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石佳
摘要:在小學語文階段,閱讀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這一塊往往在考試占的分值相當重,學生容易失分比較嚴重。小學生的閱讀質量往往影響到今后的閱讀能力,不過閱讀能力不是一蹴就成,需要一段漫長的積累學習,在這過程如果閱讀的效果不好直接影響?,F在引用思維導圖這個模式,把它融入到小學語文閱讀當中,對閱讀有促進作用,加深對閱讀知識的理解,提高了閱讀的能力,學生得到的閱讀效果十分明顯。本文將圍繞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問題來進行展開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運用;思維導圖;提升;能力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平時的積累和理解程度判斷。小學語文視閱讀為重要學習模塊,往往一個學生的閱讀能力決定語文素質的高低,從我多年身為語文教師教學來看,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F在運用思維導圖的模式進行閱讀,我已經實施有一段時間,個人感覺可以讓學生迅速提升閱讀能力,準確掌握閱讀技巧,進而加深對閱讀知識點的理解。由此知道思維導圖是一種提高閱讀能力的好途徑,大家不妨可以驗證一下。本文將從思維導圖的概念、選擇思維導圖的原因、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三大方面展開說明。
一、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發(fā)揮發(fā)散思維產生一種有效圖形的思維圖片,也是由一個關鍵詞引發(fā)出來的比較形象的想法。它集合感覺、記憶等內容集成一個核心,然后經過核心發(fā)散出來許多的關節(jié)點,其實就好比一個樹干發(fā)出許多樹枝,樹干就是核心,樹枝就是關節(jié)點,它們是密切相關。它的概念是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整合思維做了無數次科學實驗形成的。
二、選擇思維導圖的原因。
用思維導圖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要質疑它,同時千萬不要小看它,尤其是年齡小的學生相當適應。思維導圖把閱讀文章的內容形象的有條理有層次的表達出來,可以幫助學生疏通文章脈絡,加深對閱讀知識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思維導圖準確的把握閱讀內容的環(huán)節(jié)緊扣相連,思維導圖不失為提高學生閱讀的好辦法。
三、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運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果教師一昧的采用固定模式,比如讀完一段就說明一段的意思,讓學生記在心上就行,可往往忽略如何引導學生的思考。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自己不用動腦思考,死記硬背即可。這閱讀方式一點用沒有。相反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反而閱讀能力更加差。還有機械的閱讀模式同樣用處不大。長期下去,學生的興趣提不上來。如果把教師的閱讀模式牛轉乾坤,必定選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提高了閱讀能力。
比如一年級《春夏秋冬》,教師出示視頻有關春夏秋冬的一年四季的圖片,直觀讓學生認識,教師讓學生說說圖片的內容,然后讀課本內容。教師出示思維導圖圖片,畫一個圓圈,圓圈分為四個部分,讓學生思考如何填寫,學生馬上指導寫春夏秋冬,然后讓學生繼續(xù)閱讀課本內容,圓圈外面的分支點分別是什么,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知道是描述四季特點。就拿一條“春”分支點做例子,春是怎樣的,在春的部分分支一條線,在學生深入的閱讀得出“春”是怎樣,學生再次閱讀得到每一條分支點的答案,當學生看到自己思考得出來,加深對閱讀內容的了解。這節(jié)課的思維導圖描述是一年四季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熱愛,一張簡單的思維導圖更讓學生對閱讀知識的深刻理解。
(二)運用思維導圖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不提倡教師一節(jié)課都是自己在講,學生在記。切記不要一錯再錯,身為語文教師應該放手把把課堂的主動權給學生,自己只要引導學生就可以。引用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它的要求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依賴教師。
比如一年級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文中講述革命歲月的故事。一個故事有背景、起因、經過、結果這四個方面。教師畫圖思維導圖,一個“吃水不忘挖井人”作為一個核心,引出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四個重要的枝條,這四個枝條再次分散出許多小枝條,學生在從這4個方面閱讀找出答案,這樣的思維導圖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去閱讀,發(fā)揮學生積極性,指引學生的閱讀思考方向,也提高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三)運用思維導圖理解更深層的知識點。
小學語文閱讀不單是閱讀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就可以,還要運用思維導圖理解更深層的涵義。把本節(jié)課的閱讀知識理解透徹,形成一定深厚的閱讀基礎,不斷提升閱讀知識的層次,提高閱讀的素質。
比如一年級《姓氏歌》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內容舉例出了我們經常見的姓氏,讓學生在姓氏的閱讀中體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有兒歌帶來的趣味。為了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字和字的由來部分,教師在閱讀兒歌中采用思維導圖,可以畫一個圓圈作為核心寫上“姓氏歌”,從圓圈中“姓氏歌”分出去的線條就是每一個姓氏,比如一條就是木+子是李,依次剩下的線條分別是張、吳、徐這四個姓氏。其實“”姓氏歌”不單是本文閱讀內容的一部分,為了延伸更多的知識點,教師羅列很多姓氏可以添加。
(四)運用思維導圖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很少見到學生之間的交流,可是思維導圖引入小學語文閱讀課,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加深對閱讀的理解能力。
比如:一年級《怎么都快樂》,教師引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教學,通過以“怎么都快樂”作為核心讓學生分組合作畫出有多少條可以快樂,學生在彼此交流中學到不一樣的知識點。
結束語
總之,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思維導圖的就是一把鑰匙,它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任妮.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J].2018.
[2]范艷穎.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語文學生閱讀[J].成功:上,2021.
[3]葉杏妹.以思維導圖為載體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J].師道.教研.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