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蕭蕭
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边@句話出自清代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說的雖是“為學”之道,卻能帶來多方面的啟示與思考。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前行路上,遇到“難”或“易”的問題,“為”或“不為”都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果。
讀了以上材料,你是否有同感或質(zhì)疑?請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則引語式材料作文題??忌紫纫斫庖Z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表對材料的看法。在讀懂材料后,考生通過分析材料、解讀任務來抓住主旨,然后選擇角度,下筆作文。
(一)分析材料
作文材料引自清代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一文,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疤煜率掠须y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qū)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這是該作文題的思維發(fā)端,材料提供的寫作情境具有思辨性:一個人積極而為,難事也會變易;若拒絕去“為”,易事也會變難?!罢f的雖是‘為學之道,卻能帶來多方面的啟示與思考”,這個引導語要求考生思考的問題是:個人、政黨、國家在前行道路上都會遇到“難”或“易”的問題,“為”或“不為”都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果。考生審題立意當以此為根本。
當然,“為”并不具備打破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為”都能讓一切難事變得簡單。但是,“為”可以引導我們積極向上,不斷突破,獲得精神上的成長,讓化“難”為“易”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任務解讀
1.思辨的任務
作文題考查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寫作者對材料發(fā)表看法:在前行路上遇到“難”或“易”的問題,你是選擇“為”還是“不為”,是支持還是質(zhì)疑?這一任務要求學生思考“難”“易”“為”“不為”之間的關(guān)系。所謂“難易相成”,是指困難和容易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求學還是做事,難與易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核心在于是否“為之”。如果一個人“為之”,努力地去行動,困難就可能被克服,難的事就很可能變得簡單;如果不“為”,那么事情就不可能化“難”為“易”。由此可見,“為”是有價值的。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任務
作文題要求考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考,表達自己對“為學”之道的看法。寫作時,考生要結(jié)合個人學習生活的經(jīng)歷,結(jié)合集體、政黨、國家的“為”或“不為”來分析闡述,辯證地分析論題,切不可泛泛而談。
3.發(fā)散性思維任務
“為學”之道能帶來多方面的啟示與思考。材料中的引語本是探討“為學”之道,但作文題的重點卻不局限于此。它引導學生跳出學習這個領(lǐng)域,去思考“為”對于做人做事的作用,思考“為”對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價值。這啟示考生寫作時要打開思路,拓寬論證層面,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而不僅僅是就事論事。
4.價值判斷的任務
作文題意在考查價值觀,引導考生認識“為”的積極作用。材料重點強調(diào)了“為”的重要性和價值,個人、政黨、國家必須積極有為、主動作為,才能有所發(fā)展提升,因此考生不能否定積極有為的作用,要傳遞正能量。前行路上,我們注定會遇到困難與險阻,而選擇“不為”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有勇敢面對、積極有為,想方設法地迎接挑戰(zhàn),我們才有可能化“難”為“易”。
立意參考
考生要抓住“為”“難”“易”等關(guān)鍵詞進行構(gòu)思行文,并注意它們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不能撇開“為”去談“難”“易”之間的轉(zhuǎn)化。寫作時,考生可由材料引出觀點“‘為如何將‘難轉(zhuǎn)化為‘易”“‘不為,就是‘易也會變成‘難”,接著論述 “為”與“不為”與“難”“易”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再聯(lián)系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為”問題,對此進行批判反思,最后發(fā)出號召、總結(jié)觀點。
參考立意如下:
1.難易相成,關(guān)鍵在“為”;
2.難事要“為”,易事也要“為”;
3.無論難易,重在“為之”;
4.世上無難事,貴在盡力“為”。
素材集錦
(一)名言警句
1.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2.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3.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4.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6.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二)精選素材
1.2022年10月,華中科技大學數(shù)學中心副研究員郇真打破校史,以獨作身份投中數(shù)學頂刊,這在中國都算是獨一份。郇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蘇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位以獨立作者的身份在數(shù)學頂刊上發(fā)文的中國內(nèi)地學者。郇真曾因換研究方向重讀博士,她的讀博經(jīng)歷長達8年。博士畢業(yè)后,她的科研之路甚至可以用“有點坎坷”來形容,但她積極作為、厚積薄發(fā),投稿多年,終中頂刊!從孤獨蟄伏到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她十年磨一劍,努力作為,終有今日水到渠成、收獲碩果的一天!
2.難易之辨,貴在作“為”。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誰都無法想象在這里建設基站有多難。設備運輸難,無線網(wǎng)絡方案設計難,電力、傳輸、核心網(wǎng)、終端等通信系統(tǒng)的細節(jié)構(gòu)思更是難上加難。然而,在冰川密布的環(huán)境下,中國網(wǎng)絡建設者們克服低溫、缺氧等惡劣的自然條件,用勤勞肯干、智慧汗水克服了物資運輸、光纜鋪設、抱桿架設和基站供電等種種難題,將5G信號送上了世界之巔。2022年,世界海拔最高的5G基站在此峰投入使用,如今5G信號已實現(xiàn)對珠峰北坡登山路線及峰頂?shù)母采w??梢?,只要我們踏實作為、積極有為、創(chuàng)新作為,天下至難之事也就變得不難了。
3.難易相成,關(guān)鍵在“為”。在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極端的自然環(huán)境下,中國人建立起了世界上首條環(huán)沙漠鐵路線——環(huán)塔克拉瑪干沙漠鐵路線。氣候干旱,風沙肆虐,四處無遮無擋,夏季暴曬,冬季嚴寒……這些都給鐵路建設和運營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鐵路建設者們無懼挑戰(zhàn),迎難而上,在探索中形成了風沙防護工程與鐵路建設工程同步進行實施的模式,他們征山漠,修鐵路,勤作為,創(chuàng)新為,終讓“絲綢古道”煥發(fā)了新顏。
佳作示范
敢為者金石可鏤? 不為者朽木不折
趙卓然
“天下事有難易乎”,這是一個因“為”而異的問題。人若“為”之,即使遇上移山填海之難事,也會像愚公、精衛(wèi)那樣并不以之為難,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人若“不為”,哪怕遇到的事情如反掌折枝之易,也會覺得難以完成。某種程度上來說,“難”“易”是人主觀上對事情的認知。因此,天下事難易否,在于人是否“為”,如何“為”。
天下至難之事,可為而成乎?可。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睘檎咝枰环N敢于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敢為者不會因一時安寧而退縮,縱使前路有高山峻嶺,他們也會勇敢攀登?!秳駥W》有言:“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蔽冯y之心是人之常情,然而逃避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因此,敢于去做,邁出第一步,我們才能在天平一端不斷增加制勝的砝碼?!盀椤辈攀峭ㄏ虺晒Φ谋赜芍?。千百年來,無數(shù)敢為者勇?lián)姑^發(fā)有為,數(shù)十年如一日辛勤地鉆研,為了實現(xiàn)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在一次次的前進中,他們堅定“為”的心,砥礪前行,最終將荊棘坎坷之路變?yōu)樘雇敬蟮馈?/p>
曾記否,正是樊錦詩“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用愛和生命守護莫高窟,努力保護文物,才成就敦煌之永恒;正是屠呦呦踏實作為,在抗瘧藥領(lǐng)域篤定前行,才研制出青蒿素,摘下諾貝爾獎;正是張桂梅積極有為,在深山中開設女子學校,才讓無數(shù)山區(qū)女孩“逆天改命”,飛向夢想……她們做的這些事難嗎?當然難,可敢為者用行動證明了“敢為者,金石可鏤”。
天下至易之事,可不為而成乎?不可。
“不為”是一種懶惰,是軟弱無能的體現(xiàn)。人之惰性在于追求安逸,不為者放任自己沉淪享樂,故而事無大小皆畏縮不前。長此以往,遇上至易之事,不為者也難以完成。
曾記否,正是秦二世加重賦稅,貪圖享樂,在治理國家上無所作為,方有了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悲??;正是清末統(tǒng)治者懶為,不思進取,致使國土被八國聯(lián)軍鐵蹄踐踏,在歷史上留下永久的恥辱。這些無不證明“不為者,朽木不折”。
對“為”和“不為”,我們該如何抉擇,可以說是一眼分明。當然,不是所有的“為”都能讓難變易,但是“為”能引導我們在迷霧中前行,在黑暗中突破,最終在提升中完善自我。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在面對移山填海之難時,應當積極作為,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老黃牛般的精神堅定不移地為實現(xiàn)目標努力奮斗,才可能開創(chuàng)一番新天地。
當下,有些年輕人遇到一些挫折便打退堂鼓,選擇“躺平”“擺爛”。“不為”竟成為主流,而積極向上的“為”反被叫作“內(nèi)卷”,這種現(xiàn)象實在令人擔憂。
新時代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吾輩青年應悟敢為之道,銳意進取,“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以“為”助力國富民強,重現(xiàn)敢為之風采!
【點評】
文章立意精準,脈絡清晰。作者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觀點,人只有積極作為,才能化“難”為“易”。論述時,作者牢牢地抓住了“難”“易”“為”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論述“難”與“易”、“為”與“不為”的關(guān)系,歸結(jié)為兩點即“至難之事,可為而成”“至易之事,不為而敗”,繼而得出“可為”“應為”的觀點。
文章語言簡潔,邏輯嚴密,論證有力。作者關(guān)注到,雖然“為”是化“難”為“易”的重要條件,可“為”并不具備打破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但“為”能引領(lǐng)人們提升自我,文章的思維較為嚴密。同時,作者還關(guān)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躺平”“擺爛”之風,論述時進一步突出了“為”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結(jié)尾強調(diào)觀點,表明態(tài)度,號召當代青年努力作為、積極有為,助力國富民強。文章思路清晰,材料飽滿,認識深刻,論述簡潔富有力量,是一篇應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