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舟山中學(xué) 徐榛謙
同一座巍峨青山,同一片悠悠白云,因視角濾鏡不同而姿態(tài)相異、各顯婀娜。欲識人生真面目,當以自我視角、他人視角,按恰當角度相疊合、相校正,看準行進方向,勤勉踏實而為。然而兩者濾鏡的“色差”讓不少人生旅行者如墜云霧、深陷迷宮。恰如李稻葵、王澤農(nóng)對于同一個資助項目的態(tài)度:一個滿懷感恩高度贊揚,一個自認本職平淡相待。身份職責堆砌起了不同觀察點,價值觀與人生經(jīng)驗又為各人打磨了不同鏡片。我們猶如柏拉圖洞穴譬喻中的面壁囚徒,在不同視角看到的幻影里嘗試還原世界,拼湊事實真相。
在我們努力復(fù)原的過程中,自我視角與他人視角都舉足輕重。遙想顧城的感慨:“生活在別人的回憶里,并不是我的目的。”自我視角作為第一視角,能游刃有余地把握心靈的每一絲細微變化,激蕩靈魂直接的發(fā)聲:什么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我愿過怎樣的生活?在這樣的思考過后,才有了竹林七賢自由不羈的真瀟灑,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的真浪漫。
但自我視角濃重的個人色彩讓萬物皆染我之色,難免隨性且片面,需要他人視角來輔助校正??v然有斯莫里克蘭果斷拋棄六便士,在眾人怪異的眼光中遠遁荒島,追尋心中之月;我們?nèi)圆豢傻_特所言“個人的處境與集體息息相關(guān)”,生活在社群中的人類需要他人視角乃至社會視角的認同。
這里需強調(diào)的是,視角的綜合運用之本質(zhì)仍是觀察世界的方式,視角不能替代世界本身。但不少迷途者卻把自我視角的滿足感、他人視角的認可當作自己所在世界的全部,乃至生命的全部意義。這會導(dǎo)致視角間對于同一事物究竟孰重孰輕、孰偉大孰平凡等進行無休無止的爭論,而忽視用實踐檢驗事物的價值。耽溺于視角本身,漠視視角幫助認識世界、促進實踐的本初目的,會造就如瑟縮繭內(nèi)的逃避者、為絲繩控制的木偶人。
那么,什么才是終結(jié)視角爭論、裁定事物價值的最終標尺呢?唯實踐耳。恰如那句深刻影響中國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睍r間狂風終究會吹去一切浮華虛設(shè),踏踏實實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方會如真金不敗。退一萬步講,就算王澤農(nóng)的認真工作會被遺忘,但從他手中送出去的時代群英、國家棟梁,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泯滅的。而王澤農(nóng)其人因此也不會被祖國忘記,不會被歷史忘記。
行走在人生路途上,我們要充分利用自我視角和他人視角,時不時在理想高臺上張望一眼,看準指南針,謹防入歧途,在不同視角濾鏡色差的相互抵消中,堅定奮斗方向。同時,勿忘米蘭·昆德拉口中的“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和實在”,以實干苦干闖出一條通往豐盈人生的坦途。
從視角鏡片內(nèi)看去,前方有明月皎皎、星河燦爛,而我們正堅定無畏地向著遠處的那片星光進發(fā)。
【點 評】
從整體上看,這是一篇文質(zhì)兼?zhèn)?、氣脈俱佳之作,讀之不得不讓人擊節(jié)嘆賞。習作之優(yōu)秀,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構(gòu)思精巧,立意高遠。作者不囿于“自我視角”“他人視角”的概念,而是充分挖掘話題背后的深意,將立意提升到對人生面貌、人生方向的認知和讓人生之途豐盈這樣的高度。
二是層次清晰,論述別致。文章先指出要善于綜合自我視角和他人視角,以便認清人生面目,看準行進方向;接著談及需要自我視角和他人視角的必要性;最后論述只有實踐才是終結(jié)視角爭論、裁定事物價值的最終標尺?!扮R片外的星光”提法新穎,類似說法文中多次照應(yīng),思想的表達與意象的呈現(xiàn)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這樣的論述不可謂不別致。
三是語言優(yōu)美,思想深邃。作者善于運用整句,整齊的對舉語句俯拾皆是;同時文句整中有散,整散結(jié)合,搖曳生姿。作者對“視角”這一概念認識深刻,文章后半部分更是提出不能“耽溺于視角本身”,而要“以實干苦干闖出一條通往豐盈人生的坦途”,以堅定無畏之態(tài),“向著遠處的那片星光進發(fā)”。這里既彰顯了對“文學(xué)為人生”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傳承,也體現(xiàn)出新時代青年關(guān)注現(xiàn)實、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