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蔚
語文教學不光要教授學生知識,還注重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和能力,而建構開放型語文“學習場”,能讓原本封閉的教學模式轉變成開放學習的模式,從單一的傳授知識逐步過渡到對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功能,讓學生形成隨時隨地學習語文的意識。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構建開放型“學習場”,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在群文閱讀中拓寬視野,系統(tǒng)地提升思維能力。
一、走進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1.描摹自然景物,渲染氣氛
與以往的封閉型教學模式不同,開放型語文教學指的是充分溝通學校、家庭、社會幾方面的語文學習渠道,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都能受到語文知識的熏陶,這樣學生自然會將社會生活納為學習的內容,深刻理解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系。在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時候,教師要讓他們進入開放型的學習場域中,只有貼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才能在觀察中心領神會,懂得如何運用場景描寫渲染作品的氣氛。
在觀察自然景物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而且還會思考如何巧妙合理地運用這些素材,寫出更有氣氛的作品。
2.審視人物特征,描寫細節(jié)
在開放型“學習場”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看看他們具有什么特點,找到他們的言行舉止與心理活動、性格特征之間的關聯(lián)點,用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刻畫人物。
在寫作“形形色色的人”的時候,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看看不同的人表現(xiàn)出的特征有什么差異,然后用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手法展現(xiàn)出來。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猜測人物的內心世界,看看能否和人物的動作、語言掛鉤。如有學生寫的是傲慢的人,他要通過這個人的面部表情來展現(xiàn):“他的眉毛微微揚起,斜著眼睛看人。嘴巴都快撇到耳朵根上了?!苯處熢俅我龑溆^察:“你是否和這樣的人交流過,他們在說話的時候,是什么語氣、語調,用詞有什么特點?你能否想象他的內心活動?”該學生試著寫:“他傲慢地說:‘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嗎?你說你還有什么用?他的心里想的是:‘看來又要麻煩我出手了?!?/p>
場論心理學家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認為在生活場景中,學生會不知不覺地觀察周圍的人,從他們的身上獲取寫作信息。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他們自己去觀察人物的變化,刻畫人物獨特性格。
3.參與社會實踐,生發(fā)哲思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引發(fā)人生哲思,這也是構筑開放型“學習場”的方法之一,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寫出耐人尋味的好作品,就要融入真實的生活中。
在寫作“那一刻,我長大了”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社區(qū)的“我的成長經歷”主題攝影展。學生要從生活照中選一張能體現(xiàn)自己成長痕跡的照片展示出來,還要配上文字,說說為什么會在那一瞬間感覺自己長大了,透過生活的表象挖掘背后的人生故事。如有一名學生選了自己痛哭流涕的照片,他手中捧著亞軍的獎杯。該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在經過了萬全的準備后,卻還是輸?shù)袅吮荣?,為此我感到十分傷心。爸爸卻告訴我,失敗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在慢慢思考和回味中,我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我覺得,在這個瞬間,我長大了?!痹诨顒又?,學生交流了彼此的成長經歷,抒發(fā)了各自的生活感悟,是一次非常難忘的學習經歷。
通過建構語文學習“生活場”,讓學生將語文學習和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全方位地結合起來,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得到全面發(fā)展。
二、群文閱讀,遷移寫作技能
1.分析人物性格,學習表現(xiàn)手法
學者鐘啟泉在《“學習場”的生成與教師角色》一文中提出了“學習場”的概念,認為學習場是所有事件交織在一起的、具有內在統(tǒng)整性的整體,生成“學習場”的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將閱讀、寫作等教育事件結合在一起,進行遷移運用。教師可以結合這個特點設計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技巧,學會在寫作中遷移運用。讀寫結合具體可以圍繞人物形象展開,靈活運用文章中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去分析人物性格,能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構筑“學習場”的時候,教師要將發(fā)展語文能力和發(fā)展智力素質、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既學會了鑒賞和分析的技巧,也掌握了借鑒運用的能力。
2.比較行文思路,創(chuàng)新文章結構
在群文閱讀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拓展閱讀,通過對比文章的行文思路,思考是否還能構思出更新穎的文章結構,再運用于具體的寫作中。
《貓》《母雞》《白鵝》等都是描寫動物的文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這幾篇文章歸納到一起,再上網搜索其它動物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分析,看看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并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出來。經過對整理對比,他們發(fā)現(xiàn),《貓》是通過分寫的方式介紹了自己養(yǎng)貓的幾次經歷,然后又采用雙線模式,將貓的生活作為主線,自己的情感變化作為暗線,條理清晰,主次突出。《母雞》的重點在于轉折,寫出了作者對母雞前后看法的對比與轉變?!栋座Z》用了總分的結構,但是設有明暗兩條線。學習完案例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類型的結構,并利用這種新結構寫《我的動物朋友》。如有學生提出了“對比式”,認為可以寫幾種不同的動物,通過對比來展現(xiàn)它們的差異性。
在寬松自由開放的語文“學習場”中,學生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在運用語文知識自主寫作。對比分析的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他們在實踐中開拓創(chuàng)新,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3.鑒賞對聯(lián)詩文,滲透文化氣息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對聯(lián)或詩文等的賞析活動,這樣他們能挖掘出閱讀中的文化元素,思考如何在寫作中傳承并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寫出既有古風古韻,又有時代氣息的作品。
當學生寫作“家鄉(xiāng)的風俗”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他們參與到對聯(lián)詩文鑒賞活動中。先搜集整理一些和節(jié)日、民間風俗有關的古詩詞或帶有古風韻味的文章,一方面便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習和借鑒古人的寫作方法。有學生提出,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清明節(jié)放風箏的習俗,他收集到了相關的古詩文,如“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等,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引用。這時,教師可先讓該學生分析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什么主題,再選出一首和自己的作文主題最接近的。學生認為自己寫的是愉快地玩耍場景,所以“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能體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野趣,更符合作品的意境,于是他選擇了這句詩作為文章的論據,會讓文章更具有文化氣息。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閱讀場”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品鑒經典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也挖掘到了背后的文化內涵?!案褂性姇鴼庾匀A”,相信學生一定能寫出富有文化韻味的作文。
三、搭建平臺,交流寫作心得
1.組織主題沙龍,碰撞思維
“學習場”指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目標、學習資源、評價機制、師生交互等學習過程里的各個要素完美結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在線下組織學生參與主題沙龍活動,讓他們在討論中產生思維的碰撞,還要在互相評價作文的基礎上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修改。
如何“讓真情自然流露”,這是寫作的重點,教師可以組織一場以“聲情并茂”為主題的沙龍活動,讓學生們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寫作思路。如有一名學生認為可以通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情感,但是有的同學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直接抒情會給人生硬的感覺,而側面烘托能彌補不足,如可以運用動作細節(jié)描寫去展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委婉又恰到好處。但是前一名學生又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種做法如同“隔靴搔癢”,情感不夠濃烈。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先讓雙方各自寫一段文字,請其他的同學評價,看看誰寫得好。學生在總結后發(fā)現(xiàn),這兩種寫法各有千秋,但是間接抒情的方法有時候反而更加自然,能引發(fā)讀者共鳴,相比之下,直接抒情的確容易給人生硬的感覺。
開放型語文“學習場”能促進兒童的個性化發(fā)展。在主題沙龍的活動中,學生自如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能有效拓展他們的寫作思路,提高了寫作能力。
2.借助信息技術,開闊視野
兒童開放型語文“學習場”無處不在。教師不僅要搭建線下的交流平臺,還要將交流互動擴展到線上,借助信息技術構筑交流平臺,這樣學生可以相互推送感興趣的作品,或者發(fā)表自己的精彩文章,還可以在網絡上定期開展征文活動。
在寫作“XX讓生活更美好”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網上了解一下最新的科技與發(fā)明,看它們有什么特點,優(yōu)缺點是什么,如何才能揚長避短,然后再結合自己搜索到的內容寫作。寫好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將文章上傳到網絡上,多聽聽其他人的聲音和建議,看看同學和網友的評價。如大多數(shù)同學都認為某篇文章寫得很生動,充分展現(xiàn)了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網友的評價卻不一樣,有網友認為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談,對科技的研究不夠深入。還有網友認為,這篇文章只看到了科技的美好,沒有看到帶來的負面效應??催^評價之后,該學生整合了這些意見,認識到這些都是此前忽略的問題,于是他在不斷探索和嘗試中找到了新的修改方向。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學生的視野變得更開闊了,他們不再是“井底之蛙”,也會以更加包容的態(tài)度去接受更多網友的評價,并遴選出有利于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內容,再進行專門的研究。
3.開展升格活動,形成習慣
開放型語文“學習場”能促進兒童的語文能力。教師讓學生參與互評互改活動,能在傾聽他人的看法的同時不斷完善自我,也能逐步養(yǎng)成勤于修改的學習習慣。
在“同讀一本書”活動后,教師可以讓同學概括文章的內容,以鍛煉他們的概括能力。先讓他們互動交流,看看能否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自我反思,揚長避短。如有學生在看過別人的作文后,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不僅能概括出整本書的大致內容,而且還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閱讀感受,相比之下,看的同學就會感覺自己寫的內容單薄,于是在自省中得到啟迪,隨即修改了所寫內容。
學者勒溫提出的學習場論,認為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當心理的事實被人感知,二者發(fā)生聯(lián)系時,會產生一定的引拒值,即人的需要被滿足,會產生正引拒值,有吸引力。在作文升格活動中,學生給他人提出修改意見,既能被他人認可,也能從他人處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樣就形成了正引拒值,有利于更好地構筑學習場。
因此,為了促進小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構建開放型語文“學習場”,讓他們能更加自由地學習、思考、合作與創(chuàng)新,這樣學生能養(yǎng)成觀察生活、閱讀遷移、互動交流等學習習慣,進而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