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廠
摘 要 項目化寫作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項目化寫作教學必須以學生生活實踐和教材單元閱讀為支架,選定寫作項目,提供必要的寫作知識和方法;項目化寫作教學要設計好驅動性問題,規(guī)劃好探究學習過程,嵌入過程性評價,以保證寫作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項目化寫作 生活與閱讀 驅動性問題 項目規(guī)劃 過程性評價
項目化寫作教學是指運用項目化學習原理,指導學生完成一系列寫作學習任務,最終寫成一篇符合項目要求的完篇作文,提升學生綜合寫作素養(yǎng)的教學方式。項目化寫作教學具有實踐性、過程性、探究性的優(yōu)勢,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已經走進了尋?!鞍傩占摇?。項目化寫作教學要取得實效,必須以學生的生活和教材單元閱讀作為學習支架。
進行項目化寫作教學的第一步是要選定寫作項目,即初步確定寫作素材和范圍。與那些毫無規(guī)律的、適用于任何一個年級的作文教學不同,項目化寫作教學選定的項目,追求與學生生活實踐和教材單元閱讀相契合,這就需要以學生生活和單元閱讀為支架,選定寫作項目。
現(xiàn)實生活是寫作的活水源頭,所以項目化寫作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支架選擇寫作項目。例如七年級剛入學的學生對新的學校、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學習環(huán)境充滿好奇,對九月初秋時節(jié)的田野、山崗、道路、河流、街道、社區(qū)、村莊、校園等地方的景物較為熟悉,選擇這些項目進行寫作,學生就會覺得“有米下鍋”。
學生有了“米”仍然煮不好“飯”,寫不出像樣的作文,這就需要以教材單元閱讀為支架學習寫作知識和方法,所以選定寫作項目的第二個支架就是教材單元閱讀。部編教材單元采用雙線組元,其中“語文素養(yǎng)”包含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寫作適用性方面具有一致性,這就要求選定“這個單元”的寫作項目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個單元”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否則,就會把學生在“這個單元”閱讀里學習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丟在一邊,還得另起爐灶傳授寫作知識和方法,既不利于寫作,又不能鞏固閱讀所學知識,費時耗力,事倍功半。例如部編語文七上第一單元主題是“四季美景”,人文素養(yǎng)主要是激發(fā)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語文素養(yǎng)主要有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語言品味能力和景物描寫方法,這個單元的寫作知識和方法主要適用于寫景抒情的作文??杀締卧才诺拇笞魑膮s是寫一件事,寫學生成長過程中難忘的經歷,“要交代清楚事情的幾個要素”。這樣的寫作項目與單元閱讀所學寫作知識和方法不一致,所以常常被教師棄用。
基于以上分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項目化寫作的項目選定為“九月初秋時節(jié)的景物”較為合適,可以是九月的田野、山崗、道路、河流、街道、社區(qū)、村莊、校園等某一處或幾處的景物。這些景物是學生熟悉的,寫作所需的寫作知識和方法也是這個單元學到的。這就是以學生生活實踐和教材單元閱讀為支架選定的、具有科學性和適用性的寫作項目。
選定寫作項目之后,接下來就是制定寫作目標。項目化學習以終為始,一開始就要制定好最后所要達成的目標,學生清楚自己將要探究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務。同其他教學目標一樣,項目化寫作的教學目標要與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教材單元的編寫意圖及學生的生活實際、當前寫作水平、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契合。綜合對多種因素的考量,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項目化寫作的目標可以確定為:
以九月初秋的景物為素材,寫一篇寫景抒情的作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多種方法描寫景物,寫出景物的特點,情景結合,抒發(fā)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確定了本次的寫作項目之后,接下來的一步是把寫作項目和目標轉化為驅動性問題。夏雪梅教授認為:“驅動性問題就是將比較抽象的、深奧的本質問題轉化為特定年齡段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本質問題比較抽象,而驅動性問題則嵌入了學生更感興趣的情境?!表椖炕瘜W習設計驅動性問題有四個要求:一是情境化,設置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二是開放性,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探求答案;三是聚焦項目的核心內容,不能偏離目標;四是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精神,能夠引導學生掌握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據(jù)此,把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項目化寫作教學的項目和目標轉化為如下驅動性問題:
小文同學是在老家讀完小學才來蘇州讀初中的,他原來的朋友小雨打電話,向他詢問九月的蘇州景物怎么樣。請你以小文的身份給小雨寫一封信,以“九月的 ”為題,詳細介紹蘇州某一處的景物。橫線上可以填寫“田野、山崗、湖泊、小區(qū)、校園、公園”等,也可以填寫某一處地名如“漕湖”“山塘街”“同里古鎮(zhèn)”等。你將怎樣寫好這篇描寫九月蘇州景物的作文?
這個驅動性問題具有情境化、開放性的特點,并且是聚焦景物描寫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探究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也完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這個驅動性問題是適用的、科學的。
如果把“怎樣寫好這篇描寫九月蘇州景物的作文?”這個問題一下子拋給學生,學生往往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此時就需要規(guī)劃項目過程,把驅動性問題分解成一系列任務,化大為小,便于學生探究學習。本單元的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兩大任務,具體如下:
一是觀察身邊的景物。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九月蘇州的花草樹木、湖泊河流、風云雨露、人物鳥獸、道路橋梁等景物,發(fā)現(xiàn)景、物、人的變化和特點。寫前要仔細觀察記錄,持續(xù)數(shù)天;寫后再觀察對照,修改完善。
二是從教材單元閱讀里學習寫作知識和方法,并進行片段寫作訓練。這也是項目化寫作教學必須給學生搭建的學習支架。根據(jù)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里所包含的寫作知識和方法,結合學生對身邊景物的觀察,可以把這次寫作項目過程規(guī)劃如下:
1.在學習朱自清《春》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比喻修辭手法在文章語句中的表達效果;要求學生寫一段描寫九月蘇州花草樹木的話,使用比喻修辭。
2.在學習老舍《濟南的冬天》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擬人修辭手法在文章語句中的表達效果;要求學生寫一段描寫九月蘇州花草樹木的話,使用擬人和比喻修辭。
3.在學習劉湛秋《雨的四季》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章語句中的綜合運用及表達效果;要求學生寫一段描寫九月蘇州花草樹木的話,使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
4.教師帶領學生對《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進行整合探究,初步學習三篇課文里出現(xiàn)的虛實結合、側面烘托、動靜結合、多感官描寫等景物描寫方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景物描寫方法寫幾段話,分別描寫九月的某些景物或人物。
5.教師指導學生畫《春》《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的結構思維導圖,建構學生自己的寫作結構圖式;再運用本單元所學景物描寫方法和修辭手法,寫作“九月的 ”,完成寫作任務。
這個項目過程的規(guī)劃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教材單元閱讀為支架的,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秋天的景物,結合閱讀學習寫作知識和方法并進行訓練,分解后的驅動性問題有了梯度,使得規(guī)劃能夠順利實施。
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設計學生學習評價表,并把評價嵌入到學生學習過程之中,指導學生開展多元評價。項目化學習不再通過傳統(tǒng)的試卷方式進行評價,一般運用學習評價表進行過程性評價;不再把學習結果作為唯一評價維度,而是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協(xié)作溝通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作為重要評價維度。
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項目化寫作教學時,我主要設計了5個階段性評價表和1個總結性評價表,嵌入到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自評、互評,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支持本項目化寫作順利進行。請看幾個評價例表:
表1主要嵌入到學生觀察景物的過程中,用來評價學生觀察的結果、方法以及態(tài)度,“分享交流”主要評價學生的合作情況。評價主體以學生為主,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此表評價的主要作用是矯正部分學生存在的不良觀察態(tài)度和行為,同時也給學生指明了觀察方法和要求。
表2是嵌入到學習《春》運用比喻修辭描寫景物的訓練過程之中,主要評價學生運用比喻修辭描寫景物的情況。類似的還有表3(略)評價學生運用擬人修辭描寫景物的情況,表4(略)評價學生運用多種修辭描寫景物的情況,表5(略)評價學生運用多種寫景方法描寫景物的情況。這幾個表都是用于過程性單項寫作訓練的評價,主要作用都是矯正與指導。
表6是對本項目化寫作成果的總結性評價,既評價學習成果,又評價學習過程和態(tài)度;既是對本項目學習的總結性評價,也為學生的下一次學習指明了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項目化寫作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教材單元閱讀為支架,選擇適合學生的寫作項目,學習“這一個”寫作項目所需要的寫作知識和方法。項目化寫作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學習過程,要設計好驅動性問題,規(guī)劃好項目過程,嵌入過程性評價,這樣項目化寫作教學就能夠取得實效。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有效鏈接閱讀與生活,提高寫作教學有效性”[課題編號:JG12301]后期成果之一〕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蘇州市相城區(qū)漕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