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陜西省寶雞高新第一中學教師。
從教以來,我始終在努力探求“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的教育方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理想,究其本質(zhì)原因,大概還是自己沒有深度把握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教學浮于表面,并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直到閱讀了吳非老師編著的《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才解開了我許久以來的困惑。一篇篇真實的教育教學故事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教育畫卷,再加上吳非老師幽默詼諧又富有深度的寫作風格,讀罷帶給人無窮的思考,如飲甘泉,沁人心脾。我對本書最大的感受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吳非老師在書中反復談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重要性,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雖然是按照課程標準精心準備的,教學活動設計也比較豐富,但一節(jié)課下來,常常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我想問題不在于教師設計了什么樣的課堂,而是學生真正喜愛的課堂是什么。學生真正喜歡的課堂應該是幾十個學生思維火花激情碰撞的課堂,是歡快有序又充滿樂趣的課堂,更是學生全面展示自我的課堂,而這都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只有圍繞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才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學生才會樂意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并體會到成長的快樂。尤其是學生在對多樣化的問題探究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這一點是許多青年教師長期忽視的??梢姡雽W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課堂上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的思維在課程上“自由馳騁”,追尋知識的“廣闊天地”,學生也會因此而感到學習的無限快樂。
二是教師不能“高高在上”。吳非老師在書中談到,要防止“失真”課堂的出現(xiàn)。例如,要求有感情色彩地朗誦一篇課文,學生的思想、表情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怎么可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文章時的心境呢?我對這點深深贊同,在我們?nèi)粘5慕逃虒W過程中,總是想著將課堂上成學生人人都喜愛的課堂,但實際操作起來時卻事與愿違,我想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教師并沒有和學生一起學習和成長。這種教學方式的直接影響就是,教師無法體會到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沒有得到碰撞,自然也就不能建立起真正的師生互動的課堂,長期下去學生極易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作為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樹立“眼睛往下看”的觀點,即學會俯下身子,走下講臺,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實過程,哪怕是學生完成課堂教學活動的動作、神情都要特別關注,這樣教師才能感受到學生的感受,知道怎樣的授課方式才是學生喜愛的,這也是打造精品課堂的前提。
三是教師要為學生計長遠?!袄蠋熓菍W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可見,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之大。吳非老師在書中談到,教師的價值觀必然影響學生。事實上的確如此,我們看到當班主任以怎樣的方式帶班時,所帶學生就會形成怎樣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之愛學生,就必須為學生計長遠。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時,一些缺乏經(jīng)驗的老師便會絲毫不客氣地說一句“你說的不對,聽老師的”,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可能無形中打擊到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作為旨在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的我們,應該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搭建個性化成長的舞臺,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考慮,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給學生足夠多發(fā)揮個性潛能的時間,讓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中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快樂,從而以積極陽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這將極大地豐富學生的人生厚度、寬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