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新作文? ?執(zhí)行/清揚
當(dāng)桌上的四菜一湯、一盅兩件變成八九大碗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年來了。
一盅兩件,是廣東人的茶樓日常;四菜一湯,是北方人的好客招待。餐盤數(shù)量代表著中國人對于這桌宴席的重視程度。
大年三十最重要的儀式感,來自年夜飯。家家戶戶早早備起年貨,在這一餐拿出十八般武藝,就為了張羅出一桌屬于自己家的年味。年夜飯是宴,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頂級的宴。一年一度的家宴,傳承著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與信仰。
年夜飯,是春節(jié)習(xí)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講究寓意。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有計)、魚(年年有余)、蠔豉(好市)、發(fā)菜(發(fā)財)、腐竹(富足)、蓮藕(聰明)、生菜(生財)、生蒜(會計算)、臘腸(長長久久)、年糕(年高)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可以說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主食大集合:
綿延千年的一往情深
“年夜飯”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漢武帝統(tǒng)一了歷法,正月初一的春節(jié)由此名正言順,散落在各地的民間習(xí)俗,也逐漸向一家人的聚餐靠攏。最早的年夜飯,僅圍繞著“稻、黍、稷、麥、菽、苽”六谷烹飪。張岱在《夜航船》里說的“漢高祖做漢餅,金日磾做胡餅”,說的不過是這些試圖變著花樣翻新的主食。
農(nóng)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底色,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節(jié)日吃食,大多是主食,如清明節(jié)的青團,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臘八節(jié)的粥。年夜飯的主食便是北方的餃子和南方的湯圓。北方初一吃餃子,立冬吃餃子。家庭聚餐吃餃子,迎來送往還是餃子。除了餃子,還有餛飩、長面、元宵等等。南方的年夜飯除了象征年年有余的一條頭尾完整的魚,必不可少的就是湯圓,象征團團圓圓。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除夕夜,餃子要在十二點以前包好,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此時正是子時,農(nóng)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取其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
吃餃子的習(xí)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在唐代,吃餃子的習(xí)慣已經(jīng)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qū)了,明清時已相當(dāng)盛行。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jié)束了混沌狀態(tài),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長面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湯圓
又名湯團、浮元子,在南方比較普遍。將糯米搓成圓形,再放入鍋里煮食,寓意團團圓圓。湯圓或元宵,都是以軟滑潔白的糯米粉,包著豆沙、花生醬、芝麻糊……牙齒舌尖碰到清淡柔軟的湯圓皮,一口咬下,卻是滿嘴的濃香糯甜,在寒冷的冬天里,有說不清的幸福感。
▼年糕
春節(jié)食年糕的風(fēng)俗,興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寓意著人們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
按照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食俗各不相同: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dāng)?shù)靥赜械摹案瘓A”。
▲南北來比拼:
縱橫萬里的百家滋味
年夜飯上,自然會有些必備的主菜,這主菜,天南地北,各地不同。
重慶的年夜飯上,會有一盤燒白,江蘇則是滾圓碩大的紅燒獅子頭。山西、陜西的蒸花饃,五彩繽紛地堆滿熱炕頭,東北的冰天雪地,則是熱騰騰的小雞燉蘑菇和殺豬菜。湖南的剁椒魚頭,常常用青紅剁辣椒堆出兩邊的濃烈,而福建是一鍋名貴海鮮大集合的佛跳墻。上海漂漂亮亮的扣三絲、湖北人童年記憶中的魚糕、山東人最放心不下的酥鍋、廣東人必不可少的盆菜……年夜飯幾乎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餐桌美味,千里迢迢、風(fēng)塵仆仆,一年來的辛苦與奔波,都在年夜飯中得到安慰。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是北方人天生對“年”的期待
說起北方人的年夜飯桌,怎么都離不開“大”!容器大、菜量大,這種“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精神在年夜飯的餐桌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辛苦了一年,要拿出來最好的東西,犒勞自己。
▼殺豬菜丨東北人的節(jié)日狂歡
一望無際的松嫩平原、肥沃的黑土地,農(nóng)耕和畜牧成就了物產(chǎn)豐饒的東北大地。血腸、紅燒肉、手撕肉、豬肉燉粉條、鹽水肝、酸菜汆白肉……東北人用最美味的制作方法致敬生活。
整個正月里,人們都沉浸在吃殺豬菜的喜悅中。
▼酥鍋丨山東人的北方版“佛跳墻”
作為“闖關(guān)東”的故鄉(xiāng),山東人在愛吃燉菜這件事情上和東北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這次鍋里的材料,有些豪橫。
酥鍋是山東人年夜飯桌上的常青樹。以豬蹄兒、海帶、白菜、五花肉、藕、魚等為原材料,按照比例放入砂鍋中,只用黃酒和調(diào)料進行燉煮,不加一滴水,在漫長的等待中,醞釀出時間賜予的美味。
▼花饃丨餃子之外的主食半邊天
以小麥為主要作物的北方,就算是餃子,也搶不走個大味美有嚼勁的饅頭的地位。春節(jié)時,饅頭升級成了“花饃”,換上了各色的新衣服。
膠東人民開始熱火朝天蒸起了“棗餑餑”,個頭比臉大,用棗盤出了各種造型,還帶著甜甜的味道。山西人對花饃的熱愛更是令人咋舌,各種造型比生日蛋糕還要復(fù)雜,簡直是藝術(shù)品。超大個的花饃在團圓的飯桌上被瓜分,一家人吃一個大饅頭的喜悅,只有北方人才懂。
●南方人飯桌上的“巧心思”
相比北方人的年夜飯,南方人的春節(jié)餐桌更加精致,也更加講究好彩頭。這些花在餐桌上的“小心思”,成為記憶中最溫暖的舌尖故事。
▼咸肉春筍丨杭幫菜的時令佳肴
春筍與咸肉的驚艷邂逅是久別重逢。五花肉掛在屋檐下,天氣晴暖的時候拿出來曬曬,黃昏時再收回去,如此漫長的一年半載,一塊好咸肉終于功德圓滿。一夜春風(fēng)來,屋后的筍子,一宿便躥出半米。于是鮮脆清甜的春筍,厚腴綿長的咸肉,小火慢燉,水乳交融,成就一鍋濃郁沁香的腌篤鮮,宛如舌尖上刮過陣陣春風(fēng)。
▼佛跳墻丨忙活一整天的福建名菜
佛跳墻是福建福州的名菜,屬閩菜系。閩菜的精髓是燉天煮海,而作為金字招牌的佛跳墻,更是以食材豐富、工序煩瑣出名。原料有十幾種之多,鮑魚、海參、魚唇、牦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又名“福壽全”。制作工序也十分復(fù)雜,讓人不由想到《紅樓夢》里劉姥姥在賈府吃到的茄鲞。
▼盆菜丨廣東人的好運錦鯉
喜歡討個好彩頭的廣東人,把這種期待在盆菜身上發(fā)揮到了最大!
盆菜是廣東人年夜飯桌上的“壓軸大菜”,所有的祝福都包含在里面了!
盆菜是傳統(tǒng)廣東大菜的“集合”,象征“盆滿缽滿”。其中的蝦與“哈”同音,所以吃大蝦就是“笑哈哈”,新的一年笑口常開;豬手是“抓財手”,新年吃豬手,財源滾滾到;甚至很常見的支竹(腐竹),也有著“知足常樂”的人生哲學(xué)。
▼文昌雞丨海南人的壓軸大菜
文昌雞是海南最負(fù)盛名的傳統(tǒng)名菜,列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對海南人來說,鄉(xiāng)愁就是一只香香的文昌雞,白切已經(jīng)是絕頂美味,要是做成海南雞飯,則風(fēng)味更為濃郁動人。吃罷白切雞,再煮一鍋鮮掉眉毛的椰子雞,喝口湯、吃塊肉,新年吃雞,新的一年才能“吉祥如意”。
▼臘味丨南方年夜飯桌上的“保留? ? 節(jié)目”
湘味煙熏,川味麻辣,廣式清甜有酒香……臘味各有特色,獨領(lǐng)千秋。
四川臘味以麻辣著稱,但每家每戶的味道又都有不同,它們統(tǒng)一被稱作“媽媽牌”臘味。豬肉是在菜市場中精挑細(xì)選出來的,花椒、辣椒、純糧大曲,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親自經(jīng)手,按照代代相傳的“秘方”配置,才能最終成為記憶中的家鄉(xiāng)? ? 味道。
※結(jié)語
一桌子菜的蒸騰熱氣在屋內(nèi)彌散,香味鉆進了我們的鼻子,年味也自然跑進了我們的心里。讓我們珍惜的,并不是享受最后的口腹之欲,而是珍惜能和一家人在廚房一起準(zhǔn)備年夜飯的團聚之樂。
因為有人陪伴,所以美味才有了記憶。年夜飯,吃的是喜悅,品的是親情,縷縷飯香中聞到的是家的味道。如果要問中國到底哪里的年夜飯最好吃?大概會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自己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