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敏
摘要: 古詩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厚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借助古詩文,使學生在學習古代語言文字文化的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影響當下和未來文化的發(fā)展,從而去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對初中語文古詩文的教學策略做進一步探究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古詩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落實,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升級轉型,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深入探索初中語文古詩文的文化內涵,提高初中生的古詩文鑒賞水平,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現(xiàn)階段初中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較低,對古詩文中蘊含的作者情感和所表達的意義有一種陌生感,單個字的理解很到位,但對整首詩的前后聯(lián)系與分析仍然是一座難以攀登的高峰。初中語文課堂中,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和對語文的實際學習情況存在差異,比如聽說讀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這就造成了學生參差不齊,對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起著極大的阻礙作用。
作為一線教師,據(jù)我們所知,目前大多數(shù)的學校和教師從學生升入初中開始,教學就針對學生的答題思路與思維模式展開訓練,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強調記字、詞的意思,逐句翻譯,教學方法單一。然而,學生學習的古詩詞除了可測性的背誦默寫之外,古詩文內隱性的對學生心靈的滋養(yǎng)和精神的成長促進沒有顯現(xiàn)出來。
古詩文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演變,由古人留下來的一種文化瑰寶,蘊含著強烈的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質載體。讀詩文使人靈活多變,古詩文中蘊含著作者在當時情景和時代背景下的真實情感,學生學習并身臨其境感受體會,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審美情趣。當前新課程改革之后的標準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全面并深刻的學習古詩文,感受詩詞之美。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渲染詩文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下,直觀情境是指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引入與該課程內容關聯(lián)度較高的課外拓展材料及畫面,來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人生遭遇的同時,學習更多的古詩文知識,獲取有效的語文技能。教師科學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將抽象難懂的古詩文轉化為直觀易理解的畫面情境,在語文課堂上構建詩情畫意,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情境中,感受語文古詩文的美妙之處,調動起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從而優(yōu)化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效果。初中生所學習的科目較多,視野較窄、見解經驗比較缺乏,對初中古詩文的理解很難達到更深層次的學習,并且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并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提升,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學生的字詞理解量,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文的實際分析之前,需要先詳細地講解作者當時的人生際遇和心境,由古詩文中的人物生平引出本節(jié)課教學主要內容,才不會出現(xiàn)使學生對抽象乏味的古詩文學習感覺到突兀的現(xiàn)象。[1]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這一課時,學生看到篇幅長達兩頁的古詩文時,心中難免會產生恐懼厭學情緒。此時,教師就先要為學生科普,故事的主人公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充分了解木蘭當時所處朝代的時代背景,大概講述這首長篇敘述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義,女扮男裝的花木蘭,替父從軍、建立功勛,凱旋歸來卻不謀名利,只希望回家團圓的巾幗英雄形象,傳達出一種深明大義,機智善良,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語文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適當加入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感受花木蘭的英雄氣概和女兒情懷的同時,聲臨其境,加深其的理解,對全文的意境理解便是順理成章。
2、反復誦讀,讀中啟悟,對詩韻溫故而知新
初中生對古詩文的恐懼和厭學心理,主要來源于古詩詞中一些不會讀的字詞和難以理解的韻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其中的層層蘊意,在不斷地讀中品悟蘊意。古詩文又是一種韻律極美的文體,教師需要定期開展誦讀活動,先引導學生把握古詩文誦讀的節(jié)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創(chuàng)設與古詩文背景內容相呼應的情境,為學生誦讀活動營造合適的誦讀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讀、大聲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去感受古詩文中蘊含的意象和意境之美。[2]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上舉行誦讀比賽,對《木蘭詩》、外國詩以及古代詩歌五首中的《望岳》《登飛來峰》等等,根據(jù)學生把握詩的節(jié)奏、讀詩時所蘊含的情感及面部變化,來評分和獎勵。
3、拓展教學,擴寬學生的視野,積累必要的學習技巧
對于我國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而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僅僅是滄海一粟。因此,教師在教學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時,要合理地進行拓展學習,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積累更多的古詩文,也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在課上及課余時間抽空去自己積累并學習更多的古詩文,來自覺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文化品質,激發(fā)學生的古詩文學習動力。[3]
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望岳》這一課時,千古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字面意思描寫了我國大好河山--泰山的雄偉,其次也更加抒發(fā)出作者心中蘊含的雄心壯志,不怕困難。由此,語文教師可以拓展意境相似的名句,由唐代詩人王之渙書寫的《登鸛雀樓》之尾聯(lián)“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感受詩人在唐朝盛世的偉大抱負和迎難而上的上進品質。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了解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生的學習影響,創(chuàng)設正確科學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反復誦讀中溫故而知新,以及從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句拓展到課外詩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古詩文,進而認識自身不足,激發(fā)學習興趣,積累初中生的更多語文學習技巧,進而提高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桂琴.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21(34):29-30.
[2]陳建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策略——以古詩文教學為例[J].學周刊.2021(25):145-146.
[3]朱彩瓏.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古詩文語文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