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
近日,作為山東省“十四五”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和“喜迎黨的二十大”濟南市優(yōu)秀劇目展演活動開幕劇,由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創(chuàng)作完成的話劇《英雄山》在山東省會大劇院精彩上演。演出現(xiàn)場,觀眾掌聲不斷,反響強烈,一幕幕歷史場景催人淚下、震撼心靈,觀眾從中讀懂了家國情懷,讀懂了一座英雄之城的深刻內涵,從而找尋到了民族復興的精神密碼和信仰之光。
當下,紅色題材戲劇創(chuàng)作比較熱門,這些創(chuàng)作大都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或人物原型,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和提煉,《英雄山》也不例外。該劇以1931年“四五烈士”、1940年長清臥牛寨“十五壯士”、1948年“濟南戰(zhàn)役”為背景,通過一個濟南革命家庭里一對姐弟的成長心路,展現(xiàn)了一代代共產黨人血雨腥風、忠誠革命的奮斗歷程,定格了他們視死如歸、捍衛(wèi)信仰的足跡和崇高精神,對許多年輕觀眾來說,不啻一堂鮮活的黨史教育課。
人物塑造與舞臺呈現(xiàn)的真實鮮活,奠定了這部話劇的精神底色:一方面牢牢立足于“人”的塑造和開掘,摒棄“高大全”的刻板套路,以放大局部取勝,在細節(jié)上出彩出新,尋找與觀眾有互動、易共情、能生長的關鍵點,使觀眾的心跟著演員的心一起跳動,繼而跟隨作品穿越時空,產生出強烈的代入感和在場感,覺得這些革命者就在自己身邊,離自己很近;另一方面,用好、用活舞臺語言,整臺話劇自帶“泉水味”和“人情味”,把柳樹、泉水、四合院、老街巷等具有高辨識度的“濟南風物”搬上了舞臺,與硝煙彌漫的激戰(zhàn)場景放在一起,構成“柔”與“剛”的強烈反差,把姐弟情、戰(zhàn)友情、母子情、家國情等巧妙滲透在劇情轉換中,凸顯“潤物無聲”和“春風化雨”的藝術感染力。與此同時,還留下了合理的藝術想象空間:大到院里的一口老井、梁大娘的一床棉被,小到李大叔的五角星、泉勇哥的帽子、奶奶家的地瓜干,看似不起眼,卻都是會說話的“旁白”,無聲勝有聲,為整部話劇注入了濃濃的煙火氣,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的方式,凸顯出了話劇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和人性溫度。
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有個很經典的藝術觀點:先要角色生活于你,然后你才能生活于角色。對于主創(chuàng)團隊和演職人員來說,怎么演角色,就得先怎么生活。為了錘煉基本功,攻下角色關,在一年多的籌備時間里,他們專注沉潛、咀嚼史料、集體采風、請教專家,先后走進四五黨性教育基地、長清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等地,用腳底板子跑出來的感受,以全身心融入體驗出來的情感,為舞臺上的淋漓發(fā)揮注入了靈魂和溫度,這樣塑造出來的人物,自然形象飽滿,并且有生氣、接地氣。
舞臺戲劇好看與否取決于人物,當然,也離不開音律之美和形體之美的加持。隨著審美力和欣賞力不斷提高,觀眾對于舞臺藝術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為了能進一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主創(chuàng)團隊對全體演員進行了軍訓,從身體到思想進行全面提升,大大提高了整臺劇的藝術水準和精神張力。比如,開場時演員穿梭于觀眾席間“賣報”的場景,如磁石般一下子就把觀眾的視線吸引了過來,同時,又很好地讓大家融入到了劇情中,展示出主創(chuàng)人員十分巧妙的構思和不凡的演繹。
濟南以泉水盛名天下,清泉汩汩流淌,滋養(yǎng)萬物生靈,大地上也處處生長著革命精神,王盡美、鄧恩銘等進步青年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濟南早期黨組織,后來成為中共一大代表,因此,這里也是一座英雄之城?!队⑿凵健愤@部劇的靈魂詩眼,是一顆與革命者一起出生入死的五角星:小泉勇和小興華姐弟倆去監(jiān)獄里探望濟南早期工人運動領袖李敬山,李敬山從懷里掏出珍藏的五角星送給他們,這顆五角星貫穿了整部話劇始終——后來成為耄耋老人的泉勇拄拐來到四里山下祭掃姐姐和戰(zhàn)友,他軍帽上的那顆紅星與革命烈士紀念碑上的那顆紅星相互映照,熠熠發(fā)光,傳遞出了英雄之城的英雄氣質和紅色精神。片尾曲《英雄無悔》把全劇推向高潮,這一點與民族歌舞劇《沂蒙山》中夏荷唱的《沂蒙的女兒》有異曲同工之處?!扒嗌讲焕希G水長青,英雄無悔,英雄永生!”英雄是有血有肉的大寫的“人”,英雄是人生路上的價值航標和精神坐標,歷史從未走遠,英雄就在眼前,這正是那顆五角星所告訴我們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一部好的舞臺戲劇,總能在觀眾心中激蕩起情感共鳴;一部有溫度的紅色題材話劇,總會在人們心中留下紅色烙印。當有一天我們回想起它的時候,或許很多場景已經淡忘,但那種昂揚向上的精神仍在心底轟鳴。話劇《英雄山》根據三段史實分別設置了三幕大戲,這三幕戲,連貫而流暢,之間毫無隔閡感,這些都源自主創(chuàng)人員藝術手法的嫻熟和對“一戲一格”境界的自覺追求。此外,該劇還用“以老帶新”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演員的角色塑造能力,國家一級演員丁小秋、胡心靈、張富民,分別飾演老泉勇、梁大娘、王連章,他們先后出現(xiàn)在三幕大戲中,“穿針引線”統(tǒng)領全劇,同時又起到了壓軸作用,一幕比一幕扣人心弦,呈現(xiàn)出不斷遞增的藝術感染力和舞臺效果。受眾度頗高的山東民間小調,則能夠很好地渲染人物內心世界,烘托了氣氛,提升了意境。第一幕中,李敬山和鄧恩銘、劉謙初等中共早期革命家,雙腳拖著沉重的鎖鏈奔赴濟南緯八路刑場時,舞臺上的光影投射和聲效交織,營造出了撼人心魄的悲壯感,他們犧牲前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時,那聲音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響;第二幕中,泉勇帶領獨立營一連在臥牛山下遭遇日偽軍隊襲擊,與鬼子浴血奮戰(zhàn),寡不敵眾,打光最后一顆子彈之后,他們砸碎手中的長槍縱身跳崖,那十五名年輕人的縱身一躍,定格住了一個民族的英雄氣概和精神高度;第三幕中,姐姐興華不顧生命危險毅然回城完成策反工作,卻不幸被軍統(tǒng)特務堵上門來,壯烈犧牲,泉勇雙臂抱起犧牲的姐姐,內心憤怒無比。那幕場景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當年劉謙初在監(jiān)獄中對妻子說的那句話:“深深地忍耐,但是絕不低頭!”姐姐沒有看到濟南解放的那一天,那些長眠在四里山下的革命者也沒有等到民族解放的那一天,但是,“泉勇們”代替他們看到了,四里山后來也改名為“英雄山”,這“英雄”二字,是一座城市的榮光,亦是后人們對先輩們的銘記。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說過:“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币蛔t色的城市,從來不缺少革命故事;一座英雄的城市,從來不缺少紅色基因。話劇《英雄山》以創(chuàng)新表達的藝術手法講述英雄故事,用多元藝術載體展現(xiàn)濟南革命者的家國情懷,營造出沉浸性和互動性的藝術語境,尤能帶給當下年輕人以精神啟迪和靈魂洗禮,那穿越歷史時空的紅色精神,也能夠真正地打動人心、鼓舞斗志、鑄造靈魂,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