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一般采用的是面試、答辯的模式,結合日常工作中的觀察等方式進行的,本文從實際出發(fā),通過以上的方式,再輔以霍蘭德職業(yè)性格自測問卷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對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進行職業(yè)性格和人格特質多維度的進行分析研究,為學生組織更全面的了解競聘的學生,為今后學生干部選拔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學生干部;職業(yè)性格;人格特征
高校學生組織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原則建立起來有組織、有紀律的學生組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年級,通過在不同的學生組織中不斷的交流、交往和成長。在組織中他們分工協作、發(fā)輝才干,可以得到思想之間的碰撞,充分的激發(fā)個人潛能。高校的學生組織主要包括學生會、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等,由于每個學生組織的工作內容不同,同一學生組織中的崗位職責不同,對于學生干部來說,他們挑戰(zhàn)也不近相同。例如學生會側重于“三自”管理,社團側重于興趣愛好,青協側重于社會實踐服務。
性格和人格構成了一個人特有的思想、情感、思維,從而引導人的行為、個體的處事方式等特有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區(qū)別于他人的,相對穩(wěn)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因此,如果在選拔學生干部時將他們的職業(yè)性格、人格特性與工作內容高度匹配后,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熱情,心理上得到歸屬感與滿足感。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身為學生干部的學生在信息處理能力、任務執(zhí)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都較非學生干部突出,畢業(yè)后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更強。本次研究旨在通過測試的方法用數據分析出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是否在人格特質方面有突出的優(yōu)勢顯現,可以在任用干部前通過測試了解身為學生干部的他們是否有一些人格、心理上的短板,以求在實踐運用中避開短板,將其優(yōu)勢最大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分析測試的對象來自本校19級、20級、21級三個年級的學生,以線上測試的方式進行測試。本校為一所民辦獨立學院,男女比例3:7,以財會類專業(yè)為主,綜合類、藝術類專業(yè)為輔的綜合性大學。參加測試的學生共172人,其中大一年級95人,占55%,大二年級37人,占22%,大三年級40人,占23%。三個年級的學生中,普通同學占比56%,學生干部占比44%。根據霍蘭德職業(yè)性格自測問卷的測試結果確定學生干部較普通同學在職業(yè)性格方面的差異,再基于職業(yè)性格的六大典型興趣類型,每種類型分別找出兩名測試者,身份分別是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根據他們的16PF人格測試結果進行分析。
(二)研究工具
1.職業(yè)性格測試
本項測試是基于霍蘭德職業(yè)傾向測試為依據?;籼m德的職業(yè)傾向理論源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在因素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分析人格與職業(yè)類型相匹配的理論。職業(yè)選擇是人格的一種表現,人的職業(yè)興趣(人格)可以歸納為六種類型,分別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yè)型、傳統型?,F實型喜歡實用性的職業(yè);研究型擅長自己專業(yè)領域的鉆研;藝術型擅長感性的創(chuàng)造;社會型人格擅長于交際;企業(yè)型的人擅長解決問題;傳統型尊重規(guī)則,相對保守。通過職業(yè)性格測試可以推算出測試者的職業(yè)人格類型,對于用人單位和擇業(yè)者雙方都有幫助?;籼m德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職業(yè)能夠吸引同一種人格類型的人,如果職業(yè)類型和人格相匹配,那么擇業(yè)者在這種類型的崗位上就能夠提高他對公司的歸屬感和對工作的認同感,以及從工作的成功中得到人生價值的體現。
2.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試
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編制的用于人格檢測的一種問卷,簡稱16PF。人格因素包括樂群性、聰慧性、穩(wěn)定性、支配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事故性、憂慮性、開放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等十六種人格因素,以及適應與焦慮性,內向與外向性,感情用事與安詳機警性,果斷與怯懦性等4種次級人格因素,每一種因素的測量都能使你對自己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獨特的認識。在評價時,不僅要根據各個因素分數的高低,還要參考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其他方面的行為等等,不能僅根據測試的結果武斷的評價被測者。
本次對學生干部職業(yè)性格能力的測試分析采用的是職業(yè)性格自測問卷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選擇這兩種問卷是因為考慮到學生選擇參加哪一類的學生組織,這不僅與其自身的動機和愛好有關,更加會受到興趣和人格因素的影響。而這兩組問卷的結合不僅可以顯示出學生干部的性格與職務的匹配性,也可以判斷出他的人格特點是否可以勝任和適合某項工作。
二、測量結果分析
(一)采用霍蘭德職業(yè)性格自測問卷的測試分析
從三個年級的參加測試的學生結果總體上來看,現實型和藝術型的人格傾向明顯,分別占到參加測試人員的25%和26%,喜愛從事實用性或藝術性的職業(yè)或情境,避免社會性和傳統性的職業(yè)或情境。測試中發(fā)現,研究型的人格傾向選擇的最少,只占總測試人數的9%,這與我校是民辦獨立學院,招生生源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的行業(yè)主要是以實用型為主。
以年級梯度來看,大一年級測試者中,選擇藝術型的較其他類型比例較高,占到29%。藝術型的人格傾向為具有想象、沖動、獨立、情緒化、理想化、有創(chuàng)意等特征,這與大一新生剛入校以及20后獨有的個性特點有關。而大二年級測試者中,選擇現實型較其他類型比例偏高明顯,占到41%。經過兩年時間學習和生活的打磨,大二年級學生普遍具有坦率、謙虛、自然、堅毅、實際、穩(wěn)健等個性特征,從大一的天真率性成長為堅毅穩(wěn)健的特征。大三年級測試者中,除研究型和傳統性以外,其他類型的選擇比較平均,均為25%。選擇研究型和傳統型偏低,這與我之前講到的我們學校為獨立學院和新時代青年一代想要挑戰(zhàn)更高的工作難度,發(fā)輝自我潛力有關。對于其他四個類型比較平均,這也與臨近人生的抉擇關鍵期,人格特性漸漸穩(wěn)定下來,對他們的未來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抉擇。
以單個類型看各個年級學生的選擇,現實型(R)選擇最多的為大二年級,占到41%;研究型(I)選擇最多的為大一年級,占到13%;藝術型(A)選擇最多的為大二年級,占到32%;社會型(S)選擇最多的為大三年級,占到25%;企業(yè)型(E)選擇最多的為大三年級,占到25%;傳統型(C)選擇最多的為大一年級,占到15%。由此可以看出,大一年級學生偏向研究、傳統型;大二年級偏向現實、藝術型;大三年級偏向社會、企業(yè)型。每個年級學生的人格傾向都不同,說明我們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生活閱歷的增長,學習經歷的累計,他們對于職業(yè)興趣的人格傾向都在不斷的變化,也能看出從高中的象牙塔中一步步走向了社會。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的數據,大二和大三兩個年級不管是從年級維度還是從單個類型維度,他們的人格傾向都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大一年級從年級維度來看是偏向藝術型,但是從單個類型來看,又是偏向了研究型和傳統性。從霍蘭德提出的六角形結構模型(RIASEC結構模型)可以看出,藝術型和研究型是相鄰的,而與傳統性卻是相對的。心理學認為,心理類型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同類型的個體只是在不同類型上使用的頻率多與少的不同。比如一個個體他大多數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外向人格模式,或者說在某些環(huán)境下,他更愿意表現出他的外向人格狀態(tài),但這并不表示他沒有內向人格模式,只是這種內向的模式所占的比例比較少而已。所以對這個人而言,外向型是顯性的,而內向性是隱性的,并不是我們之前想象的是外向,那就肯定不會是內向。因此,他可以對傳統型的事情很投入,也可以對藝術型的事有興趣,這并不沖突。
(二)采用16種人格因素問卷的測試分析
我們通過職業(yè)性格自測問卷的測試結果,從中選擇了12名同學,每種性格類型都選擇了兩個學生,這兩個學生的身份分別是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從測試數據中顯示,學生干部16PF中的C、G、Q1這三個因子顯著高于非學生干部,說明學生干部比非學生干部情緒方面更加的穩(wěn)定而成熟,做事盡職,有恒心,有批判精神,能面對現實,不拘泥于現實。Q4因子較非學生干部偏低,說明學生干部比非學生干部遇到事情能夠心平氣和,不緊張,不激動,處事不驚。在八種次級因素中,學生干部的X4、Y4兩個因子分高于非學生干部,說明學生干部比非學生干部遇事果斷、獨立、露鋒芒、有氣魄,通常會主動地尋找可以施展這種行為的環(huán)境或機會,以充分表現自己的獨創(chuàng)能力,并從中取得利益,在新的環(huán)境中有成長能力的可能性更大。學生干部的X1因子分低于非學生干部,說明能夠適應周圍環(huán)境,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認為重要的事情。
三、指導意義
在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中,作為指導老師,首先要正確認識他們、深刻了解他們,不僅要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再對其不同人格傾向進行分析,可以從中選拔出適合相應崗位的學生干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及與其相匹配的職業(yè)類型,兩者匹配度越高,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每一位學生干部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他們渴望在崗位上被認可,被肯定。這次測試中我們發(fā)現有不少的學生干部的任職還是基本吻合了他們的人格特征和職業(yè)興趣的,這是按照我們以往的觀察、推選的程序模式挑選出學生干部的經驗。比如車同學,她現任學生會執(zhí)行主席,負責全校文體方面的工作,這就要求她的性格開朗,做事果斷,要有較好的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測試結果顯示,她屬于企業(yè)型職業(yè)性格,16PF中的A、Q2、X3、X4因子均高于平均分,但是測試結果也顯示出她的C因子分數偏低,情緒容易激動,這也是我們后期在工作中發(fā)現的問題。還有謝同學,身為青年志愿團隊的負責人,她屬于社會型職業(yè)性格,并且整個人格特征都基本處在平均分的位置,說明整體心理健康,人格穩(wěn)定,身為經常要帶領團隊外出社會實踐、志愿活動的負責人來說,人格的穩(wěn)定尤為重要。
當然在測試中我們也發(fā)現了有一些學生干部人格特征與職務不太匹配的問題,比如陳同學,現任團委組織部的一名干部,在當初選拔的時候覺得該生樂觀、嚴謹、謙遜、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經過一學期的干部經歷,我們發(fā)現她比較容易焦慮,不夠果敢。本次測試中我們在16PF的測試結果中發(fā)現,她的H、M、Y1、Y4四項因子都偏低,表現為嚴重缺乏自信,凡事過于追求妥善合理、情緒略微不穩(wěn)定、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弱。
按照職業(yè)發(fā)展理論,高校學生組織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實現人職匹配。也就是說,每個人能夠找到與自己的職業(yè)興趣相匹配的崗位,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我。高??梢詮碾p向選擇的角度出發(fā),在干部競聘時說明每個崗位的職務,讓參選的學生主動了解自己,自行評估。而學生組織在選拔干部的時候除了筆試面試以外,再輔以霍蘭德職業(yè)興趣自測問卷與16PF等測量工具對競聘者進行測量。綜合考量應聘者的職業(yè)傾向、個性特征、心理成熟度,選擇合適的人到合適的崗位,以達到最大限度地人職匹配。此外,現在測試所反映出的結果并不是不變的,比如我們測試大一、大二、大三三個年級他們的職業(yè)興趣就完全不同,有可能同樣的大一年級被測者到了大二年級,他的職業(yè)興趣以及人格特質會發(fā)生變化。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機會、機遇,你的目的和動機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都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因素和類型。在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中也可以將此變化加以利用,讓學生對自己的人格特點充分了解,從而不斷的改善、優(yōu)化人格。
參考文獻:
[1]湯玲莉.從生涯輔導的視角解讀霍蘭德職業(yè)興趣測驗結果[J].生涯發(fā)展教育研究,2013(03):35-41.
[2]溫文華,林瓚怡.高校學生干部的生涯教育實踐研究——以J大學校區(qū)學生會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11):113-116.
[3]朱宇峰.基于生涯發(fā)展理論的高校學生干部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33):36-38.
作者簡介:周慧(1984.3),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學歷:本科,學位:碩士,職稱:講師,從事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方面的研究。
課題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生涯發(fā)展理論的高校學生干部職業(yè)性格能力分析與研究》,課題編號:2021SJB1213,項目負責人:周慧。