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妮 朱敏思 普璇華 魯?shù)? 饒麗波
摘要:在新時代,如何通過課程體系建設(shè)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成為高校英語教師需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文章以昆明醫(yī)科大學的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為例,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的必要性,對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進行探索及反思,以提高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培養(yǎng)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
關(guān)鍵詞:美國華裔文學;課程思政;外語教學;家國情懷;國際視野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1-0043-03
在新時代,如何通過課程體系建設(shè)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成為高校英語教師需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本文以昆明醫(yī)科大學的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為例,探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與實踐,旨在引導(dǎo)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當前,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推進思政改革工作。昆明醫(yī)科大學作為培養(yǎng)專業(yè)化醫(yī)學人才的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卓越醫(yī)生的崇高使命,加強醫(yī)學人文教育成為改革的重點。英語教學向?qū)I(yè)英語方向邁進,同時加入人文元素,積極進行思政教育一直是該校外語教學的方向。隨著課程思政建設(shè)的推進,針對醫(yī)學生人文教育的需要,自2018年起,該校外語部開設(sh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價值觀薈萃———以美國華裔文學為例”這門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文本的閱讀技巧,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以達到課程思政目的。
1.課程教學概述
昆明醫(yī)科大學選用本校外語部教師自編的、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華裔文學作品與中醫(yī)經(jīng)典選讀和賞析》一書作為教材。該教材一共有七個章節(jié),每章選擇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進行介紹,供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辨性討論。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審視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美國的延續(xù)和斷裂,探索美國華裔文化與華人文化身份的源流,進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模式是課內(nèi)與課外結(jié)合、線上和線下結(jié)合,利用翻轉(zhuǎn)課堂進行教學。教師提前布置學生在課下觀看影像視頻或閱讀文本材料,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首先,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等級劃分,按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順序推送給學生。其次,在課堂上運用多維度的相關(guān)資源,如電影、互聯(lián)網(wǎng)紀錄片和文學文本的節(jié)選來介紹作品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全面了解華裔在美國的文化處境,分析他們在文本中的行為及原因。最后,通過對比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原因,進而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
2.具體教學實踐
(1)課例1:伍慧明的《骨》———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該作品描述一個生活在唐人街的家庭的故事。小說以大女兒萊拉的視角進行敘述。主人公利昂是一個花五千美元來到美國的“紙生仔”,其二女兒安娜跳樓自殺了,小女兒尼娜因與父母關(guān)系緊張而離家出走,住在紐約,只有大女兒萊拉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小說有兩個意象貫穿始終:一個是安娜的死,一個是“紙父親”梁爺爺?shù)倪z骨。教師在課前先布置學生閱讀文本,將小說中的人物關(guān)系用思維導(dǎo)圖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著重引導(dǎo)學生就安娜的死和梁爺爺?shù)倪z骨展開討論:安娜本是父親的心頭摯愛,在父親的洗衣店出問題后,安娜被父親逼迫與仇家兒子分手,并以斷絕父女關(guān)系相威脅。在父親眼中,和仇人的兒子戀愛就是忤逆父母,這是傳統(tǒng)的中國儒家教育。安娜夾在中國傳統(tǒng)的“孝”和美國的自由戀愛之間,充滿矛盾,最終選擇死亡來結(jié)束自己的痛苦掙扎。同樣,父親利昂作為梁爺爺?shù)膬鹤?,對于一直沒有把梁爺爺?shù)墓腔宜突刂袊膽牙⒕?,因為無法實現(xiàn)死者生前的意愿就是不孝。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孝”是核心內(nèi)核,既能增強家族榮譽感,又能促進社會和諧。那么,離開華裔作品中的美國背景,孝文化在今天的中國應(yīng)該如何傳承和發(fā)揚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近幾年媒體報道的孝道故事,如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背著患老年癡呆的母親上班的故事等,分析這些人物的孝,還可以利用一些反面例子,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這樣的討論強化了學生對“孝”的理解,達到了課程思政目的。
(2)課例2:湯亭亭的《中國佬》———男子氣概的重塑。這部作品描述了男性華裔先輩們在美國奮斗的歷史。作品通過描述幾代華裔美國勞工的辛勤勞作,如有的在夏威夷種植園開荒,有的修筑了美國第一條跨洲鐵路,有的從事被人看不起的洗衣工作,作者成功否定了西方霸權(quán)話語下的華人男性形象。教師讓學生在預(yù)讀文本時,找出體現(xiàn)華人勞工男子氣概的片段,并歸納中國人男子氣概的特征。在課堂上,教師再利用相關(guān)資源講解有關(guān)西方男子氣概的特征,并將二者進行對比。男子氣概并不是單一的、靜態(tài)的,它具有文化性和歷史性,不僅因民族、地域或國別有所差異,而且會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分析和對比東西方男子氣概時,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時代和歷史背景下。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頒布后,中國移民生活在充滿歧視的環(huán)境下,不平等的就業(yè)機會使這些人被迫從事廚師、服務(wù)員、洗衣工等傳統(tǒng)意義上女性化的工作,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男性沒有男子氣概。中國男性能文能武,能屈能伸,他們在異常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還能生存下來,正是男子氣概的體現(xiàn)。那么當今中國社會中的男性,應(yīng)該具備什么樣的男子氣概呢?當教師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結(jié)論:應(yīng)該具有儒家的仁愛之心、生存智慧、責任感和擔當?shù)?。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批判性看待問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對男性的審美觀。
(3)課例3:雷霆超的《吃一碗茶》———中國茶文化。該作品以美國唐人街的華人命運和生活為線索,反映當時背景下中國小人物的故事。小說主人公王賓來與李美愛以吃茶的方式相識,以吃茶(藥)的方式治好了疾病,最終過上幸福的生活。在小說中,茶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貫穿始終。該小說于1989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上課前教師先將電影推送給學生觀看,了解“茶”在整個故事中的含義和作用。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描述電影中的喝茶場景,以檢查學生的預(yù)習情況。學生很快回答出男女主人公相親時、婚禮中待客時、男主人公吃茶(藥)治病時都有喝茶場景。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茶在這些場景中扮演什么角色。首先,中國很多地方將訂婚俗稱為“吃茶”。兩人吃了訂婚茶就意味著相互看上對方,并承諾對家庭和婚姻忠誠。其次,中國茶文化有“待客之道”,主人公婚禮上的茶便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待客禮儀。教師可以將茶文化進行拓展,將茶的溫潤與中國人的溫順善良、愛好和平作比較,將茶的湯色和清澈見底的品性與中國人坦率真誠的個性作比較,指出中國人的美好品德和中國茶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喝茶的時候先苦后甘,教師可以用這種茶之魂鼓勵學生只要刻苦堅持,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就能實現(xiàn)理想和追求。
(4)課例4:黃玉雪的《華女阿五》———女性權(quán)利的抗爭。小說講述作者黃玉雪二十四歲以前的經(jīng)歷,描述了這個華裔女孩如何從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與美國人的接觸中漸漸體會到中美文化差異,并通過刻苦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她的父親認為:一些在美華人重男輕女,只重視對兒子的教育,覺得女兒最終要嫁到別的家庭,所以花錢讓女兒讀書不值得。其實,既然兒子和兒子教育至關(guān)重要,那么就需要有聰明的母親,但如果不讓女兒接受教育,又怎么可以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母親來教育下一代兒子呢?可見,玉雪的父親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目光長遠。他把玉雪送到學校接受教育,讓她學習知識,將來成為睿智的母親。教學這部作品時,教師可以從玉雪父親對女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入手,引入對感動中國人物、“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的介紹和討論。2008年張桂梅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至今,她已經(jīng)將2 000多名山區(qū)女孩送進大學。張桂梅對女孩的教育態(tài)度和玉雪父親如出一轍,他們都認為女孩的教育會影響到家庭的下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會培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這不僅體現(xiàn)出女性相夫教子的重要性,更是對女性受教育權(quán)利的爭取。
(5)課例5:譚恩美的《喜福會》———親情的延續(xù)。小說主要展現(xiàn)四對母女在中美不同文化的影響下,對親情、家庭、人生和文化的不同理念、沖突矛盾和包容理解?!断哺凡粌H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孝”的理解,也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家庭關(guān)系中的親情和彼此間愛的犧牲。首先,教師要求學生在預(yù)讀過程中,找到作者對中國文化背景下親情和孝順的描述。課堂上,教師對書中重要段落進行講解,并請學生討論中國文化對親情與孝順的理解是什么,這種理解有沒有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為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請學生給自己想象中的相同年紀的父親或母親寫一封信。在寫信過程中,學生可以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親的關(guān)系,從而更加理解父母對家庭的付出和犧牲,進而產(chǎn)生共情。同時,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他們比同年紀時期的父母親有著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從而理解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了解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與個人、家庭息息相關(guān),從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都會通過問卷星向?qū)W生發(fā)送問卷調(diào)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美國華裔文學課程的看法和期待。在學期末,再讓學生回顧自己本學期對本門課的學習經(jīng)歷及收獲,以便教師調(diào)整教學策略。自該課程開設(shè)以來,教師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為目的,并結(jié)合運用新型教學手段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不斷探索。
新時代英語教學改革應(yīng)以“培養(yǎng)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家國情懷英語人才”為著力點,美國華裔文學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旨在夯實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起到的是宏觀把控和穿針引線的作用,有意識地讓學生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教師將思政元素引入英語教學,既改變了傳統(tǒng)英語課程的教學方式,又能引導(dǎo)學生理性思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將文學的滋養(yǎng)和育人功能潛植到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黃玉雪.華女阿五[M].張龍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2]郭潔潔.文化隱喻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活態(tài)傳承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21(02).
[3]楊琦.中國文化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映射[J].文教資料,2019(10).
[4]王瀅.美國華裔文學中的中國元素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8(01).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Pan Mengni, Zhu Minsi*, Pu Xuanhua, Lu Dan, Rao Lib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ultivating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expand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through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aking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nd explores and reflects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n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 word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eelings offamilyand country; international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