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月紅
摘要: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具有強烈的民族區(qū)域特色和生活氣息。小學音樂教材中收錄了眾多民族舞蹈元素,對此類元素進行合理利用和合理開發(fā)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對集中學生注意力,糾正不良體態(tài)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有著重要幫助作用。因此,對民族舞蹈在小學音樂中的應用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民族舞蹈的重要性作為切入點,然后探討民族舞蹈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開展策略及措施。
關鍵詞:民族舞蹈;小學;音樂;教學;
引言:新課標重新界定了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同時加入了眾多音樂綜合性的元素,舞蹈元素便是其中之一。面對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變化,小學音樂教師對教材中教育元素的把控效果和實施質量不甚理想?;诖?,本文以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為目標,從民族舞蹈的引用作為切入點,探討民族舞蹈介入角度以及開展策略。
一、民族舞蹈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性
(一)、豐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
通過分析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歌唱和欣賞曲目的數(shù)量相差較少,并且曲目風格涉及到中西方民族文化、主旋律風格以及流行音樂風格[1]。在教學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抓住教育契機,通常以“三步走”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所謂“三步走”即“介紹曲目-領唱曲目-自主練習”,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且局限,無法激發(fā)出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诖?,借助教材中的民族風曲目設計和開發(fā)民族舞蹈,依托小學生愛唱、愛跳、愛表現(xiàn)、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能夠打破小學音樂教材的局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帶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活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生機。
(二)、集中學生注意力,糾正不良體態(tài)
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三分鐘熱度”是小學生的身心特征之一,將民族舞蹈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對民族舞蹈手勢、步伐、體態(tài)、眼神的研究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2]。除此之外,小學生正處于發(fā)育和生長的關鍵階段,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對其生長有著重要影響。而民族舞蹈借助端正的舞姿能夠鍛煉小學生的身體協(xié)調性,糾正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駝背、站姿扭曲等不良體態(tài),幫助小學生骨骼健康發(fā)展。
(三)、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
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歌曲中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的民族元素占比較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們展示民族舞蹈動作,以此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認識[3]。毋庸置疑,民族舞蹈體現(xiàn)出民族音樂風情、文化特點,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發(fā)展與傳承留下的瑰寶,通過學習民族舞蹈,學生能夠學習少數(shù)民族的核心文化,有助于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并且,搭配民族舞蹈教學,小學生能夠正確了解孔雀舞、傣族舞、藏族舞等民族舞蹈效果,區(qū)別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為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民族舞蹈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開展策略及措施
(一)、開發(fā)和設計特色化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基于民族特色文化所形成的,舞蹈人員舉手投足之間均透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教材內容從民族音樂風格、民族舞蹈動作挖掘民族舞蹈內容。
以《京腔京韻》曲目教學為例,《京腔京韻》以現(xiàn)代京劇風格作為基點,融匯了京劇知識,涵蓋了京劇形成、京劇行當、京劇表演形式以及京劇藝術魅力等內容。由于有關《京腔京韻》的知識內容較為枯燥,且離小學生的生活較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京腔京韻》為基點,帶領學生學習《沙家浜》中的選段《智取威虎山》以及《我們是人民子弟兵》等京劇片段,帶領學生認識京劇的動作、舞蹈特征,然后根據(jù)京劇舞蹈的動作難易程度帶領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京劇舞蹈。例如在學習了手部動作中的單指、雙指、劍指,眼部的轉眼、笑眼、媚眼,男生的單慢步、連步、圓場步以及女生的云步、寸步、壓步、碎步、等動作后匯編京劇舞蹈。通過開發(fā)、創(chuàng)新舞蹈學生能夠領悟民族舞蹈動作要領,并且感受民族舞蹈中的特色元素,在形成獨特審美的同時鍛煉身體,提升身體素質。
(二)、多元組合,實現(xiàn)音樂舞蹈融合
小學音樂教材所收錄的內容豐富多彩,大多呈現(xiàn)出活潑、靈動的特點,完全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挖掘民族舞蹈元素,分析和比對不同民族舞蹈元素區(qū)別,通過多元組合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音樂與舞蹈的融合,幫助學生在舞蹈中感知音樂魅力。
以《森吉德瑪》教學為例,本篇曲目是一種內蒙古風情十足的歌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兩個大組,并根據(jù)分組在班級中圍成兩個不同的大圈。外圈的同學們演唱歌曲,內圈的同學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內蒙古民族舞蹈。在音樂與舞蹈相融合的課堂當中,學生的表現(xiàn)十分積極,對音樂的感知也十分深入。
(三)、創(chuàng)新實踐,賦予民族舞蹈價值
舞蹈作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其內涵豐富,極具藝術表現(xiàn)力。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借助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元素,組織學生學習民族舞蹈無疑是民族文化輸送,提升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v觀民族舞蹈性質,本身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所以教學不應局限在課堂當中,而應當注重創(chuàng)新實踐,發(fā)揮民族舞蹈的教育價值。
借助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筆者帶領小學生開發(fā)并匯編了多首民族舞蹈,例如完成了《京腔京韻》教學后,筆者帶領學生匯編舞蹈《小戲迷》;完成了《嘎達梅林》教學后,完成舞蹈《站在草原望北京》匯編,除此之外還有《廿四味》《民族舞蹈課間合集》《一“分”就變寶》等舞蹈。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發(fā)揮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在大課間操活動時間內以民族舞蹈取締大課間操,從而給予學生練習機會,在增強課間活動趣味性的同時,發(fā)揮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
總結:將民族舞蹈引入到小學音樂教學系統(tǒng)當中,借助民族文化與舞蹈元素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同時豐富了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改善了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結構,對培養(yǎng)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體能等有著重要幫助作用?;诖?,為了保證小學音樂教學中民族舞蹈能夠發(fā)揮教育功能,教師需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民族舞蹈教育元素,積極設計和開發(fā)民族舞蹈,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開拓民族舞蹈實踐路徑,以此完成小學音樂教學任務,幫助小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秦.讓民族文化之花綻放——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J].成功:上,2021(7):1.
[2]王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特點分析及課堂運用[J].當代音樂,2021(8):3.
[3]賈子鳴.黃梅戲走進小學社團的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