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懋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良好品質的重要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除了傳授知識以外,還應結合勵志故事、愛國詩篇,滲透德育思想,培養(yǎng)愛國情懷。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健全了學生的人格和品格。
一、解讀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通過語文學習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在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后,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引導。同時,引導學生將從課文中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一文時,教師先講解文中曹沖稱象的過程,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么曹沖稱象的辦法好”,讓學生感受曹沖的聰明才智,進而引導學生學習曹沖善于觀察、樂于動腦、大膽表達的品質,讓學生在佩服曹沖的同時,也要養(yǎng)成善于觀察、積極動腦、課堂上大膽發(fā)言的良好習慣。又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學弈》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的“善”字,可以借助現(xiàn)代漢語的字義來推測意思;“思援弓繳而射之”的“之”字,讓學生聯(lián)系“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來判斷“之”的意思。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明白,做事情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專心致志的良好習慣。再比如,在教學《藏戲》時,在學生了解了藏戲的特色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藏戲的哪些特色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以此引導學生了解當?shù)赜惺裁磩》N,主要特色是什么。這樣適時、適度的拓展,既豐富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可見,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來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更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接受。
二、講述榜樣人物,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師還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聽教師講述榜樣人物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榜樣人物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榜樣人物的情感。
例如,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從上海乘船前往巴黎留學時所寫的《海行雜記》中的一篇。文章展現(xiàn)雄偉壯麗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給人奮發(fā)向上之感。教師在介紹作者巴金時,可以著重講述巴金小時候克服困難搜集素材以及自學成才的感人故事。作者能夠把在船上觀看到的日出情景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出來,這是和他從小努力練筆分不開的,以此鼓勵學生也要養(yǎng)成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品質。又如,六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一文主要講述老班長牢記部隊指導員的囑托,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過草地,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鉤”來彰顯老班長金子般的光輝形象,表現(xiàn)了老班長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的光輝品質。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講述紅軍長征途中的這名炊事班長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學習革命先烈忠于革命、盡職盡責、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再比如,六年級上冊《橋》一文敘述了一位村支部書記在山洪暴發(fā)前,以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和忠于職守的信念,臨危不懼、果斷地指揮著村民們,讓村民們安全過橋,而自己和兒子卻犧牲了的故事。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抓住人物和事件,讓學生感受到新時期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崇高精神。
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利用教材內容講述榜樣人物的故事,能讓學生從榜樣人物身上學到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學習愛國篇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以“愛國”為主題的課文時,教師要善于結合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解讀課文,了解周恩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理想和抱負產生的原因,同時,也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鼓勵學生學好本領,將來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又如,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文講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雨來為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同日本鬼子作斗爭的故事。文中刻畫了一位機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文中雨來的動作、語氣、神態(tài)來體現(xiàn)雨來熱愛祖國、不怕犧牲的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可見,通過愛國篇章的學習,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多與學生互動和交流,要想辦法把道理講明,把文字和句子的意思講透,端正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石灰呤》一詩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千錘萬鑿”“烈火焚燒”“若等閑”“渾不怕”等詞語是如何表達詩人的心聲的?詩歌如何反映出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情操的?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東西,作者卻別具匠心,借石灰開采、焚燒、粉碎的過程,來表明自己保持清白、堅貞不屈的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再簡單介紹詩人于謙的生平經歷,或者讓學生互相交流詩人的小故事,使學生了解于謙為人正直,不向惡勢力妥協(xié)、屈服的品質。又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時,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中,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他們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從而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
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不明白的問題及時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事物,懂得任何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在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當意見與他人不一致時,可以通過交流和探討,取長補短,互相包容,共同進步。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解讀課文內容,通過講述榜樣人物的故事以及引導學生學習愛國篇章,使學生不僅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yǎng),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高尚的品格和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五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振輝 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