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霞
(甘肅政法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新文科建設的逐步推進,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習中備受青睞。學生學習的多元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的綜合評價”[1],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綜合評價的多元體系,反映在其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維度、評價方法的多樣性方面。”[2]其意義在于“學業(yè)的多元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程考試只注重學生現有成績的弊端”[3]。為了有效實施多元化的學習評價方式,研究在政務禮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此方式進行了完善和改進。
政務禮儀課程的學習評價指標可分為四個維度,而在四個宏觀性維度框架內,分別包含不同的微觀評價指標,具體見表1。
表1 政務禮儀課程學習評價指標
整體來看,評價指標也可理解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評價指標的層級性特征明顯,且屬于漸進式的評價。具體而言,政務禮儀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在具體的學習評價中,不同評價指標所占分值比例會呈現較大的差異性。設置了解和認知指標是為了后續(xù)三個指標的考核能夠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在課程的不同章節(jié),研究均設置了學習閱讀資料,便于學生理解章節(jié)知識點。理解與掌握維度的評價指標,指向理論性評價,主要強調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即能夠闡述知識點的主要內容,熟記實踐環(huán)節(jié)的主要方法與技巧。實踐與應用層面所設計的四個微觀評價指標完全與課程內容有關,政務禮儀課程中的溝通禮儀部分,要求學生要“會說”,如談判、演講等,重在掌握語言使用技巧。公文禮儀部分主要評價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特別是公文標題擬定和框架建構能力。會議座次、餐飲座次和乘車座次禮儀在學習中缺乏實踐場域和機會;因此,學生座次安排的考核主要依據畫圖進行,三種座次類型又包含若干個不同種類的安排方式,涉及圖形多達30余個?!皶觥眲t是實踐與應用指標中綜合性最強的評價要求,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多,如接打電話、遞送名片、介紹等。提升與創(chuàng)新是課程學習評價的高級性指標,且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通用性,即不同課程均可設置這樣高階性的評價指標;評價依據與課程內容無關,重在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是否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體綜合素質的提升。
多元化學習評價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學生的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在評價指標設計、評價內容確定、評價實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務禮儀課程中多元化學習評價主體主要包括教師、技術平臺、學生、學習小組、實務部門工作人員。
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主要包括政務禮儀任課教師、同一門課程的其他任課教師以及本專業(yè)的教師。政務禮儀任課教師承擔著主要的評價任務,同時,就具體的班級而言,任課教師還承擔著學習評價體系與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及評價方式的選擇等多項任務。同一門課程、不同班級的任課教師起到補充的作用,例如甘肅政法大學政務禮儀課程不僅在公共管理學院的四個專業(yè)中全部開設,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所有專業(yè)也開設該課程,因此,同一課程的任課教師至少有7人以上,這為教師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而本專業(yè)其他教師的參與則使教師評價主體更能體現出異質性。以2019年秋季2017級公共事業(yè)管理班的期末成績評定為例,研究采用了混合式考查的方式,由3名政務禮儀課程以及1名公共關系學課程的任課教師組成期末成績評定小組,以學生現場筆試答題、口試答題、畫圖、演示等方式考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學生的期末成績由4位教師的平均成績構成。
技術平臺參與學生學習評價體現了高等教育教學的智能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國內的高校、企業(yè)等均參與到教學平臺的開發(fā)中來,如清華大學的“雨課堂”、超星集團的“學習通”等,致力于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學服務平臺,各個平臺的模塊設計具備了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等多個特征,將技術平臺納入學生學習多元化評價主體,既豐富了評價主體的組成部分,又有效利用了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是互聯網+教育,特別是互聯網+學習的有力體現。政務禮儀課程在分析課程性質、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選擇了“雨課堂”和“學習通”作為信息化教學平臺,其中“雨課堂”是主平臺,“學習通”是副平臺?;谄脚_的教與學的過程,為平臺參與學生學習評價提供了基礎。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部在“雨課堂”平臺完成,而“學習通”主要為學生提供“雨課堂”所沒有的輔助閱讀和學習資源,兩個平臺基于強大的運算能力和后臺系統(tǒng)運行能力,將學生所有的參與痕跡記錄下來,為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提供依據。2021年春季政務禮儀課程教學中,2018級公共事業(yè)管理班的學生在“學習通”平臺上觀看教師推送的政務禮儀相關視頻人均時常為420分鐘,文字性材料的人均閱讀時常為240分鐘,整體觀看率和閱讀率超過了90%。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習評價的主體,作為自我評價主體,學生的評價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學習之前的預估性評價。預估性評價需要關注自身對前置性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建立起前置性知識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之間關系的能力、對新知識的難易程度的預判等。二是反思性評價。學習雖然強調過程性,但在這個前提下,學習也具備階段性特征,小到一門課程,大到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都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如以期中和期末考試劃分的課程學習階段,以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劃分的學習生涯階段。學習的階段性為學生的反思性評價奠定了基礎,即在前一階段結束時進行學習反思和評價,為后一階段提高學習效果積累經驗。學生參與自身的學習評價,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自我學習評價也是一種內生性評價,彌補了學習評價一直以來只重視外生評價要素而忽視內生評價要素的缺陷。
目前在高等教育領域,小組學習或者合作學習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小組當之無愧成為評價學生學習的主要主體之一。小組作為評價主體,涉及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小組長作為評價主體。小組長在學習小組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要協(xié)調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在協(xié)商的基礎上負責小組任務的分工等,或承擔著小組任務的匯報工作;因此,小組長對組員進行評價,教師對小組長進行評價。二是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互為評價主體。政務禮儀課程設置了多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設置依據的原則不同,既可以是學生自愿組隊,也可以是教師手動隨機分組,或者是教學平臺系統(tǒng)自動分組;無論采用何種原則組建的小組,組內成員一般都不超過5名。微型學習小組有助于組內成員的充分參與,針對某一項特定的小組任務或者項目,學生對組內成員的參與度、貢獻度等相對比較了解,適合進行成員互評。三是組間互為評價主體。以36人的班級為例,同一個班級中,一般劃分出6個以上的學習小組,在同一項學習任務和項目中,不同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互評,互評的主體雖然是小組,但評價結果適用于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在人際溝通禮儀部分,以“黃牛”為關鍵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布置了關鍵詞即興演講的任務,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隨機選擇學生進行規(guī)定時限內的即興演講,小組內其他成員可補充演講,其他小組對上述小組的即興演講進行討論,匯總討論評價意見,隨機選擇評價小組成員對發(fā)表演講的學生以及所在小組以百分制為基礎進行打分,且詳細說明打分依據,從分數和現場語言評價兩個層面對即興演講學生和小組合作情況進行評定。
將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作為學生學習評價主體,是基于政務禮儀課程性質做出的設計,不同于其他的理論性或者基礎課程,政務禮儀更強調在實際的政務活動或者公務活動中的具體使用;因此,將校內外實踐實務層面的評價資源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主體中,能更好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助于形成“以評促學”的學習氛圍。由于課程設計更傾向將社交禮儀與公務禮儀相結合,因此,校內外評價主體不僅僅包括公務員,還包括了企事業(yè)單位的任職人員、校內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等。行業(yè)評價是社會與高校聯合培養(yǎng)學生的途徑之一。2020年秋季,在公文禮儀教學中,研究布置了作業(yè)——擬定甘肅政法大學新生入學典禮校長講話稿提綱,學生完成后,任課教師邀請學校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一部分學生的講話稿提綱進行評價,并以文字的形式反饋學生作業(yè)的優(yōu)點和不足。
任課教師是課程設計的主要主體,課程設計的要素之一是明晰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是多元化學習評價的基礎,依據課程內容才能對學生學習做出基礎性和高階性相融合的多元化評價。因此,課程內容是學生學習評價的主要載體。政務禮儀的課程模塊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形象禮儀。形象禮儀的主要內容包括儀容禮儀(妝容技巧及基本要求)、儀表禮儀(著裝禮儀及著裝原則)、儀態(tài)禮儀(表情、手勢、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個體的妝容、著裝以及儀態(tài)等不僅僅關乎個人形象,更關乎組織形象。從個體發(fā)展的角度看,“形象價值百萬”“贏在形象”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無論是社交活動還是公務活動,個體形象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個人形象也能體現出對職業(yè)的尊重。因此,形象禮儀是政務禮儀的基礎性內容。第二,人際溝通禮儀。真誠的溝通態(tài)度、語言之美、溝通技巧與障礙、演講及其技巧等是人際溝通禮儀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意識,強化溝通技巧,如掌握語言的使用技巧、贊美的技巧、演講的技巧等,這些技巧的學習主要通過案例進行,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具體的技巧。同時,這一部分內容還增加了實戰(zhàn)演練的章節(jié),具體設計為“關鍵詞即興演講”“看圖說話”“解讀視頻”環(huán)節(jié)。第三,辦公禮儀。辦公禮儀是政務禮儀課程的重點內容,由辦公室禮儀、公文禮儀、介紹與稱呼禮儀、會議禮儀、通信禮儀等內容組成;其中公文禮儀、會議禮儀是該課程的難點之一。在本課程的設計中,公文禮儀僅關注大型公文的寫作,如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工作匯報、專題匯報、領導講話稿、項目總結材料等,學習的重點是大型公文標題的擬定技巧和提綱框架的建構技巧。第四,接待禮儀。接待禮儀主要包括交通禮儀(步行、乘車船機等)、餐飲禮儀(桌次與位次、中西餐的區(qū)別)、茶酒禮儀。接待禮儀中的乘車(船、機)禮儀、餐飲禮儀中的桌次與位次安排禮儀也是本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第五,外交禮儀。外交禮儀是政務禮儀的特色內容,與社交禮儀、商務禮儀等相比較,外交禮儀與國家及主權相關,這部分內容既包括外交禮儀的基本組成環(huán)節(jié),也包括國旗、國徽、國歌、國花等微觀禮儀;同時,為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在模塊設計中,還增加了“夫人外交”的內容。
學習評價方式關乎評價的有效性,是實施學習評價的主要手段與舉措,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對整個教與學活動均能起到促進作用。
從評價內容看,學生學習評價方式包括態(tài)度評價法、表現評價法、方法評價法、習慣評價法、作業(yè)評價法、成績評價法、協(xié)作評價法、能力評價法和潛力評價法。上述評價方法也可分為三種類型,具體見表2。
表2 基于內容的學生學習多元化評價方式
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表現屬于靜態(tài)內在的評價方式,與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等有關,也是基于內容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的第一層級方式。同時,態(tài)度、習慣等評價也需要一定的過程,單個的、即時性的活動無法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和表現做出全面的評價;因此,靜態(tài)內在評價方式需要采用跟蹤式的評價路徑。結果導向的評價方式既包括短期的、階段性的作業(yè)評價法,也包括長期的、課程閉環(huán)性的成績評價法,這種評價法是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主要內容,但并不說明傳統(tǒng)評價方法就已經過時,相反,它是較為公平和客觀的評價方式,在多元化評價方式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動態(tài)實踐評價法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學習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小組合作中的協(xié)作精神、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可預期的創(chuàng)新潛力等,這不僅是教育教學的高階評價方式,也能體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區(qū)別度及差異性。
從評價主體看,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包括以下幾種。第一,即時口頭評價法。評價的主體主要是任課教師,也包括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如小組成員、班級其他同學等,但其以教師的即時口頭評價為主,如在具體的課堂學習中,教師會針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或者參與演示操作的情況進行即時的、口頭的評價。這種評價的效果直接且印象深刻。第二,形成性評價法。形成性評價法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多個維度的表現,也可視為積累性評價,評價主體更多元、更全面,教師、技術平臺、學習小組、學生、行業(yè)人士等在整個形成性學習評價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主導者;技術平臺可以記錄資料閱讀和視頻觀看情況、到課情況、作業(yè)提交頻次、課堂參與情況等,并最終以事先設定的比例進行換算,統(tǒng)計基于平臺的評價性成績;學習小組的評價是同輩評價的主要組成部分,不但為評價客體積累了評價結果,而且在評價中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學生的自我評價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評價能力;行業(yè)評價是過程性評價中較難實施的部分,但也是最容易出彩的部分。第三,遷移性評價法。在學生的學習評價中,遷移是指評價的關注點不斷縱深,基于遷移而形成評價的“點—線—面”結構。在政務禮儀課程學習中,這種遷移法的使用具體體現在以政務禮儀課程學習為單個點對學生進行評價,采用聯系法將這種評價與學生其他學習課程進行比較,即進行多點評價;在此基礎上,將評價的焦點聚焦于學生所參與的事件或者活動方面,形成線狀評價;最后,基于課程和事件形成對人的全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