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麗
摘? ?要:美育是音樂課程的本質要求,而德育又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音樂課程的基本訴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立足音樂教材,細化教學目標,為學生講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組織合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品質、團隊意識,從而在美育視角下做好音樂課程中的德育工作。
關鍵詞:美育? ?音樂? ?德育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能夠讓人感受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同時,欣賞音樂的過程也是一種陶冶情操、感受美好生活的過程。因此,音樂課程是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此外,音樂課程也是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基本渠道,能夠促進學生美好品格的發(fā)展。因此,在美育背景下開展音樂教學,教師應當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學生在提升審美素養(yǎng)之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細化目標,引領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指南”,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以教學目標中的各項要求為基準,準備教學素材、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在有序展開教學活動的同時,推動教學目標的落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美育視角下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品格,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有必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細致的分析,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和德育元素,并在教學目標中進行明示,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目標,指出美育、德育的方向,為踐行素質教育理念打下基礎。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教師能夠明確“學習弱起小節(jié)、三連音等表現(xiàn)形式”“欣賞樂曲,體會中國人民的英勇精神”等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上述內(nèi)容,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四個教學目標:(1)欣賞歌曲、學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者,知道歌曲的性質;(2)感受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體會中國人民奮勇向前、不畏困難的美好品格;(3)在聆聽樂曲的過程中做出相應的動作,正確地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歌曲;(4)激發(fā)學生濃郁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從小樹立偉大的理想。之后,教師以上述教學目標為方向安排音樂欣賞活動、學唱活動,并制作相應的課件,以便提升美育、德育的質量。
二、滲透背景,感知美好精神
許多音樂作品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一現(xiàn)”,而是與特定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只有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確地欣賞樂曲,感知樂曲中流露的情感。隨著德育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在編寫音樂教材時,編者也會有意識地添加一些富有民族情懷、愛國情懷的音樂作品。對此,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了解樂曲對應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積累音樂常識,以便在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之余,讓學生深入感知樂曲中流露的情感,體會隱藏在樂曲背后的高尚品格。
例如,在《軍民團結一家親》一課中,教師便可以借助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做好美育和德育工作。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先為學生布置“自主收集《軍民團結一家親》這一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的任務,讓學生主動通過網(wǎng)絡渠道進行相關素材的收集。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分好小組,請學生在組內(nèi)交換彼此收集的資料。之后,再請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交流成果。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再為學生進行音樂知識的整理:《紅色娘子軍》是我國第一部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劇,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極具中國特色,它以震撼人心的情節(jié)、宏大的情境,表現(xiàn)了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場景,而本首樂曲是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第四場,體現(xiàn)了人民對紅軍的熱愛之情……在介紹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樂曲,使學生基于對背景的了解,更主動地想象畫面,真正地體會人民熱愛紅軍的情感。
三、巧用問題,挖掘德育元素
問題是輔助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小能手”,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常常將問題當作檢驗教學成效的工具。在美育視角下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不妨圍繞音樂作品,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問題,使得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樂曲的欣賞,并挖掘樂曲中的德育元素。
以《我們的田野》的教學為例,基于對樂曲的分析,教師了解到,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主動珍惜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是本節(jié)課的美育、德育重點。因此,在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先應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森林、田野的圖片,促使學生仔細觀察,并積極地與教師進行互動。接著,教師繼續(xù)提問:“在生活中,我們會在哪些地方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呢?”從而讓學生主動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樂曲,并提問:“在樂曲中,你都聽到了什么呢?樂曲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什么主題?你有什么感想呢?”從而在帶領學生逐步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揭示“熱愛大自然,與自然做朋友”的德育主題。
四、合作探討,發(fā)展團隊精神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依然有限,難以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完成音樂審美和鑒賞活動。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能夠為學生搭建互助、互動的平臺,促使學生加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合作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對此,在現(xiàn)階段組織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教師有必要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搭建合作平臺。
例如,在組織學生欣賞《中國花鼓》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合作活動,踐行德育。在課堂上,教師先提問:“同學們,你們對花鼓有多少了解呢?”并透過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音樂常識積累情況進行判斷。隨后,教師結合以往的觀察經(jīng)驗,對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進行分析,以便采取互補的原則分配組員。在合理安排小組成員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樂曲,并安排“分析樂曲中的演奏形式、主奏樂器等,感受樂曲的旋律變化,體會其中的音樂特點”等合作任務。最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樂曲,并請學生在組內(nèi)進行探討。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合作中提高音樂賞析的效率,還可以強化團隊意識,增強合作精神。
五、引導創(chuàng)編,形成堅韌性格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許多家長開始將孩子當作“小皇帝”“小公主”,處處維護他們。然而,學生的成長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他們會遇到許多坎坷、困難,如果沒有堅韌的性格作為支撐,那么學生就很容易被困難打倒,對生活喪失信心?;跇非M行創(chuàng)編,是美育的重要板塊之一,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相較于其他的學習活動來說,創(chuàng)編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創(chuàng)編活動,讓學生在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中,形成堅韌的品質。
例如,在《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一課中,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舞蹈動作的創(chuàng)編,有效磨煉學生的品質。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欣賞樂曲,并讓學生用歡快活潑、自然圓潤的聲音,進行歌曲的學唱。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基于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創(chuàng)編出相應的舞蹈動作。在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對學生進行引導:“我們已經(jīng)對歌曲進行了賞析,想象一下,什么樣的動作能夠展現(xiàn)歌曲內(nèi)容呢?”將這些動作串聯(lián)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段有特色的舞蹈了。學生基于教師的鼓勵,開始嘗試創(chuàng)編舞蹈,初嘗成功的喜悅。
總之,對學生進行美育、德育的指導,能夠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未來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xù)把握音樂課程的教育特色,尋找更多美育、德育的角度,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宋程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4):118-120.
[2]孫頔.探究音樂與課程思政的融合[J].中國文藝家,2022(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