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看歷史書特別容易犯困?即便沒有困意,一看書,剛翻幾頁就困意來襲、哈欠連天。但有時候看小說卻能精神氣十足,恨不能通宵達旦。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沒有“文化細胞”嗎?
對于一些人來說,世界上最好的助眠方式,不是聽舒緩音樂,而是拿起一本書開始閱讀。為什么讀書會使人犯困?科學的解釋是讀書使大腦耗能過度,大腦需開啟保護機制。因為大腦是個耗能大戶,而讀書則是一項充分調動大腦的行為,不僅需要眼睛的準確辨識,記憶的不斷調動,還需要沉浸式的輸入與思考。就好像運動久了會累一樣,大腦在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認知負荷后,也會讓人產生需要休息的生理指征——“精神疲勞”。大腦非常懂事,它怕主人太累,會默默行使“保護權”——讓人越看越困,好盡快去休息。盡管我們自小就學習過“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但事實上如果已經(jīng)感到累,繼續(xù)看書只會加快精神疲勞的到來。
話說回來,為什么讀小說卻能越看越興奮?繪本、漫畫書、小說……看完一本又一本,看上一整夜也不知疲倦。但如果翻開英語詞匯書第一頁,可能剛背完第一個單詞就睡著了。同樣都是書,催眠的效果大不一樣。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那些淺顯易懂的書,大腦處理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求知的好奇心還會讓人越看越起勁。但專業(yè)性強的書籍,可能一時間超出了大腦的理解能力,從而導致閱讀消耗量大增,于是很快就看“困”了。因此,一本專業(yè)性強的書,安靜無干擾的室內,再加上“學渣”體質,便是無可挑剔的讀書(睡覺)環(huán)境。
我的狗陪伴了我七年,就像親人一樣,但是因生病離開了。我的心里很難受,感覺家里還有它的影子,上學注意力不集中,飯也吃不進去。怎么才能從悲痛中走出來?
對很多人來說,寵物就像親人一樣,幫我們排遣壓力、治愈孤獨、消解苦悶……給了我們幾乎人類情緒中所有的表情符號。但是寵物的壽命一般是跟不上人類的,它是你一輩子的冰山一角,你卻是它實實在在的一輩子。而通常,寵物的死亡是少年們第一次失去摯愛的經(jīng)歷。當最干凈的靈魂告別最忠誠的伙伴,善良的孩子總是會流更多眼淚?,F(xiàn)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失去寵物的人們愿意花不少錢為寵物們舉行葬禮,年過半百的大爺每逢下雨就到寵物墓前支一把小傘,白發(fā)蒼蒼的奶奶每天都到貓咪的埋葬點呆坐半個小時……
喜歡時多么不留余地,失去時就有多么悲傷。你的狗去世了,但愛并不會消失,并不會因為它走了,愛就不存在了。試想,它如果有靈性,是不是也希望你在想著它的同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照顧好自己呢?狗也會教你如何看待生命。在的時候,好好珍惜;走的時候,好好想念。允許自己難過的同時,該做什么做什么,重新看待生命——即使它不生病,也無法抵抗衰老。也有人怕結束,就不選擇開始,怕寵物離開自己,所以不敢養(yǎng)寵物。雖然這是我們每個人選擇的自由,可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去,就不去體驗自己一直想體驗的。
你也可以再去養(yǎng)一只寵物,去重新建立一種情感鏈接,將你的不舍和感情投入新的關系之中,用一段更用心的感情來構建新的關系。養(yǎng)育新的不意味著拋棄舊的,而是感情的一種延續(xù)。當然,對一些人來講,選擇從對寵物的依賴中走出來未必不是更好的選擇,畢竟能讓我們寄托情感的人與事很多,能帶給我們歡樂給予我們安慰的人與事也很多。在具體的生活里,接受某種失去,也意味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