這也為造園科技知識也蒙上了一層思辨和玄妙的色彩。但作為向讀者介紹造園技術的園林文獻作品,其譯本應清晰、充分地表述科技信息,而非故弄玄虛或者模糊帶過,否則譯文就失去了意義。這里原文的表述如“靈活”“自如”等,對西方讀者來講是十分模糊的,究竟如何才謂之“靈活”和“自如”呢?譯者隨即給出了具體的做法,即曲與直共存,兩者結(jié)合運用,互為補充,這就為西方讀者充分解讀了傳統(tǒng)造園的手法,實現(xiàn)了有效的科技信息傳達。
例5:園外之景與園內(nèi)之景對比成趣,互相呼應,相地之妙,技見于斯。(陳從周 2017:52)
譯文:The scenery outside and inside the garden contras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forming a wonderful picture. Artistry and craftsmanship are employed in its selection of location and creation. (陳從周 2017:53)
作為介紹造園科技知識的文本,《說園》含有不少園林景觀術語。翻譯科技文獻的目的是要把科技知識傳達給讀者,這就要求所用的語言形式,特別是含有科技內(nèi)容的術語應力求簡明,準確無誤(馬清海 1997:27-28),有時還可根據(jù)詞義和上下文邏輯,進行意譯,將術語內(nèi)涵傳達給讀者。
本例句中,“相地”是園林學的專用術語,英譯是“site investigation”,意思是對園址進行現(xiàn)場踏勘,對地形、水系、土壤等條件進行綜合評價后規(guī)劃園林選址設計。此處作者討論利用園林所處的區(qū)位優(yōu)勢來綜合園內(nèi)外景色的做法,故譯者對術語進行意譯,充分釋放其內(nèi)涵,即基于園林的位置來進行園景設計,能夠讓讀者完全明白造景的具體方法和高明之處。
例6:北京圓明園,我說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園內(nèi)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園,終成“萬園之園”。 (陳從周 2017:20)
譯文:Yuanming Yuan in Beijing is set around a lake and against the Western Hills. It naturally encompasses the lake and the Western Hills, and has become “the garden of gardens”. (陳從周 2017:21)
此句闡釋園林在因地制宜思想指導下發(fā)掘地理區(qū)位特點進行布局規(guī)劃,以營造景觀特色的做法。以北京圓明園為例,園內(nèi)水域開闊且景觀價值良好,西部背靠高山,古代筑園先輩巧妙利用這兩點,使用“借景”手法,成就“福海遙望西山”這一“對景”,塑就千古佳話。此處“因水成景”意為圓明園圍繞福海分成三部分園景,“借景西山”即利用園外高山襯為內(nèi)院的背景,在游園視線上實現(xiàn)跨空間的組景效果。
譯文沒有將“借景”這一術語直譯為“borrowing scenery”,因為對于不具備專業(yè)背景的大眾讀者而言,他們對“借景”這種化他景為自身所用的專業(yè)手法、對山水相映成趣的呼應之美感到困惑,無法明白“借”的具體含義,并且“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五種形式”(封云 2003:10),分辨也較為繁瑣,若一味直譯,會為西方讀者增添不必要的閱讀障礙。但西方讀者可以理解利用地貌山勢來繞湖布景、靠山筑園這一本質(zhì)方法,所以此處譯者進行意譯,解釋此處組織空間的具體做法,即合理借用園林和自然山水的地理區(qū)位關系來置園,既免去西方讀者對“borrowing scenery”一詞的疑惑,又符合科技翻譯的簡明原則。方位介詞“around”準確表述圓明園三部圍繞福海而建的格局,“against”則闡明圓明園背靠西山而建的區(qū)位特點,簡明描述了園、水、山三者的關系,讓讀者感受到空間布局的巧妙構(gòu)思和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別具匠心,充分傳達了科技信息。
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是我國古代科技中的經(jīng)典,其中蘊含的造園科技知識極具價值,能夠促進現(xiàn)代園林景觀的發(fā)展。記載造園知識的中國園林文獻是傳播造園藝術的重要載體,為讓西方讀者理解真正的、系統(tǒng)的中國園林造園技藝,譯者對文內(nèi)造園知識的解讀和傳達至關重要?!墩f園》的英譯本體現(xiàn)了譯者對造園科技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充分傳達,這一思路或許可以為園林文獻的有效譯介提供參考,有助于向西方世界展示更真實、更全面的中國園林藝術。
參考文獻
[1]陳從周.說園(典藏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
[2]封云.相地因借——中國園林的造園之法[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12.
[3]賈崗.造園的哲學——讀陳從周《說園》[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1):33-35.
[4]李海軍,彭勁松.專業(yè)知識:科技翻譯的瓶頸[J].中國科技翻譯,2006(3):11-12.
[5]李振宇.我所難忘的5本書——紀念陳從周先生逝世10周年[J].中國園林,2010(4):9-10.
[6]馬清海.試論科技翻譯的標準和科技術語的翻譯原則[J].中國翻譯,1997(1):28-29.
[7]秦志紅.科技英語翻譯理解與表達的特點[J].中國科技翻譯,2001(1):15-18.
[8]王魯民.情境與論說——《園冶》與《說園》比讀初議[J].中國園林,2010(4):11-12.
[9]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體與翻譯[J].上海翻譯,2006(2):35-38.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