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金星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在方觀生先生主編的《嶺南教育之光——嶺南名師教學主張》的序言三中這樣說:有教學主張的教師,不但能在自己的學科中安身,還能在這個學科大展宏圖。而數學特級教師任勇則認為“教學主張是教師打開專業(yè)成長的‘天眼”。林明老師也多次要求學員們必須凝練出自己的教學主張,這是促使我們成長進步的必由之路。品讀了多位嶺南名師的教學主張后,我對當下的語文教育教學主張有了更多認知。
教育要面向未來,而“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的地方”(朱永新《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在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時代,創(chuàng)造未來,唯有立足于教育的本原不斷創(chuàng)新?!皠?chuàng)新”一詞在書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嶺南名師懷揣理想的智慧探索和具有特色的教育創(chuàng)新”(任勇·序一)“嶺南是創(chuàng)新的福地”(方運加·序二)“秉承嶺南文化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等特點”(余映潮·序三)等。“三新”背景下,只有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方能致遠,語文課堂要更開放,更貼近生活,更注重情境任務的創(chuàng)設,更注重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讓更多的智慧火花在語文課堂中綻放。那么,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做到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是要“三有”——有趣、有料、有用。
一、“三有”創(chuàng)新課堂的基本內容
創(chuàng)新的語文“三有”課堂——有趣、有料和有用,三者之間并非是割裂分離的,而是融合統(tǒng)一的。
1. 有趣,指教師運用各種手段、設計、策略和工具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打破死水微瀾的狀態(tài)而變得趣味橫生。追求“趣”,首先課堂要注重設計情境,入情入境,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習興趣。關于情境,新課標和新高考都明確要求。出彩的學習任務設計,自然能讓整個語文課堂華光溢彩。設計真正的、新穎的“任務”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閱讀教學要改變過去那種“文本分析”的模式,轉變?yōu)椤叭蝿胀瓿伞钡哪J剑寣W生在一系列的語文活動中完成“任務”,進而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進行單篇文本“任務設計”時,不僅要有“社會生活情境”和“個人生活情境”,還應該有“文本的歷史情境”的維度。如《諫太宗十思疏》中以“典籍里的中國”為節(jié)目載體,穿越時空與魏征對話。而文言文群文閱讀課堂中學習任務的設計尤其要注重“目標性”“邏輯性”“梯度性”“可操作性”“情境性”和“趣味性”等,學習任務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穿越到古代當賢臣”的設計就兼顧了情境性和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示例】學習任務3:假如你穿越到古代,成為一位賢君,在兩篇文章中任選一篇,給作者回/寫一封信。
營造情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當然,有趣的課堂除了設計情境任務外,其他的激趣手段也是有必要的。充分利用網絡等學習資源“導入”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多樣化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活動等,創(chuàng)造高質量有趣的課堂,能給學生以獨特感和震撼力。
2. 有料,“料”有“材料”“料想”等內涵。有料的課堂融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為一體,令人充實而啟人思考。新東方的成功轉型給我們以啟示,主播賣的不是貨,而是內容,是情緒,是“詩和遠方”。所以,人們不再因為需要而購買,而是因喜歡而購買。同樣道理,如果我們的課堂是有趣而有料的,那么,學生不再因為高考要考語文而學習,而是因為喜歡甚至是熱愛而學習。因此,有料是要求教師大力整合資源,重構教學內容,注重“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等。同時,有料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有“問題”意識,構建一種期待,使學生在“關注”“好奇”“牽掛”等心理狀態(tài)下,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在課內外學習中不斷想象、質疑、思考等,最終在“潤物無聲”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我曾經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特級教師何泗忠老師稱之為“懸念教學法”的情境設置法。
【示例】《唐人街探案N》以本課文的故事背景為依托,假如你是神探唐仁或秦風接到報案,請根據案發(fā)現(xiàn)場中的線索(套子、雨傘、筆、居室等)和相關人員(科瓦連科姐弟、漫畫家“促狹鬼”等)推斷死者別里科夫的死亡性質(自殺?他殺?),探究死亡原因。
問題一提出,課堂立馬活躍起來,學生們積極參與“破案”,享受邏輯推理思維。整個課堂,一反傳統(tǒng)小說閱讀課堂的“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主題”分析的套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有趣又有料。每一節(jié)都有料,堅持做到有內容,有內涵,學生自然是有所得,課堂自是有用的課堂。
3. 有用,從教師層面來說是用心、用情、用智;從學生層面來說是“學以致用”,有所得有收獲?!岸哉Z文”的倡導者林明老師曾經在某次研修時說,學習成果要看得見,堅持“一課一得”,高中三年,如果以每周五節(jié)語文課來算,三年下來學生就能收獲三百多“得”。當然,學生的“得”更多時候零散無序甚至是雜亂的。要想學生真正有收獲,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撥亂反正”,幫助學生把“得”構建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網絡,化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素養(yǎng)。如復習專題“語言策略與技能”課堂,我在展示用心選的一則科普類語境材料的題目之前,拋出問題:
有網絡寫手稱不粘鍋表面的聚四氟乙烯是劇毒物質,使用不粘鍋去烹調一些酸性食物,會釋放出致癌物質,用了不粘鍋會不會真的致癌?
學生立馬熱烈討論。緊接著引入“塑料之王”的故事:
法國工程師馬克·格雷瓜爾是個釣魚愛好者,他發(fā)現(xiàn)聚四氟乙烯涂層很光滑,將它涂在釣線后,如果釣線糾纏到一起,只要輕輕一扯,就順溜地解開了。后來他的妻子科萊特突發(fā)奇想,如果將聚四氟乙烯涂在鍋的表面,那以后豈不是會省心很多,再也不用擔心煎餅、面條、肉醬等沾到鍋上了。格里瓜爾聽了妻子的建議后立即開動腦筋,廢寢忘食研制出了如何將聚四氟乙烯和鋁結合在一起的辦法,世界上第一只“不粘鍋”就這樣誕生了。
接著采用適當的引導,指導學生做題。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學生興趣盎然參與學習。在老師的“用心”下,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得以培養(yǎng),收獲頗豐。
二、“三有”課堂的個性特征
高中語文“三有”創(chuàng)新課堂應具有“三味”——充滿文化味、語文味和人情味,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品味人生、認識社會,才能更好地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三有”課堂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化味。課堂上加入“四書五經”“字的演變”“圣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追求”“連中三元”“弱冠之年”“豆蔻年華”……這些有趣的古代文化知識的“料”,在師生平淡的分享中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成為能夠“致用”的知識和能力?!叭小闭n堂,充滿濃濃的書卷氣息,內含豐厚的文化底蘊。
“三有”課堂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味。語文的無窮魅力,就在課堂上老師的吟誦中,就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就在師生的共情中,就在師生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讀、寫、秀的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體味、感悟文本,增強審美鑒賞能力,激發(fā)閱讀和創(chuàng)作欲望?!案褂性姇鴼庾匀A”,在長期的濡染中涵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的文明氣質和優(yōu)雅的文化風度,提升學科素養(yǎng)。
“三有”課堂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情味。老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引領者,更是他們生命中的引路人。老師的提問、點撥,時不時引用趣味故事,為的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情趣。高三老師的口頭禪“我講過很多遍了”的背后,是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常說的“按照這個方法,定能在高考中將這種題斬落馬下”的背后,正是老師的殷殷期盼?!叭小闭n堂,立德樹人,以人為本,情味橫生。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改變認知,敢于創(chuàng)新,讓我們的課堂“有趣、有料、有用”,定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方觀生.嶺南教育之光——嶺南名師教學主張[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