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溶 吳日哲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材料科學與藝術設計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阿巴嘎旗是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歷史悠遠、馬文華濃郁。在距離旗所在地24公里的那達慕會場,集中了馬背文化的所有要素,就連金碧輝煌的主席臺都是依照阿巴嘎馬鞍的樣式而建的,還有會場矗立的巨型馬鐙大門,正南的摔跤皮衣正門與主席臺及兩側的白色游牧帳篷遙相呼應,這些充滿濃郁民俗特色的器物與蒙古族文化一脈相承。
阿巴嘎黑馬的遺傳資源,可謂是歷史悠久。到現(xiàn)在我們所能夠掌握的和具有大量文字資料記載的陶器歷史,就已經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13世紀之前。阿巴嘎黑馬文化涵蓋豐富的民俗文化、民族手工藝、傳統(tǒng)飲食等,可成為當代設計的重要素材來進行發(fā)掘。現(xiàn)今,我們在研究黑馬傳統(tǒng)文化當代藝術設計語言領域,文化設計元素與中國當代藝術產品設計形式語言的相互融合應用程度較低,黑馬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僅僅只是局限于中國傳統(tǒng)設計形式的一個類別。我們認為黑馬文化的餐具設計蘊含著豐富的當代藝術設計語言理念,對當代藝術產品設計語言有著可觀的藝術指導和參考價值。
哈日阿都在蒙古蒙古土語詞匯中是一匹大黑馬的意思,每年春季阿巴嘎旗蒙古族人會都會要籌備組織一次這樣一場規(guī)模十分宏大的哈日阿阿都賽馬文化節(jié),在隆重的哈日阿都文化節(jié)上,活動按照競賽項目內容來依次有序地進行,最具精彩氣氛的比賽內容當然要算數(shù)蒙古賽馬中的男兒三藝,摔跤、賽馬、射箭這些馬術運動項目。比賽場面驚心動魄。黑馬全國選美賽的比賽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場壓軸好戲。首先要評馬匹的姿態(tài),看有沒有快馬的潛質,第二要看是否配齊了全套的馬具,從韁繩、馬鞍等配飾進行評選,第三是看騎手,是否穿戴整齊、儀容端正。
哈日阿都黑馬文化節(jié)的舉辦讓很多已經被我們現(xiàn)代人逐漸忘卻的民族傳統(tǒng)養(yǎng)馬文化重新得到了宣傳展示。哈日阿都傳統(tǒng)黑馬文化節(jié)不但延續(xù)并傳承發(fā)展著阿巴嘎旗傳統(tǒng)黑馬民族文化旅游節(jié)的輝煌厚重與發(fā)展輝煌歷史,同時我們也一直著力與打造著這樣一個擁有獨具的濃郁的民族地方文化特色的哈日阿都阿巴嘎地區(qū)民族文化產業(yè)品牌。
蒙馬蒙古象棋(紅木、白銅、紅銅)、馬頭琴、馬鬃繩、馬鞍、馬嚼子(銀)、馬龍頭(銀)、套馬桿等,這些物件散發(fā)著蒙古族牧人家的傳統(tǒng)民俗氣息。蒙古象棋在草原上有漫長的歷史,作為一種娛樂活動,蒙古象棋游戲與馬密切相關。其中蘊含著蒙古族對哲學、軍事、材料學、心理學等多種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是蒙古族長期從事狩獵和游牧生活的映照,具有很大眾化的娛樂欣賞價值。馬頭琴是源于中國古代蒙古族一種使用拉長了的琴弦和弓弦的獨奏樂器,因其在一個琴桿上和琴弦頂端上所雕刻的馬上有一只紅色馬頭,而因此所以得名。馬頭琴是由一個低音獨奏的共奏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最后一個低音共鳴的琴弓等的六個重要組成的部分進行了綜合設計編制組成,多為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馬鬃繩是古代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經常用馬鬃用來編的一條繩子,這樣的一條繩子非常結實,因為繩子不怕淋雨水,耐磨和腐蝕,是草原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東西。馬鞍是人們放在騾馬的駝背上或是供人步行騎坐的一種器具,兩頭高,中間低。馬鞍是古代蒙古人認為代表戰(zhàn)爭勝利的一個象征,牧民家中常常會有珍藏的馬鞍,看到它們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這些民族手工藝也體現(xiàn)出濃厚的地區(qū)黑馬文化。
阿巴嘎的當?shù)貪h族牧民群眾很早前就開始已經逐漸有自己牽著馬、拴牽馬、擠馬頭奶、喝馬奶、釀策格奶的一種傳統(tǒng)飲食習俗,從中國農歷伏天節(jié)前后開始到夏季仲秋前這期間很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日子里,都是當?shù)孛晒抛迥寥藗兪窒矚g啜飲馬乳和奶酒的一個最歡樂和喜慶的季節(jié)。元代著名大詩人乃賢在塞《塞上曲》碑上曾賦一首詩云:馬乳新桶玉滿瓶,沙洋黃鼠割來腥,踏浪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十分圖畫化地描繪了金秋四季擠馬奶,家家歡喜宴,人們飲酒盡情陶醉,家家戶戶歡歌、翩翩起舞、和黑馬遍地歡歌的馬奶豐收歡樂場面。這種馬奶在經過了長時間低溫加熱和發(fā)酵處理之后也很快就變得成為具有了獨特酸甜香味的金秋馬奶,在傳統(tǒng)蒙古的語言菜單上又可以直接叫作策格,被人們譽為蒙古的八珍之一,對提高我們整個人體的健康來說具有一個非常好的營養(yǎng)健身與保健美容減肥功效,酸甜的金秋馬奶也就因此發(fā)展成了當今草原上一種獨特的天然綠色環(huán)保、大眾健康美味飲料。阿巴嘎旗因此還曾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重新批準命名并發(fā)展成了當今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黑馬族的策格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和一個中國的黑馬文化旅游之鄉(xiāng)。在草原上的各種節(jié)日和活動中,都離不開馬奶、策格的影子。例如:哈日阿都文化節(jié)中品策格,選阿巴嘎策格之王;“守望相助情系草原”2014錫林浩特牧民那達慕舉行喝馬奶比賽等。
阿巴嘎地區(qū)的黑馬連部隊是代表全國各大民兵組織的一個先進典型,它的名字出現(xiàn)在阿巴嘎的黑馬文化中來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阿巴嘎當代史上關于軍事和馬的故事中留下了那個特殊年代不可磨滅的歷史氣息。民兵黑馬連是阿巴嘎馬文華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58年在阿巴嘎草原上出現(xiàn)了一支以阿巴嘎黑馬命名的民兵組織,這就是我們說的阿巴嘎旗民兵黑馬連。半個多月世紀以來,他們堅持以勞養(yǎng)武,堅持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的方針,在邊疆穩(wěn)定、社會安寧、畜牧業(yè)搶險救災當中發(fā)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全國民兵組織的先進典型和榜樣,至今為止給阿巴嘎旗人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直到今天在遼闊的廣大草原上,黑馬依然默默續(xù)寫著一段屬于它的新聞和傳奇。每當遇到各種國際型的草原舞蹈盛會,在那些開幕式表演和草原舞蹈表演場式上,人們似乎都在認為黑馬連是其中最具亮眼色彩的那個明星。這支隊伍至今已經成功發(fā)展壯大成為中國阿巴嘎大草原的品牌驕傲企業(yè)和全國知名品牌。
將阿巴嘎地區(qū)的黑馬文化元素應用于餐具設計之中,這不僅是對于產品的創(chuàng)新與運用,更重要的是將當?shù)氐奈幕c思想進行傳播,促進發(fā)展阿巴嘎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使得文化融入生活,建設當?shù)睾隈R文化品牌。黑馬文化是阿巴嘎地區(qū)人們歷代傳承并發(fā)揚的優(yōu)秀思想核心,如若將這一優(yōu)秀思想進行元素梳理,進行挖掘與提煉,無疑在設計中的應用價值將是巨大的,無論在當?shù)亍^(qū)內或是國內國際傳播,都可以有主有次的體現(xiàn)阿巴嘎地區(qū)經濟文化具有的特色。
將地區(qū)的黑馬文化元素應用于餐具設計中,可以做到將不同類型的產品有系統(tǒng)地進行開發(fā)設計。系統(tǒng)開發(fā)如:品牌、文化、社交等一系列內容的組合。詳細來講,就像是將設計產品分為像兒童情感化、旅游紀念、季度產品、宣傳交流等不同的系列。一目了然,并且具有條理性。另外,在系列開發(fā)的同時,加入程度不一的情感元素,譬如阿巴嘎旗當?shù)氐鸟R鞍(馬鐙、馬鞍、馬鬃繩、皮藝)、建筑博物館等,將馬鞍、建筑博物館這些情感元素用設計語言進行設計,實現(xiàn)產品的創(chuàng)新。在此基礎上,結合當?shù)貍鹘y(tǒng)紋飾,圖案視覺化。這樣一來,設計產品既有效傳播當?shù)匚幕?,又具有視覺美感,還形成了產品系統(tǒng)化。
餐具的整體器形設計感和整體造型從而使餐具設計更加趨于蒙式,餐具在外形整體設計上采用黑馬的立體設計。在器形上和圖案比例設計上,突出表現(xiàn)敦實、穩(wěn)定的器形設計感受。而在當代的蒙式餐具設計中,也同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域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中的立體餐具設計相同。結合了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和當代語言文學中的立體符號。器形不僅僅是為了延續(xù)蒙式黑馬傳統(tǒng)的立體餐具設計,樣式也不僅僅只是進行簡單的立體器形圖案貼圖與立體器形圖案的結合增加器形重復性和器形堆疊。
餐具的設計在整體配色設計方案上多數(shù)會采用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寓意的比如紅色、黃色、白色以及海天藍色等等。產品裝飾圖案紋樣復雜精美,且大部分都會繪制具有吉祥物等寓意的裝飾圖案。產品整體設計顏色絢麗、民族文化氣息讓人感受強烈,但從餐具設計的器型上、產品設計語意上都可能有一些欠缺,需要我們重新考慮餐具造型設計細節(jié)。從中國歷史和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出發(fā)的餐具產品設計語言也可能會直接體現(xiàn)在最終的設計餐具器形中。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中原民族文化中的餐具器形造型設計存在一定大的差別。在我們設計它和應用它的過程中既需要做到有所謂的結合,以便能讓更多正在使用它的人群所知和接受,在準確性地表達具有黑馬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元素的基礎上的同時又希望能充分展現(xiàn)出其中的當代性。
系列化的造型設計產品具有不同的設計器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符合我國的蒙古族文化內涵、增強產品使用者的儀式感與極具象征性的意味。經過系列化后的產品設計也具有多個使用角度并且可以自由展開,大量綜合運用當前的視覺感受性以及各種情感化的產品設計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融合蒙古黑馬餐具元素,整合黑馬餐具系列產品的整體造型設計特點,并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以及應用,最后進行系列化。
設計時也通??梢詮囊韵聨讉€元素方面作為設計參考:色彩、造型、材質等。不同的產品色彩也在原有黑馬產品元素中直接對應了不同的文化含義,而要真正運用在黑馬產品設計中還是必須在結合原有黑馬文化以及含義的綜合基礎上需要做出一些象征標志或符號以及語義的綜合比擬加以轉換與綜合理解。
黑馬元素系列餐具的整體配色方式可以直接選取各種藝術色為主打色,來搭配作為黑馬餐具系列產品的主要色彩部分。分別為白色、紅色、藍色、黃色、綠色幾個主要的配色。同樣也是古代中國蒙古族人最喜歡的一種色彩搭配,運用古代中國相應五種色彩進行配色從而使民族社會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內涵各個方面的角度更加直接而能貼近并且更加充分符合古代中國相應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文化傳統(tǒng)風俗管理規(guī)范與民族生活方慣習俗。傳統(tǒng)的蒙古族人們最為人所喜愛并延續(xù)流傳使用著的那五種顏色的主要的色彩特征分別概括為有白、藍、黃、黑綠色和紅色,其中一種顏色中只帶有白色特征的,例如:白色與紅色、白色與藍色被學者認為這就是蒙古族人們的最喜歡的兩種色彩顏色。在蒙古人生活里“白、藍、紅、綠、黑”是最基本的顏色,每種顏色在蒙古人的生活中都占有不同的地位。白色: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干”,是蒙古族人民族自古以來,也就是從古至今最能普遍地受并且所廣泛崇拜的天然美麗顏色,白色從古至今也一直象征著我們整個現(xiàn)代人類文化與在現(xiàn)代人類世界社會自然生活過程中呈現(xiàn)出的最美、最真實、最純潔、最正直以及最善良和美好。所以,在過去我們的逢年過節(jié),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或是歡慶辦其他一些重要喜事慶典儀式的時候,蒙古族和大人們等通常也都是特別喜歡穿身著白色這種以白色元素為主基調的多民族傳統(tǒng)喜慶節(jié)日服裝,互相贈送白色的禮品。藍色:蒙古族人們稱它為“呼和”。人們認為這是蒼天的顏色,象征著藍天,并且多用于兄弟之間。從古至今,族人們將蒼天、大地、河流看作是自然界中融會貫通、永遠美好的亮麗色彩,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草原文化能如信仰的色彩一樣永恒且昌盛。在整個中國蒙古族的眾多傳統(tǒng)文化服飾中,藍色也是他們民族傳統(tǒng)服飾衣著的一部分,身著各種各樣藍色蒙古民族服裝的男女老少給這個美麗的疆域蒙古草原上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一份莊重的民族文化藝術氣息。紅色:人們將燃燒火焰的紅色稱之為“烏蘭”?!盀跆m”溫暖親切,在眾多的民族飾品中,人們也常常用到紅色,例如馬鞍、蒙古袍、各種首飾等。當?shù)厝藗兏裢庀矚g燃燒著的熊熊烈火,這也表達出人們對火的執(zhí)著信仰與崇拜。他們又特別喜歡使用那些燃漫著熊熊的強烈的紅色火焰點燃的篝火和將燃燒著的紅色火焰放在一個紅色蒙古包子里烘烤的爐火,認為那些在燃燒著的紅色火焰燃燒得越兇旺越好,這些都似乎預示著他們世世代代都會很繁盛紅火。黑色:蒙古族人們稱之為“哈日”。這在傳統(tǒng)的蒙古族人的觀念里是種不好的象征,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色彩。人們對它的使用,常常是用作線條來勾勒,一般不做大面積運用。人們還中意綠色與黃色,但是沒有藍色和白色用得多。豐富的色彩文化成就了蒙古民族豐富的生活,人們對于色彩的喜愛也深深地體現(xiàn)出蒙古人這個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多彩的內心世界。
同時各大黑馬時尚元素品牌和餐具產品設計在新的產品概念語義與品牌設計理念內涵之中所倡導的理念是視覺情感化產品設計,特定的歷史地域、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能夠將其帶給普通消費者及曾經使用過的人群更為親切、充分的視覺歸屬感。在視覺情感上,產品具有安全、穩(wěn)定的視覺感受,建立了內在美與情感的相互統(tǒng)一和外在身份上的認同感。
黑馬在蒙古族人心中有著深厚的情感,人們對它的敬畏崇拜,促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文化形式。作為草原上的一方瑰寶,黑馬文化對藝術設計有著極大的發(fā)掘意義。如今的餐具已不再是單單滿足人們的食用需求,人們越來越追求更高層次的飲食方式,要求我們賦予其更加深厚的意蘊。黑馬文化元素無論是在實用性還是藝術性,都有重要的探索意義,值得深入研究。學習、借鑒黑馬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總結設計的精髓和出發(fā)點,充滿希望的去展望餐具設計,給人們帶來更好的飲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