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靖霞
摘要:民間故事是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文字。解讀此類文本,需在明確解讀重點的基礎上,捕捉通俗化表達的特點,以及“警告”型、“二元對立”型的表述結構。教學此類文本,可以采用品讀核心句式、比較表述風格等方式,感悟其遣詞造句;借助概括與復述,感悟其謀篇布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品質;民間故事;文本解讀
廣義的民間故事,泛指流傳在民眾中,與民間韻文相對的民間散文敘事作品。民間故事的講述方式多為口傳以授,以口語為主要傳播媒介。這類作品的語言通俗易懂,簡單易記;敘事結構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主要表現(xiàn)為“警告”型、“二元對立”型等“模型化”結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選入了不少民間故事,可以聚焦語文品質解讀和教學這類文本。
一、文本解讀:觀照通俗化語言和兩種類型的結構
民間故事更多地帶著民俗與特定時代的烙印,側重于反映勞動人民的愿望。解讀這類文本,需要從特定時代鮮明的人物性格、通俗的表達特點和獨特的篇章組成結構等,體悟民間故事特定的時代烙印。聚焦語文品質解讀民間故事,遣詞造句層面,需把握民間故事文本通俗化的語言特點;謀篇布局層面,需把握民間故事“警告”型、“二元對立”型的表述結構。
(一)觀照通俗化語言,品析遣詞造句之匠心
民間故事習慣于用本民族經常使用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表達情感和主體意識,因此語言通俗易懂,便于傳播和記憶。民間故事遣詞造句的通俗化,主要體現(xiàn)在口語化和大眾化。
品析民間故事表達的口語化,凸顯在表述時用意淺顯明了,文字鮮活生動。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里的一句“他就牽著老牛,拉著破車,頭也不回,一直往前走”,作者的用意淺顯明了:既然被哥嫂以分家的借口趕出了門,那只要有相依為命的老牛和不能缺的破車,就一直向前,誓不回頭。三年級下冊《漏》中的“老虎嚇得渾身發(fā)抖,賊聽得腿腳發(fā)軟。賊心里害怕,腳下一滑,撲通從屋頂?shù)目吡锏聛恚伤さ交⒈成稀?,表達鮮活生動,活脫脫再現(xiàn)了老虎和賊的心虛與害怕。
品析民間故事語言的大眾化,凸顯在表述有相對固定的線索。如當聽到“很久很久以前”“從前”“古時候”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故事要開始了。三年級下冊《棗核》里“古時候,在山腳下的……”這樣的開頭,讓讀者一下子就能抓取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堵分械摹皬那?,有一戶人家……”,讓人一讀就知道故事一定和這戶人家有關。
(二)觀照“警告”型、“二元對立”型結構,品析謀篇布局之獨特
民間故事的“警告”型結構,通常以一個警告開頭,主人公一開始許諾遵守警告,但不久后便會被卷入禁止的行動中?;镜墓适戮€索為:提出警告→反復警告→遵守警告→違反警告。比如五年級上冊的《獵人海力布》,海力布救小白蛇得到寶石后,被小白蛇警告兩次。海力布一開始是遵守警告的,但最后為了救鄉(xiāng)親們承受了不聽警告的后果——變成了石頭。以“警告型”結構切入解讀,教師一下就能捕捉到這樣的主要信息:(小白蛇)提出警告、反復警告、(海力布)遵守警告、違反警告。
民間故事的“二元對立”型結構,往往以強大者與弱小者兩個對立方展開故事,結局往往是弱小者獲得勝利。例如,《漏》中弱小的老奶奶、老爺爺和強勢的賊、虎,是鮮明的“二元對立”形象。不過,故事的發(fā)展卻頗有意思,也頗具深意。隨著兩個強大者的生動演繹,弱小者反而逐漸獲得勝利。再如,《牛郎織女》的故事開頭,兩兄弟的經歷呈現(xiàn)出較為鮮明的“二元對立”,哥哥欺負弟弟,弟弟在困境中善待動物,之后得到動物的回報,又有了后續(xù)的故事,如出現(xiàn)了“織女”,讓整個故事趨于美好。這樣的故事結構安排,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是非對錯最樸素的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文本教學:立足語言特征和敘事結構品詞句、謀篇章
(一)分析語言特征,感悟遣詞造句之美好
1.歸類品讀核心句式
民間故事質樸純真,看似平淡無奇的口頭語、大眾語,也蘊藏著深層的內涵,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品讀其中的核心句式,能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挖掘出其中的內涵和表現(xiàn)力。比如《牛郎織女(二)》中的句子“她就一把抓住織女往外走??椗哪泻⒁娔抢咸排瓪鉀_沖地拉著織女走……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帶著織女一齊飛起來”。初讀就能從“一把抓住”“怒氣沖沖地拉”“狠狠一推”等詞語中體會出王母娘娘的專橫跋扈。再回到前文讀“跟牛郎一塊兒干活,她喜歡;逗著兄妹倆玩,她喜歡;看門前小溪的水活潑地流過去,她喜歡;聽曉風晚風輕輕地吹過樹林,她喜歡”,學生就逐漸找到了文本表達的“內里”:織女喜歡民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歡一家人過著平淡、幸福的日子,但又遭受著王母娘娘等人的追捕。讀到這兒,學生的心為之牽動,為織女一家的命運深感不安。如此,語言的表現(xiàn)力就被捕捉到了。
2.比較提煉表述風格
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啟發(fā)學生將民間故事文本的表述風格與其他題材或類型的文本表述風格做比較,增進對民間故事通俗化語言的把握能力。例如,“咱們在這山上住了好幾代啦,老老小小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 笔恰东C人海力布》鄉(xiāng)親們說的話。學生聚焦“好幾代啦”“老老小小”“可不容易啊”等關鍵詞句品讀,就能感受其平實淳樸的語言風格;從“啦”“啊”等語氣詞中,就能感受鄉(xiāng)親們說這些話時的情真意切,領會鄉(xiāng)親們不想搬家的原因。此時,再讓學生對比朗讀“咱們在這山上居住,如今人口居多,搬家之路有著太多阻礙”,學生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的語言風格趨于書面化,讀起來過于生硬,不夠通俗,更不易懂。
(二)梳理敘事結構,感悟謀篇布局之精妙
民間故事說到底是故事,在感受故事語言特點的基礎上,還需把握文本“講故事”的結構。根據(jù)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立足敘事結構的民間故事教學,需要觀照概括和復述兩個維度。
1.在畫圖與“建?!敝懈爬?/p>
在品讀與分析中概括,是指引學生在品讀故事語言特點的基礎上梳理故事結構,對故事內容有宏觀的把握??梢杂卯嬋宋镪P系圖、搭建故事模型的方式概括。
畫人物關系圖概括。相較于其他故事類文本,民間故事涉及的人物較多,以畫人物關系圖的方式讓學生在梳理故事線索的基礎上概括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名字,然后思考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畫好人物關系圖后,說說這些人物之間都發(fā)生了哪些事情,更好地概括故事。以《牛郎織女》為例,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牛郎的哥嫂、牛郎、織女和老牛。梳理人物關系圖(如圖1所示),就能理出“牛郎被哥嫂欺負—牛郎有老牛相助—牛郎和織女相愛”這樣的故事脈絡,借助故事脈絡能更好地概括故事。
圖1
搭建故事模型概括。學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概括民間故事的任務,得先明白講述的重點是什么。幫助學生凸顯故事重點的有效工具是故事模型,即通過圖表展現(xiàn)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例如,《獵人海力布》課后習題要求“試著以海力布或鄉(xiāng)親們的口吻,講一講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需要學生非常熟悉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的過程,明白概括的重點是什么。故事中,海力布先是急忙跑回去勸說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不信;海力布發(fā)誓自己的話是真的,再次勸說,鄉(xiāng)親們依然拒絕;海力布違反寶石的使用原則,講清緣由,自己也化作了石頭。無疑,勸說的細節(jié)是概述的重點。我采用搭建故事模型的方式指引學生概括:第一步,出示第一次“直接勸說”、第二次“發(fā)誓勸說”、第三次“告知詳情”的線索,讓學生找出“三勸”的區(qū)別,凸顯“三勸”的層次,形成“三勸”模塊;第二步,讓學生分別找出海力布每一次勸說后鄉(xiāng)親們的表現(xiàn),將主要情節(jié)整理到表格中,形成“三勸表現(xiàn)”模塊;第三步,讓學生對照兩個模塊概括故事。如此,學生就理清了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這一情節(jié)的來龍去脈,更加深入地走進文本,為后面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打下了良好基礎。
2.抓關鍵詞句與補白點復述
復述十分適合學生學習民間故事,因為能從自己的角度講故事。基本思路是:保持主要內容不變,在故事的一些具體情節(jié)上,根據(jù)講述者的喜好進行處理,或把原故事中次要的情節(jié)講得更生動,或把原故事中省略的內容補充得更清楚,等等。主要借力點是抓關鍵詞句和補白點。
抓關鍵詞句。關鍵詞句是表達某個重點意思或者內容最簡潔的詞句,可以從文中找出,也可以通過歸納總結來獲得。民間故事文本的意思是有層次結構的,關聯(lián)文本意思的關鍵詞句也便有了層次結構。這樣的結構對學生復述故事發(fā)揮著指向性作用?!东C人海力布》講述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搬家的過程時,有一組反映海力布情緒變化的關鍵詞“急忙”“焦急”“急得”“著急”“鎮(zhèn)定”。我抓住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復述:首先,關注海力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變化;接著,圍繞這組關鍵詞揣摩人物當時具體的言語表達;最后,加上鄉(xiāng)親們的表現(xiàn),形成完整的“勸說”故事。循著這樣的線索“前行”,學生邊梳理邊思考,由讀到悟,由悟到品,逐漸找到了文本表達的“內里”:海力布一開始著急是他想要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鄉(xiāng)親們,但隨著鄉(xiāng)親們不愿搬家情形的出現(xiàn),他又面臨兩難抉擇——不說出實情,鄉(xiāng)親們不會搬家;說出實情,自己會變成石頭。在危難關頭,海力布決心犧牲自己。后面的“鎮(zhèn)定”和前文的“急忙”“急得掉下了眼淚”形成對比,從中,學生直觀形象地把握了海力布心情的變化。透視關鍵詞,這個民間故事的復述線索就清晰顯現(xiàn)了出來,使得學生的復述順暢了許多,思維和情感得到了共同發(fā)展。
抓補白點。補白點是指在故事教學中,宜于補充課文之外的內容,既能充實課文內容,又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表達能力得到提高的空白點。民間故事想象空間大,用好這些補白點,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面,錘煉學生的創(chuàng)作表達力,提高學生生動復述故事的能力。例如,《獵人海力布》中的海力布在勸鄉(xiāng)親們不成功時急得掉下了眼淚,這便是可挖掘的空白點:除了掉下眼淚,海力布還會有哪些表現(xiàn)?學生展開想象,于是便有了“急得直跺腳”“直捶胸”“不停地來來回回走”等有場面感的詞語。這些詞語是學生可以直接用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再如,《牛郎織女》中的老牛讓牛郎去見織女時告訴了牛郎織女下凡的時間,那老牛是怎么知道這個時間的?學生圍繞這個空白點大膽想象,便想到了“老牛原是天上的神仙,洞悉天上的大事小事”“老牛不是平凡的牛,而是一頭能夠推算天上人間諸事的神?!钡?,讓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此外,教師還需啟發(fā)學生捕捉民間故事獨有的元素,如善用夸張手法、長于運用想象、表述神奇多元等,引領學生深入體悟民間故事的獨特魅力。
解讀與教學民間故事文本,引領學生鑒賞與感悟文本獨有的品質,教會學生在言語實踐中逐漸學會表達。但愿這樣的教學,傳遞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則故事,更是讓學生向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更深處漫溯的導航。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7/8).
[2] 許珍.民間故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以五上第三單元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1(25).
[3] 王尚文.語文品質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