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陶行知學校 劉小偉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維。小學高年級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起步階段,而占教材一定比例的古詩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有效載體。
批判性思維主要包括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技能和批判性思維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監(jiān)控能力,其具有明顯的分析性、獨立性、反思性和全面性。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先學后教·自主成長”教學范式下引導學生進行古詩的群文學習,自主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不斷反思與建構。
“自主成長”課堂是基于“先學后教”的“自主成長”課堂,統(tǒng)稱為“先學后教·自主成長”。“自主成長”課堂是教師從關注如何“有效教學”轉變?yōu)殛P注學生如何“有效學習”。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學不是教知識,不是教人,而是教學生學。“先學后教·自主成長”的最大特點是用教材教學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主動經(jīng)歷學習的全過程,學會學習,自主成長。筆者建構了“先學后教·自主成長”課堂的四個核心和基本的教學范式,具體如下:
1.自主預習
在“自主成長”課堂中,預習是重點。就教而言,要求教師將知識轉變成問題,將問題設計為預習作業(yè),促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就學而言,則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對預習作業(yè)的設計,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以及學科特點,圍繞核心知識進行,使知識目標明確,引導學生有重點地進行主動學習,以學定教,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本文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為例,設置了有效的預習。
2.精講多“煉”
在“自主成長”課堂中,精講多“煉”是關鍵?!爸v”要針對學生的認知難點,“煉”要精準解讀,“煉”目標;緊扣難點,“煉”內(nèi)容;講透內(nèi)容,“煉”內(nèi)核;靈動扎實,“煉”實踐。教師通過“講”“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掌握知識、形成方法、提升能力。
以《古詩三首》為例,筆者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精“煉”了目標、內(nèi)容,把握內(nèi)核,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成長。如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對比求同,探究《石灰吟》《竹石》中的“石灰”和“竹子”的磨難,異同歸一,探究“托物言志”的表達手法。
3.歸類整理
在“自主成長”課堂中,歸類整理是核心。對于教,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同時激發(fā)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科之間的知識聯(lián)系;對于學,要引導學生進行新舊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學生在每節(jié)課學習中,容易人為地將完整的知識體系碎片化。因此,歸類整理要求學生從個人認知的角度將碎片化的知識建構為具有一定內(nèi)在邏輯結構的知識網(wǎng)絡,幫助學生進行持續(xù)性的有效學習。
《古詩三首》中的三首詩都是托物言志的詩,對于學生課堂學習而言,屬于碎片化的知識積累,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在教學的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xù)自主探究,收集這一類“托物言志”的詩,并進行歸類整理。這樣,學生就能夠建構關于“托物言志”詩的整體知識網(wǎng)絡,從而有效地進行古詩歸類學習。
4.互動交流
在“自主成長”課堂中,互動交流是保障。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討論,這樣人人都成為“小先生”。學生用一些時間自主探究,尋求可能的答案,繼而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做出猜測、進行判斷、產(chǎn)生疑惑,同時,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達到真正的“學”、真正的“思考”。
以《古詩三首》為例,各種合作分享始終貫穿于問題探究的全過程。教師用分享給學生搭建一個成長的平臺,使學生在分享中學會學習,共享智慧,“自主成長”。
課堂如何減去低效學習時間,讓學生實現(xiàn)有效學習、自主成長?筆者建構了“先學后教·自主成長”“IAS”教學范式,即主動學習(Initiative)—積極探索(Action)—合作分享(Sharing)。(見圖1)
圖1
主動學習:任何教學都能基于學生主動預習、主動學習,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積極探索: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完成自己的探究過程,得到自己的結論,并通過歸類整理,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合作分享:課堂上,學生互相分享智慧,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做自己所說,說自己所做,在做和說的轉化中,學生內(nèi)化素養(yǎng)和能力。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偏好在單篇內(nèi)容的理解上,這樣無法有效貫通詩詞組群,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筆者借助“自主成長”課堂,優(yōu)化古詩教學方式,與學生一起展開閱讀個性化建構,在自主對比、思考、分析中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有效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前就無痕使用群文閱讀的方法,將《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進行比較閱讀與思考,為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奠定必要的基礎。
以《古詩三首》為例,教師立足于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圍繞古詩核心知識,設計了有效的課前自主預習作業(yè)(見下表)。
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預習作業(yè)表
議題是群文閱讀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密鑰,一個合適而恰當?shù)淖h題會給教學實踐的展開夯實基礎。筆者將《古詩三首》中的《馬詩》《石灰吟》《竹石》進行了整體解讀,和學生確定了一個議題:托物言志·抒發(fā)真情。
筆者立足精講多“煉”,聚焦目標,重點“煉”教學內(nèi)容,確定了議題,重組了三首古詩的教學內(nèi)容,為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設具體的內(nèi)容情境。一個議題下,整合古詩教學內(nèi)容,不是三首詩的簡單疊加,而是要超越教材本身所提供的線性內(nèi)容,以一種自覺的群文閱讀課程理念,去觀照和發(fā)現(xiàn)教材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并進行整合。因此,筆者采取“合—分—合”的教學方法,將古詩教學內(nèi)容整合起來。(見圖2)
圖2
具體來說,在教學初始,整體感知后,筆者先將兩首古詩《石灰吟》《竹石》同時呈現(xiàn),對比異同;再走進兩首詩的具體詩境,引導學生逐一感悟石灰和竹子的磨難,分析其背后的特點,并異同歸一,領悟詩道,將兩首詩再次同時呈現(xiàn),結合詩人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體悟兩首詩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手法。在兩首詩的對比中,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群文閱讀方法,并遷移運用到《馬詩》的自學上,提升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最后再回歸整體,進行托物言志詩的拓展歸類與積累。
在“自主成長”的課堂中,古詩群文閱讀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要潤物無聲,學會滲透,而滲透需要借助合適的教學手段,要緊扣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思維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深處。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是探究性學習,在真實的任務驅(qū)動中,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在教學中,筆者采取群文閱讀“互文對比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一個個任務探究中,自主揭示不同文本間的各自特質(zhì),使學生學得精準,使課堂提質(zhì)增效。
以《古詩三首》為例,“互文對比探究”,即讓教學中一首古詩成為另一首古詩的解讀背景、解讀參照、解讀線索等,它們既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語境,又各自成為對方的某種語境。在“互文對比探究”中,學生進行各種對比、思考與分析,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習古詩的能力。(1)對比探究詩中所言之物。針對詩中石灰和竹子都經(jīng)歷了磨難,各自磨難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對此進行探究。(2)對比探究表達手法?!吨袷贰妒乙鳌返膬晌辉娙藶槭裁匆獙懯液椭褡??僅僅是贊頌它們嗎?進行托物言志表達手法的探究對比。(3)對比探究思想情感。結合石灰和竹子的形象,聯(lián)系詩人的資料,進行對比與聯(lián)系。它們表達的志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對比,兩首詩的感悟和品讀,不再處于割裂狀態(tài),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文境界,相得益彰,珠聯(lián)璧合。在對比中,合作分享貫穿于探究的全過程,無痕地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學生在“古詩互文對比探究”和合作分享中,經(jīng)過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進一步習得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和能力。這時候,教師需要進行歸類整理和同構遷移,讓學生的能力在學習中進一步得到提升,以便實現(xiàn)“自主成長”課堂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的目標。
以《古詩三首》為例,《石灰吟》《竹石》兩首古詩的寫法是同構的,即先寫磨難再寫品質(zhì),托物言志。因此,這兩首古詩的學法也是同構的,即先讀懂寫磨難的詩句,體會磨難,再讀懂言志的詩句,在此基礎上領悟兩者之間的關系。課上經(jīng)歷了“同中求異,感受磨難”—“異中求同,體會志向”—“異同歸一,領悟詩道”這三個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寫法同構,學法同構,學生在對比中習得了一些鑒賞“托物言志·抒發(fā)真情”這一類詩的方法與能力。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自主學習教材中唐朝李賀的《馬詩》,用課上習得的方法和思維模式,去對比探究,看一看《馬詩》和《石灰吟》《竹石》在“托物言志·抒發(fā)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課外拓展閱讀托物言志詩《墨梅》等,讓學生在自主遷移學習中,歸類整理,建構出自己學習托物言志古詩的知識和技能體系,讓批判性思維內(nèi)化顯現(xiàn),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古詩作為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單首精講、理解、背誦的教學形式,巧妙融合“自主成長”課堂教學范式,對古詩進行組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確定議題,引導學生同時學習多篇古詩,在古詩文本異同對比分析中掌握學習古詩的技能和方法,促使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提升其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實現(xiàn)學生古詩學習的自我發(fā)展,“自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