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醒,高學林,馬帥軍,郭 凡,劉 飛,楊力軍,秦衛(wèi)軍,王福利
(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泌尿外科,陜西西安 710032)
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是一種改良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起初用于兒童泌尿系結石的治療,與標準通道PCNL(standard PCNL,sPCNL)相比,其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上尿路結石[1]。國內大型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對于直徑20 ~40 mm 的腎結石,mPCNL 可以獲得不低于sPCNL 的結石清除率(stone-free rate,SFR),且具有出血少、術后疼痛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2]。近年來,基于術前影像學資料及患者特征,文獻中已報道了多個預測模型以評估PCNL 術后療效[3-6],然而其在成像方式、患者選擇以及結局評價指標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異質性,臨床適用性和可重復性較差,尚缺乏標準化方法。此外,現有模型的建立均以sPCNL 為干預方式,對于行mPCNL 的患者預測精準度可能無法保證。因此,本文將探索術后SFR 的獨立預測因素,并建立相應列線圖以進行風險評估。
1. 1 一般資料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1 年6 月西京醫(y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70 例行mPCNL的腎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為:①經超聲及放射影像學(非增強CT+三維重建)診斷為腎結石;②年齡≥18 歲;③手術方式為mPCNL。排除標準:①完全性鹿角型結石;②腎移植或尿道改流患者;③腎臟解剖結構異常(馬蹄腎、異位腎);④穿刺通道≥2個;⑤術前影像學資料不全;⑥因任何原因未順利完成手術者;⑦失訪病例。收集并分析可能影響mPCNL 術后SFR 的預測因素:①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癥、尿路感染(尿白細胞陽性)、既往腎結石治療史等;②結石相關參數,包括結石數目、偏側、位置(上盞、中盞/腎盂、下盞、多發(fā))、體積、直徑、平均CT 值、結石距皮膚的距離(skin-to-stone distance,SSD)、腎積水程度(無、輕度、中度、重度)等。
根據本研究的納入及排除標準,我們排除了完全型鹿角形結石(27 例)、臨床資料不完善及失訪患者(8 例)、多通道m(xù)PCNL 術(14 例)、腎臟解剖結構異常(9 例)及未順利完成手術者(4 例)。最終納入的170例患者中男性116 例(68.2%),女性54 例(32.8%);中位年齡43(18 ~73)歲;BMI 24.4±2.7;合并高血壓15 例(8.8%),糖尿病12 例(7.1%);術前尿白細胞陽性93例(54.7%);既往結石治療史84例(49.4%)。
1. 2 結石參數的測量所有結石參數均使用PACS軟件系統(tǒng)于CT 平掃+三維重建圖像中直接測量。體積的估算方式為∑0.52×π×長×寬×高(其中長、寬和高分別為三個軸上測量的結石直徑)[5];直徑定義為最大結石在CT 橫斷面、冠狀面或矢狀面中的最長徑;CT 值為結石最大截面中感興趣橢圓區(qū)域的平均CT 值;SSD 指在CT 橫斷面上,結石中心到皮膚的平均距離(沿45°線)。
1. 3 手術步驟與終點指標手術由本中心3 名經驗豐富的泌尿外科醫(yī)生完成,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先取截石位,使用F5 輸尿管導管逆行插入患側腎臟集合系統(tǒng)制造人工腎積水;后改為俯臥位,在超聲引導下以18 G 穿刺針穿刺目標腎盞,使用筋膜擴張器逐漸擴張通道至F16~18,建立經皮腎鏡通道。引入F8輸尿管短鏡,使用500 μm 鈥激光光纖碎石(功率30~50 W)。手術結束時,行超聲檢查殘留結石情況。術后常規(guī)留置F6 雙J 管及F14 ~16 腎造瘺管引流。手術時間原則上限制在90 min 以內。
本研究的終點為一期SFR。患者于術后1 個月拔除雙J 管后行腎臟超聲檢查,殘石直徑>4 mm 為結石未清除;無肉眼可見結石或存在直徑≤4 mm 的無癥狀殘石為結石清除。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4.0 和RStudio 軟件統(tǒng)計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以±s 或中位數(范圍)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或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運用χ2檢驗或Fisher’s 精確概率法。對各預處理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將其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P<0.05)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同時采用“向后:Wald”法(步進概率0.05)擬合最優(yōu)模型以探討影響mPCNL 術后SFR 的獨立預測因素。根據最終模型,使用RStudio 軟件繪制相關列線圖。運用Bootstrap法自舉抽樣1 000 次對模型的預測性能進行內部驗證。其中,模型的區(qū)分度根據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來 評價,并計算列線圖與各獨立預測因素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通過繪制校準圖以檢驗模型的一致性(比較列線圖預測概率與實際結果的符合程度)。最后,進行決策曲線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觀察預測模型在每個閾值概率下的潛在凈收益,以評估其臨床適用性[7]。以雙尾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結石清除組與結石殘留組各因素的比較本組mPCNL 術后一期SFR 為77.6%。兩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尿白細胞檢查、既往結石治療史、腎結石偏側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石位置、個數、體積、直徑、平均CT 值、SSD、腎積水程度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1)。
表1 腎結石患者mPCNL 術后結石清除組與結石殘留組一般資料比較 [例(%)]
2. 2 mPCNL 術后結石清除狀態(tài)的獨立預測因素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結果見表2。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結石位置、個數、體積、直徑、平均CT值、SSD、腎積水程度等指標與mPCNL 術后結石清除有關(P<0.05)。Spearman 相關分析顯示,結石直徑與體積呈顯著相關關系(r= 0.627,P<0.001)。為方便臨床應用,本研究以直徑來評估結石的總體負荷,結石體積未被納入到后續(xù)分析。進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結石位置(P= 0.033)、直徑(P<0.001)、平 均CT 值(P= 0.001)以 及SSD(P=0.012)是mPCNL 術后結石清除狀態(tài)的獨立預測因素。
表2 mPCNL 術后結石清除的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續(xù)表2
2. 3 列線圖的建立、驗證及臨床適用性評價使用RStudio 軟件整合所有獨立預測因子生成列線圖(圖1)。每個變量根據其對模型的貢獻度被賦予不同的分值。將這些分值相加得到總值,進而通過對應的概率尺度對mPCNL 術后患者SFR 進行風險評估。使用Bootstrap 法進行內部驗證,模型的區(qū)分度為0.909(AUC =0.909,95%CI0.863~0.956),并顯著優(yōu)于結石位置(0.778)、直徑(0.800)、平均CT 值(0.760)、SSD(0.635)(圖2A);校準圖顯示,列線圖預測概率與實際SFR 之間符合度良好,其預測值均在10%誤差范圍之內(圖2B)。DCA 顯示本模型在幾乎所有的決策閾值概率中都有正的凈收益,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圖2C)。
圖1 預測微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后結石清除概率的列線圖
圖2 列線圖的驗證及臨床適用性評價圖
隨著腎鏡、碎石機器、外科技術的發(fā)展,mPCNL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提高碎石效率的同時可有效降低與sPCNL 相關的手術并發(fā)癥[1-2]。目前,文獻報道的關于影響mPCNL 術后療效的術前因素還較為缺乏,且大部分預測模型均基于sPCNL,其是否適用于mPCNL 還有待高質量的外部驗證。目前,常用的評分系統(tǒng)主要為以下4 種:①S.T.O.N.E. 評分系統(tǒng)[4]:分值范圍為5~13,包括結石大小(表面積)、SSD、腎積水程度、受累腎盞數目和結石密度等5 個變量;②Guy’s 評分系統(tǒng)(Guy’s stone score,GSS)[6]:該評分基于腎臟/集合系統(tǒng)解剖結構及結石的分布范圍按復雜程度分為4 個等級(I ~IV);③列線圖(CROES nephrolithometric nomogram,CROES)[3]:基 于 多 因 素 分析的方法,根據患者治療史、結石特征等6 個變量對術后療效進行可視化定量預測;④S-ReSC 評分系統(tǒng)[5]:定義了集合系統(tǒng)內的9 個結石分布位置(1~9 分),而不考慮任何患者基線特征或腎臟解剖結構。根據既往文獻報道和臨床治療經驗,本研究對患者入院基線資料及結石相關參數等可能影響mPCNL 術后SFR 的變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表明,結石直徑與mPCNL 術后SFR 降低顯著相關,這與ZHU 等[8]對865 例行mPCNL 的上尿路結石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結果一致?,F在普遍認為結石大小是影響術后SFR 的風險因素,較大的結石往往需要更多的操作時間和操作程序,易導致結石殘留。此外,歐洲泌尿外科協(xié)會指南主要依據結石直徑確定治療方案[9]。如圖1 所示,直徑是對模型貢獻度最大的因素。我們認為,隨著穿刺通道的減小,mPCNL 需要將結石粉碎為更小的碎片,以便使其從較小的通道中清除,導致操作時間延長。因此,較大結石往往需要分期處理,其術后一期SFR 顯著降低。結石位置是評價PCNL 手術難易程度的常用指標之一,依據JEONG 等[5]對結石解剖分布的報道,本研究將位置分為上盞、中盞/腎盂、下盞和多發(fā)。我們的分析表明,上盞結石以及多發(fā)結石的清除成功率相對較低,這與THOMAS 等[6]基于sPCNL 的研究結果相似。考慮到以下幾點原因:①多發(fā)結石往往累及多個腎盞,且其總體負荷較高,增大了碎石難度[4,10];②由于重力因素,結石易位于中下盞,而上盞結石可能嵌頓于較狹窄的頸口或位于腎盞憩室內,因此較難處理;③腎臟上極常被胸腔臟器所覆蓋。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上極穿刺入路與臟器損傷、出血等并發(fā)癥密切相關,且術后SFR 較低、住院時間較長[11]。除鹿角形結石等特定情況,本中心多以中、下盞為穿刺目標,可能會影響對上盞結石的處理。
結石的平均CT 值是包含在本模型中的另一重要預測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結石的硬度及主要成分[12]。既往文獻已報道,CT 值可顯著影響體外沖擊波、輸尿管軟鏡等手術的碎石成功率[13-14]。此外,RANA 等[15]研究發(fā)現,CT 值與鈥激光能量和碎石時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根據我們的經驗,高硬度結石的清除速率較慢,對手術進程可產生負面影響。SSD可客觀反映穿刺通道的長度,建立良好的經皮通道是mPCNL 手術成功的先決條件,一般而言,理想的穿刺通道應提供最短、最直接的路徑以方便鏡下檢查和碎石。OKHUNOV 等[4]通過查閱文獻和專家論證,認為較長的SSD 可能會增加PCNL 的手術難度。近期,MICALI 等[16]回顧性研究14 個中心2 605 例腎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建立列線圖預測微創(chuàng)碎石術后SFR,其結果表明SSD 與手術成功率呈反比,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我們認為,通道長度的增加限制了操作器械在腎集合系統(tǒng)內的活動范圍,且易撕裂腎實質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此外,較長的通道不利于結石碎片的排出,容易造成殘石。
列線圖是一種將數據可視化的預測工具,可為臨床醫(yī)生和患者提供個體化的預測概率,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泌尿系疾病的研究中[16-18]。理想的預測模型應便于臨床應用,本研究構建列線圖所包含的4 個因素均可基于術前CT+三維成像直接、客觀測量,無需進行復雜計算或借助其他輔助軟件,臨床實用性較強。此外,結石直徑、平均CT 值、SSD 均以連續(xù)型變量納入,可一定程度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我們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病例數相對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性偏倚。②由于未將腎臟解剖異常病例納入分析,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可能不適用于此類患者。然而有多個研究表明,腎臟先天解剖異常并不影響PCNL 手術成功率[3,19-20]。③本研究使用超聲隨訪檢查術后殘石,其靈敏度和特異度均不如CT[21],可能造成一定的系統(tǒng)誤差。④盡管模型在內部驗證中表現出良好的預測性能,然而其外推性還需經其他中心的數據進行外部驗證。
綜上所述,結石位置、直徑、平均CT 值以及SSD是腎結石患者mPCNL 術后SFR 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整合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線圖模型具有良好的預測性能,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制定術前治療方案和患者咨詢。本研究結果還需進一步的前瞻性、多中心數據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